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贵州坚定信心实干担当夺取胜利 贵州黎平攻坚克难求突破

人气:184 ℃/2024-02-09 10:14:2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冬至阳生,仓满囤流,农民尽享丰收喜悦;产业基地建设热火朝天,美丽乡村迎接八方游客;一座座漂亮的厂房拔地而起……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走在黎平大地上,村寨干净整治,道路崭新;蔬菜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富裕和谐,笑口常开……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构成新时代的美丽图景。这幅美丽画卷,是过去五年黎平县上下齐心协力、合力奋斗的结果,是以广大干部的辛苦付出换来的“幸福指数”。

肇兴侗寨冠名高铁首发仪式。

过去五年,黎平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五年来,黎平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画上圆满句号。

这是一组提振信心的数据。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74.37亿元增至2021年的104.96亿元,年均增长5.7%,经济总量居全州第2位。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经过五年多的鏖战,黎平全面补齐“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短板。2020年3月,全县249个贫困村、3.42万户、14.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如期实现整县“减贫摘帽”,在侗乡黎平镌刻了贵州减贫奇迹的“黎平实践”,黎平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这是一张群众满意的答卷。黎平县民生财政支出累计137.7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实现稳定就业25.5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35%、9.84%,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崭新的乡村公路。

这一串串数字,是全县上万名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的,这一个个成果,在黎平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黎平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告别“十三五”,迎接“十四五”,迈入新征程。黎平将以建设“一城三区”为目标,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突破”,狠抓社会事业、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五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项目突破、产业倍增、乡村振兴、环境创优、民生改善、“两场革命”的“六大攻坚行动”,奋力实现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民生福祉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文明开创新局面、基础设施迈上新水平、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等“六个发展目标”,按照“侗乡之窗·曙光之城”的形象定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奋力开启黎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凝心聚力再奋进,阔步踏上新征程。开局之年伊始,黎平侗乡干群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只争朝夕,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向着未来阔步前行。

扬鞭奋进,奋力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崭新的曙光大道,穿过整个黎平县城,将城南的干凉亭移民新区与城北的龙形、何家庄安置区相连起来,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黎平古城,便与新建的移民安置区融入到了一起。舒适的小区、繁华的街道、如织的车流、林立的高楼、迷人的风景……是如今黎平的真实写照。

同样,变化的不只是县城区,乡村的发展亦有目共睹。茅贡、肇兴、双江、尚重等一批文化创意风情小镇夺目耀眼;“组组通”公路建设445条1140.357公里,“致富路”修到家门口;建成高贡水库、枫树屯水库等水利工程,“安全水”送到寻常百姓家。

黎平红色文化展陈中心盛大开园。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对开。循着山间潺潺溪流,走进罗里乡樟溪村,阡陌纵横,一栋栋崭新农家小屋一一掩映在山林间,构成一幅幅富美乡村图。“700亩的油茶做生态观光体验区、三板溪电站湖区做垂钓体验区、村活动中心做民族文化展演……,”“‘黎剑’高速正在建设,等高速公路搞好了,在公路沿线栽树、种植花草,做富美村居的旅游村寨。”面对近年来村里的大变样,樟溪村支书张应猛和村干们正在谋划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就是让旧村变身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旅游乡村,让全村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品味当下,回味过去。当高速公路、高铁等动脉干线在侗乡汇聚,国省道干线彼此连接,县道、乡道相互交织,黎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迈出铿锵步履。

“十三五”以来,黎平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起点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17年增长8.35%和9.84%;硬化路村村全覆盖,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率100%……这5年,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如期顺利实现整县“减贫摘帽”;产业扶贫如火如荼,黎平连续四年荣获“中国茶叶百强县”;黎平也是贵州油茶主产区之一,被列入国家油茶发展重点县,国家林业局拟定黎平为油茶科技示范县,“侗乡油茶”获国家“名优品牌”和“放心油”证书;就业扶贫“风声水起”,全县累计创建扶贫车间370家,就业扶贫车间创建量和助推脱贫攻坚的社会效益,均居全省前列、全州首位,2020年黎平“扶贫小车间 脱贫大舞台”经验视频材料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在全国展播;“山凤凰关爱女生计划”、肇兴镇侗寨村“文化传承”旅游扶贫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推广至全省全国……这些,正是黎平过去五年工作连战连胜,再战再捷的丰硕成果。

