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习惯有哪些?夜读,说话的音量
图 | 现代画家 张聿光
水浅,才喧哗,水深,波浪静。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一个人说话的音量,直接影响了别人对他的印象和态度。
比如,一个在地铁里大声责骂孩子的母亲,与一个轻声细语教导孩子的母亲,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嗓门大小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但说话的音量,却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的。
难怪说,有些人,一开口就赢了。
以声压人,不如以德服人。
听过《北风和南风》的寓言故事吗?
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赛威力,看谁先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信心满满,抢先出击,刮起了寒冷的风,想把行人的大衣吹走。没想到,人们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了。接下来,南风出场了,它缓缓地吹过,顿时风和日丽,行人纷纷脱掉外套。
生活中,总有人潜意识里认为想要说服别人,首先气势上不能输,音量要大,甚至最好要吼。吼得对方抖三抖,便已经赢了一半。
却不知,咄咄逼人,以声压人,就算在那一刻占得上风,却只会给人留下蛮横不讲理的印象,让人愤愤不平。
曾在公交车上见过这样一幕:
一个中年大叔走上公交后,停在一个年纪大概十三四岁的男孩面前,男孩正坐在座位上玩手机。突然,这位大叔大声地斥责起男孩,说他不懂礼貌,居然不让座。顿时,全车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男孩茫然不知所措,但还是起身让了座,没想到这位大叔却变本加厉地谩骂。
终于,周围的人看不下去了,纷纷出来为男孩说话,那位大叔自知理亏,不久后便悻悻地下车了。
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公道自在人心。
错的事情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盛气凌人就变成对的,有道理的也不会因为声音小就变成无理的。
唯有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图 | 现代画家 张聿光
轻声细语,最见人品。
轻声细语,不是指说话有气无力,而是话慢慢说,态度温和地说。
正所谓细节见修养,小事见格局,说话的音量便是洞察人品的一个小窗口。
古语说,自古贵人声音低。
说话平和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宽宏大度、待人有礼的人。
宋代有一个叫于令仪的商人,素来忠厚。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潜入他家行窃却被抓个正着,于令仪一看才发现原来是邻居家的儿子。他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揪着他到邻居家讨要公道,更没有大声责骂。而是轻声问道:“你向来懂事,为什么要来偷东西呢?”
小偷垂下头,无奈地说:“为贫困所迫罢了。”
于令仪沉思了一会后,给了小偷十贯铜钱,并温和地对他说:“你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让人怀疑,不如到了明天再拿走。”
就算对方真的有错在先,轻声细语的态度也总比野蛮狂哮的语气要有效得多。
正是于令仪心平气和的教诲,让小偷既感动又惭愧,并开始反思自己,最终改邪归正。
音量,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个人是凶恶还是善良,是暴躁还是温厚,听音量就能感受出来。
恰到好处的音量,不仅是好好说话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
控制自己的音量,无论何时,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让对方感到一丝的压迫和不适。
既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图 | 现代画家 张聿光
你说话的音量,就是你内心的样子。
柔和的话语,有着夜色般的宁静,有着繁花飘下般的从容,拂过人心,温暖了岁月。
轻柔的言语,如山间的潺潺流水,如林间的婆娑声,如古城里温暖的光亮,总能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一代大师胡适给人的感觉总是谦虚有礼,温润如玉,这股萦绕在他身上的气质便来自他的母亲。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如此感慨道: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母亲为人仁慈温和,无论跟谁说话,都是柔声细语,从不说任何伤人感情的话,或是跟人吵架。对待胡适更是如此:从不在外人面前骂一句、打一下。无论犯了什么错,母亲都会等到晚上,关上房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教导胡适。
母亲的言传身教,极大地影响了胡适为人处世的风格,这让他在人才辈出的文人圈子里得以无往不利。
交往的人越多,就越能体会到:说话温和的人,大多拥有一颗平和之心,做事有条不紊,靠谱踏实。动不动就大声嚷嚷的人,则性情暴躁,做事容易冲动。
说话的音量,反映了内心最真实的样子。弱者,声嘶力竭却无人在乎;强者,低声细语,却深入人心。水浅,才喧哗,水深,波浪静。依靠大声咋呼来虚张声势的人,往往经不住考验。
真正有实力有内涵的人,向来都不显山露水。因为底气十足,所以无需张扬。
说话的音量,是有温度的。
大吆小喝冷如寒冬,冰封了灿烂的笑容;轻声细语暖如春阳,化解这世间的炎凉。
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才能拥有最强大的气场。
往后余生,愿你做一个温和而又有底气、有力量的人,携一身静气,消一世风霜。
主播 | 李林欣
作者:明心的 | 来源:师父曰(ID:sfy1927)
监审:葛素表
监制:于卫亚、吴炜玲
编辑:陈子夏、徐祥达、陈洋
美术设计:马发展
实习生:雷雯雯、程琳超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温和才会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