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时候避暑哪里好:气候与餐桌全球进入沸腾时代
很多人都听说过,北方的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变暖愈演愈烈,也许未来会有一群新的候鸟移民,在夏季高温时移居到凉爽地区。在这个破纪录的夏天,我就尝试了一次避暑生活。
乌鲁木齐夕阳下的乡村田地,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我有幸在这里避暑。本文图片均由Jing拍摄
不同的高温
据媒体报道,2023年7月打破了人类史上多个记录,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是过去12万年来最热的月份,也是全球月均温首次升温超过1.5℃升温临界点的重要转折点。
我目前居住在上海,来上海十年,已经渐渐适应了南方潮热的夏天。不过,7月中旬的一次感冒引发了咳嗽(感染新冠的后遗症),桑拿天的潮湿空气加上空调的冷风,让我咳嗽不止。于是,借着养病的契机,我回到了5年未见的老家——新疆乌鲁木齐——避暑。
其实,新疆也有一些高温地区,比如著名的火焰山所在地吐鲁番。今年7月16日,吐鲁番的一个气象站最高气温达52.2度,突破高温历史同期极值。
不过相比于南方的潮热,同样的温度下,北方的干热会让人体感舒服一些。在我爸妈的家里,屋子里会比外面凉爽许多,而且昼夜温差大,晚上还会有些凉风。不过,这几年随着高温天的频率越来越高,屋子里的温度也在慢慢升高,以往不需要空调的地方,也不得不安装空调。
回老家后,我的咳嗽慢慢止住了。虽然也有35度以上的高温,但比上海舒服多了。唯一的不适应是空气过于干燥,我的呼吸系统和皮肤都需要慢慢适应。在我庆幸躲避了高温的时候,遇到的当地人都在抱怨高温:晚上要开着空调才能睡着,家里种的花也蔫了,院子种的菜要被晒死了。不过,没有人会提到气候变化,尽管一些新闻里会提到高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但气候变化这个词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太陌生了。
我本来也打算帮爸妈安装空调,但他们拒绝了,因为他们有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去更凉爽的乡下避暑。
并不轻松的田园生活
十年前,我的爸妈翻新了乡下的老宅院,一方面为年迈的爷爷改善居住条件,一方面也为自己的退休田园生活做准备。这座乡下院子位于乌鲁木齐的南山,靠近连绵起伏的山体,由于地势高,历来是城市的避暑后花园。我从上海回到乌鲁木齐的当天超过了30度,爸妈直接送我到了乡下院子,他们可不想在市区里过夜。
爸妈退休后在乡下老宅翻新的房子和院子。
爸爸退休前查出了糖尿病,不得不吃药控制,退休后就变成了“老农民”,体重降了三十多斤。在妈妈的眼里,“院子里的活永远干不完,他一出门就是一天,比上班还忙。”田园生活给爸爸带来了健康的食物和充足的运动,也填满了他的退休时光。但爸爸也偶尔会感叹,自己被院子拴住了,要时刻想着菜要浇水了,鸡要喂食了,院子的栅栏要修了。在糖尿病边缘的妈妈也瘦了,她负责每天的三时三餐,也会帮着一起做些农活,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就一万步了。
在研究可持续食物体系时,我时常羡慕那些有个小农场的新农人。但体验过爸妈的田园生活后,我也逐渐认清了现实。当我表达出以后也想过田园生活时,妈妈直白地说道,就你那身体,干几天活就躺下了。
的确,爸妈拿着退休金,只是种自己吃的菜,多余的送给亲朋好友,看上去已经非常辛劳的。院子里的时间过得很快,我只是给爸妈打打下手,干一些边角料的活,转眼就晚上10点了,第二天起来腰酸背痛。当然,辛劳过后,收获果实时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连我这个没付出什么劳动的,采摘果实时也是满心喜悦。
爸爸在院子里搭的葡萄架。
媒体上常常报道返乡种地的新农人,那些从农村走出去又返乡的总是让乡里乡亲无法理解——做农民又累又不赚钱,回来干嘛。如果算算爸妈种菜的经济和人力投入,估计就像《克拉克森农场》里的吐槽一样,一棵卷心菜要卖400英镑。返乡种地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如果把田园生活当作生计,靠卖菜来养活自己,估计会更辛苦。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业也变得越来越难,尤其在我的老家——缺水的西北地区。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没有食物,全世界70%的淡水资源都用于农业。
水与能源
虽然,“西北暖湿化”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引发的一个现象,但起码在爸妈的小院里,我看到的最大问题是:缺水。
村里的水来自附近的山上,水质是很好的,但量难以保持稳定。以前家家户户都种地时,会定期向水渠放水。后来,能放的水越来越少了,农民发现种田难以为继,于是纷纷出去打工了。城市对农村的虹吸过程终究还是在这里发生了,虽然比内地晚了很多。农民放弃田地后,承包商把土地都包了,利用滴灌灌溉,据说比小农灌溉更节水。于是,整个村子的景观都变了,原本划分成一块块的种植不同作物的田地,变成了延绵起伏望不到头的向日葵、玉米和小麦田地。
爸妈院子后面的大田,种着向日葵、玉米和小麦。
一处农田里的标语:种植不易,勿请采摘。
然而,村民们还是不习惯不种地,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各种菜,用自来水浇地。每到周末,打工回来的村民都会在家好好浇地,爸妈的院子可能就停水了。于是,他们在院子和屋子里做了很多准备。院子里有各种水桶接偶尔落下的雨水,屋子里也有不少水桶和盆,定期储存好水,以备不时之需。我开始学习节约用水的生活,雨水浇果树,淘米水浇花,洗菜水冲马桶,淋浴时下面放个洗衣盆,正好冲完澡洗衣服。
