《蝉》描写蝉特点的诗句 古代文人却作诗赋赞美它
告诉你百度查不到的知识
民间有谚:夏日到,知了叫。知了,是蝉的俗称。古时称之鸣蝉,随着季节的变化,夏曰蟪,秋曰蜩。此外还有螗、腹育等别名。蝉属昆虫纲蝉科动物,体长头短,吻为针状。雌者不能鸣,俗谓“哑蝉”,雄者腹部有法音器,能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所以又因此得名。
在古代,人们对蝉的生活习性所知不多,一直将其视为“居高饮清”之虫,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诗人骚客的吟咏之作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当推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那首《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刻意表现蝉的艰难处境和清白,其实是“以蝉自寓”。此外,李商隐那首《蝉》诗也历来受到人们称道。其中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诗句,颇有愤世嫉俗的弦外之音。虞世南的《蝉》诗,写作技巧很高,全诗不着一字所咏之物,只由诗题点出,如画龙点睛:“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诗中对蝉的品格是大加赞扬的。
此后,宋代陆蒙老写了《咏蝉》,诗意与上诗相近,不过又添上了对蝉的命运的担忧:“绿荫深处汝行藏,风露从来是稻粱。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这蝉也是暗指才高遭嫉的文人。除了咏蝉诗外,三国时期的曹植还写过《蝉赋》,细腻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倍受其它天敌进攻的处境,赞颂了蝉正直清高、与世无争的品格。西晋初年文学家陆云(士龙),写过《寒蝉赋》,也对蝉大加赞赏。
古代文人钟爱蝉,其原因固然每个人各有区别,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和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关。他们往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还常常遭受统治者的迫害,又无法摆脱困境,便以高洁的虚幻自解。于是爱蝉成为一种风尚。
而在统治者眼中,蝉则是高贵的象征。从商至汉的达官贵人墓葬中出土文物中,常可见一种玉石雕刻的蝉。据说这是因为古人看到蝉的幼虫蜕皮后从幽暗的地下飞到明朗的天空,以为是转世再生。把玉蝉放在死者口中,可使其早日轮回上天,而不入地狱。史料记载:汉代将军的冠上,均饰有玉雕的蝉,以此为武官的重要标志;侍中、中常侍的官帽上缀有蝉纹的金牌,与饰在一起的貂尾合称“貂蝉”,可谓堂皇冠冕。
蝉果真如古人说的“饮清露而不食”吗?其实不然。它从幼虫栖身于土中时就吸食树根液汁,是个地道的害虫。民间传说蝉是一个赌徒和他的妻子变的,虽然有点荒诞,但说明劳动人民是不喜欢蝉的。在今天,就是知识分子也极少有人欣赏那只会叫而不做工的“知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