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实验猴子有多可怕:用于实验的猴子身价飙升至23万元一只

人气:459 ℃/2023-11-26 11:16:20

▲用于进行生物实验的猴子因其采购价格暴涨,成了生物医药业内争相囤养的“战略资源”。早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只实验猴的售价被炒到最高时是23万元人民币,而在2020年时只是每只3万元。 / 123rf

前段时间用于动物实验的猴子价格暴涨,给全世界不少药企造成了困扰,有市场人士指出,这可能会打乱不少海外药企的新药研发步伐,直接影响到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然而资源稀缺问题也引发了业界另一种声音:动物实验是否已经走到时代拐点?生物医学界需要给动物实验寻找“平替”了。

-01-与医学发展紧密相连的动物实验

19世纪80年代,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在研究牛炭疽病时,将炭疽杆菌移种到老鼠体内,使老鼠感染炭疽病,最后又从老鼠体内得到炭疽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特定疾病的病原。

实际上动物实验从诞生至今已经22个世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世纪的希腊,那时亚里士多德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就曾在活体动物上进行试验。2世纪时的罗马医生盖伦首次解剖了猪和山羊,因此也被称为“活体解剖之父”。

活体解剖之父盖伦。/ 站酷海洛

在替代方法尚未成熟的年代,动物实验作为主流的毒理研究方法,为医学的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据统计,世界上生物医学有60%以上的研究论文是借助实验动物来进行的。

在医疗领域,基于动物试验的很多研究曾成功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肺癌和乳腺癌)、肺结核、帕金森症、癫痫和哮喘,就连盘尼西林和胰岛素也是经动物试验研究出来的产品。

弗雷德里克·珀廷和查尔斯·赖特于1922年首次从狗身上分离出胰岛素,彻底改变了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研究者使用犰狳来研发抗生素疗法和麻风病疫苗,之后再运用在人类身上。

◎ 犰狳(读音:qiú yú),又称“铠鼠”,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是除人类以外唯一携有麻风杆菌的动物。/ 站酷海洛

从20世纪起,世界各地爆发了不同程度的药物安全事件,使动物实验与药品安全紧密挂钩。

1937年美国的一种磺胺药水导致了100多名使用者死亡,当局政府因此收紧了药品上市的要求,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要求药品在上市前必须经过动物毒理学研究。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颁布了类似的法律。

在20世纪60年代,沙利度胺悲剧引发世界范围内大量新生儿出生时肢体畸形,使各国政府又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条文,要求在药物出售之前,必须针对孕妇的反应进行安全性测试。因此在20世纪,以动物实验为代表的毒理学实验可谓药物安全的“卫兵”。

动物实验也一直是各类疫苗研发不可或缺的一环。2020年新冠疫情袭卷全球,中国率先在小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动物中完成了新冠疫苗的动物实验,得到了可靠全面的科研数据。

-02-人道主义与动物保护法的介入

不过,随着动物实验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活体解剖实践量的增加,批评和争议也一直伴随左右。

1655年,“盖伦生理学”的倡导者埃德蒙·奥马拉就提出:活体解剖的悲惨折磨体现在使躯体处于不自然的状态。奥马拉也和其他研究者一样认为动物生理学可能会受到活体解剖过程中疼痛的影响,使得结果变得不可靠。

另一方面,在道德的基础上也存在异议,很多人认为,“对人类有益并不能说明对动物的伤害是正当的行为”,动物并不同于人类,因此在动物的结果并不能应用于人类。

19世纪初,英国社会出现一些反对人类残酷对待动物的声音,一些人道主义者和动物保护协会开始呼吁制定相关的法律。1822年,查理·马丁提出了《禁止虐待动物法令》,并在国会得到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反对人类虐待动物的法令,该法案规定了动物实验的许可、监督和限制条件,以保护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被称为“活体解剖王子”和“生理学之父”的克洛德·贝尔纳和他的妻子玛丽·弗朗索瓦·马丁于1883年在法国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反活体解剖学会,他们反对在动物身上进行任何形式的活体解剖,主张用其他方法来替代活体解剖,比如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或者使用已经死亡的动物进行解剖。

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 资料图片

反动物实验的活动在20世纪愈演愈烈,1903年的英国布朗狗事件持续了7年之久,有数百名医学生和反活体解剖学家围绕着一尊为纪念被活体解剖的狗而立的纪念像,与警察发生冲突。1966年的英国猫视觉实验,1981年美国对狗施以药物进行心脏研究等等动物实验,都先后因群众抗议而被迫中止。

而在争议的另一端,赞成动物试验的人认为动物实验对于推进医学和生物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发展了巴氏杀菌法和疫苗制备方法的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曾说:“在科学上,没有牺牲就没有收获。如果我们想要为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做出贡献,我们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进行动物实验。”

◎ 巴斯德是第一个成功发明狂犬疫苗的人。1885年,巴斯德首次为一个被疯狗咬伤的9岁男孩注射了他发明的狂犬病疫苗。/ 站酷海洛

世界各医学卫生研究机构则多持中立态度。欧洲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认为,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中必要的一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且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机构提倡使用替代方法来取代动物实验,并且支持开发新技术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杀害。

世界科学期刊《自然》在202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减少动物实验》的文章,文章认为,人类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杀害,并且寻找替代方法来取代动物实验。文章还指出,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进行医学研究。

-03-科研进步能否实现方法替代?

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案,最早可以推论到 1959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3R观念,3R即“减少”“替代”“优化”三准则,观念认为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动物实验。此后世界各地的动保人士就开始推广这个观念,近十年,更成为了多数欧美国家致力努力的目标。

如今,已有AI、器官组织芯片、类器官等方式进入现代实验科学。例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开发了一种名为“Drug Predict”的AI系统,可以模拟出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预测药物的毒性和疗效,并已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在50多万种化合物中检索某一种疾病的治疗药物,DrugPredict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站酷海洛

在器官替代上,器官芯片和类器官的研发亦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大脑、肺、心脏、肾、肝、血管(动脉)、皮肤和骨骼等类器官面世并用于研究。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lung-on-a-chip”的器官组织芯片,可模拟出人体肺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芯片已被用于研究肺癌和哮喘等疾病。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mini-brains”的类器官,可以模拟出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已投入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

◎ 剑桥大学的Madeline Lancaster教授讲述了实验室培养的迷你脑(类脑器官)如何驱使肌肉收缩。/ 网络图片

一项新研究表明,用类器官进行药物实验的效果可与动物实验媲美,而对于癌症治疗,基于类器官的靶向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实验预测临床肿瘤的用药疗效,总体准确率高达83.3%。可以预测,随着AI、器官芯片、类器官的发展,其实验效果会更为精确,从而达到比肩动物实验的效果。

器官芯片和类器官在价格方面也更有优势,如肺癌组织芯片国内一套仅需900元、肝癌类器官国内一套售价为6500元,各类科研新品的价格数字让动物实验使用“平替”变得可行。

一些国家更已经在管理和科学认证上为减少和取代动物实验作出行动。2022年底,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2.0,该法案规定,新药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也能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FDA Modernization Act 2.0,S.5002)。

包括在实验猴资源危机的当下,业界大力倡导使用替代方案不仅是解决实验猴短缺的问题,它还将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产生重大变革。尽管目的契机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有所不同,但动物资源危机亦有如疾病一般,是自然向人类科学发出的警报,人类如何在科技发展中平顺地与生态文明接轨,利用科技反哺和保护自然生态,是未来一大命题。

作者|丁淑莹

编辑|梁中明 廖颖瑶

搜索更多有关“实验猴子有多可怕:用于实验的猴子身价飙升至23万元一只”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