我经常看到爸爸坐在地里,看着滴答流水的水管发愁。夏日高温下,蔬菜们在暴晒下生存,几天浇不上水,叶子就黄了,甚至晒死了。我问爸爸,能不能做滴灌?他说,滴灌要有一定水压才行。其实,我在院子里看到一些滴灌管,估计他以前试过,但失败了。
天山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的重要水源地,这里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然而,在过去20年,这个冰川退缩了近100米。放眼中国,过去50年,中国的冰川平均退缩了18%;过去五六年,国内的冰川已经消失了8310条。专家表示,冰川的消失会带来水资源短缺,还会导致局地的气候环境变化。
热门电视剧《山海情》里,宁夏的女工去福建工作,发现那里水源充足,看到水盆里哗哗流水就忍不住去把水关掉,这种情节恐怕西北人是很有共鸣的。在西北地区,缺水是永恒的问题,而另一个永恒的问题是能源。
新疆的冬天很冷,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以前当地人主要靠烧煤取暖。这次回家正好遇到了村子的“煤改气”工程。村里的路上不时能看到一些坑道,那下面都埋着天然气管道。相比于煤炭,天然气会更方便,免去了每天烧锅炉的麻烦,每户都会安装免费的壁挂炉,直接通热水。不过,村民也有担忧,他们打听到已经“煤改气”的地方,冬天的取暖费用会变多。听说每个壁挂炉每年都会有补贴,他们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村子里的煤改气管道。
在当地新闻中,“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是为了“打好蓝天保卫战”,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全市将有2.1万户村民进行清洁能源供暖改造。可惜的是,新闻里并没有提到这也是能源转型的一部分,减少煤炭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让夏天不要变得那么热。
人与自然
在爸妈的院子里,除了凉爽,最让人惬意的是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我经常躺在杏树下的床上乘凉,观察走地鸡的生活。
我在院子里最放松的时光就是观察后院的走地鸡,看着它们追着主人吃食,吃完主食在树荫下啄草啄石子,吃饱了就躺下打盹睡一会。爸妈还会给它们充足的零食:各类杂草、菜叶、果皮。夏天水果丰富,它们最喜欢西瓜皮,啄得只剩下那层绿皮。
除了吃吃睡睡,鸡和人类也有很多相似处,比如霸凌和严格的社会等级。公鸡间会打架,只能有一个最厉害的国王。地位低的几只鸡只能等其他鸡吃完了,才能靠近食盆。为了提高公平性,爸爸就多放几个食盆,让弱势鸡有机会多吃点。
可能在自由的空间里生活久了,鸡们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喜好,而不是都按照主人的安排来。比如,有一只母鸡总是逃出院子去下蛋,我跟拍它好几天,才搞清楚它是怎么逃出去的,追踪到它下蛋的地方。
鸡圈里还有常常来蹭吃的麻雀和其他鸟儿。在院子周边的几棵大树上,生活着很多鸟,到了晚上,鸟儿都回来了,叽叽喳喳在树上开会。我们开玩笑说,它们在聊天,彼此分享食物来源和一天的经历。
落在院子的晾衣绳上的鸟儿们。
鸟们在这里可谓是食物充足,如果说大田里粮食是它们的主食,那么爸妈院子的各种蔬果就让它们的食物更丰富多样。麻雀在房子二楼屋顶的钢管里安了家,有时早上刚醒来,在阳台上就能看到探出脑袋的小麻雀。除了偷吃鸡食,鸟儿们还看中了草莓、树莓和杏子。
同样喜欢杏子的还有松鼠,不过它们会把杏子的果肉吐掉,在杏核上咬个洞,取出杏仁后逃之夭夭。松鼠喜欢储存坚果,它们还会钻进阳台,妈妈可以从嗑瓜子的方式分辨出哪些是被松鼠偷吃的。
时而还有几只老鹰在鸡圈上空盘旋,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游戏“老鹰捉小鸡”,它们发出经常在日剧大河剧里展现历史感的叫声。目前为止,老鹰还没有伤害过鸡,黄鼠狼却得逞过。前两年,一次爸爸晚上忘记把鸡赶回鸡屋里,结果第二天就有10只母鸡惨遭不测。后来听说村里好几家都有同样的遭遇。爸爸还说,他在大田里见过巨大的野猪。这些原本生活在深山里的动物,这几年都慢慢下山了,据说是山里干旱,食物不够充足,它们就来村里寻出路了。
不确定的未来
没想到爸妈的院子就像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一样,这十年来,爸妈逐渐在房前屋后种上了各种果树和蔬菜,每年都养一群走地鸡,院子里一到夏天就绿意盎然,不仅为爸妈提供了各种新鲜蔬果,也喂养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各种小动物。
爸妈的这个院子成了市区亲朋好友的避暑胜地,临近周末,他们就会打电话来预约。也有的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开车过来,嘴里抱怨着:天太热了,还是你这里好啊。爸妈也想借机把一层的房子租出去,弥补一下这些年建房子和院子的高额投入。不过,相比上海的乡村宅院,老家的宅院难出租多了。亲戚也会跟我开玩笑说,你要是在上海有这么个院子,是不是就能躺平了。
不过,看着这个生机盎然的院子,我还是有些担忧。在人类从全球暖化的时代进入全球沸腾的时代后,不知道这惬意的小院还能持续多久。如果气温继续升高,这里可能就不再是避暑之地了,就像爸妈在市区的原本凉爽的房子一样;如果水资源越来越少,没有足够的水浇灌蔬菜,院子就无法绿意盎然了;如果没有了植物,小动物们也就失去了食物。到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生活下去呢?
毕竟,就在今年这个夏天,全球升温已经短暂超过了1.5度临界点。明年的夏天有多热?未来的气候变化还会带来哪些灾害呢?恐怕没有人可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