民生保障实现新突破。学前教育在全县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全县养老、医疗参保率均达100%,中医馆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实现稳定就业25.5万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黎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优质生态助推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防范化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2.8平方公里,实现所有建制镇(街道)和清水江流域坝寨乡、罗里乡、大稼乡、平寨乡、德化乡污水处理全覆盖,城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持续达100%。同时积极创新“生态 ”发展模式,深入推进林旅、农旅、康旅一体化发展,加强光伏、风能等资源开发利用,确保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建在易搬社区的“扶贫车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启航之年再出征。2021年,黎平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成功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为文旅融合探好路子;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收官后,黎平又被列入黔东南州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县,为征战“乡村振兴”战略吹响了嘹亮号角。

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昭示新的未来。“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承前启后”期,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交汇点上,黎平将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黎从榕”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重大机遇和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调区成功、省委省政府支持肇兴景区二次开发、国家“十四五”时期支持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黎平段)加快建设、黎平列入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县等等重大政策机遇,发挥交通区位、文化、产业、旅游等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主动作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建设“一城三区”。黎平按照“侗乡之窗·曙光之城”的形象定位,“十四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力打造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创建绿色轻工产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独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工业化“大突破”

近日,位于黎平县双江镇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期顺利实现一次并网成功。该项目属贵州省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将结束当地传统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焚烧发电模式,并致力打造成为当地环保标杆项目和成为当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领航员”。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黎平县落地生根,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经济产业链不断得以完善。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为主,打造“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工业集聚区已成为了黎平县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黎平翘街游人如织。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老百姓对绿色环保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加强,绿色、无公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积极响应绿色理念,不断要求自己要做到绿色、无公害,我们的标准是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这一直都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贵州久晟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汪健辉介绍。

据悉,贵州久晟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茶有机种植基地、科创中心、深加工中心、油茶主题农旅融合中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发展公司,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其油茶鲜果都是由农户根据公司的要求进行种植管理、采摘,生产加工运输茶油的管道都是采用绿色、无公害的材质构成。久晟、卓豪等公司的发展模式只是黎平县发展新型绿色工业的一个缩影。

过去五年,黎平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抓手,相继建成和培育华润风电、久晟油茶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26家,园区综合产值突破95.47亿元。

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优化园区工业布局。2021年12月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调区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按照新规划、着眼新定位,黎平将突出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倍增发展计划,全面推进“一区两园”和城北轻工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等“园中园”规划建设。同时围绕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培育壮大生态特色食品和中药材加工、新型建材和木材加工、数据电子信息、民族民间工艺产品、清洁高效电力能源五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区。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五年来,黎平已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事项202项,累计精简下放行政审批权限1062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累计引进项目169个、500 强企业 5家,民营企业达3703家,营商环境持续保持在全省上游水平。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仅2021年,新引进工业项目6个,完成企业入库8家,“千企改造”4户,“万企融合”22家,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0.7亿元,工业经济逐步迈上新台阶。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十四五”开局之年,黎平正以经济开发区调区为抓手,突出特色、找准优势、培育龙头、配套集聚,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木材精深加工工程、农特产品加工提质上档工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程,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打造中潮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园和城北绿色轻工业产业园,推动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不断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工业化。

黎平城北安置区。

优化工业产业体系,扶持培育优强企业。未来五年,黎平将充分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优强企业,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到2026年力争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突破45户,构建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体系。

提质换挡,加快新型城镇化“大提升”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只喇叭听全城,一条小河城边过,一条平街满灰尘。”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黎平城区的真实写照。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县城区建成面积仅有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万人左右,大部分建筑和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改革开放40年以来,黎平县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紧紧围绕“旅游兴县”战略目标,纵深推进新型城市,规划富美之城,分别进行了3次县城总体规划的编制及修编。据黎平县住建局规划办负责人介绍,1985年进行了第一轮规划编制,2000年进行第二次规划编制,2008年进行第三次规划修编。

近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黎平县始终坚守生态、发展底线,强统筹夯基础,推进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2021年,黎平投入24.05亿元,强力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三改”工程,六大“棚改”项目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1429套。全面改善县城区水网、电网、路网以及公共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县城承载能力和城市整体形象。

一花一世界,一束光影一片天。城市巨变,既能体现在今非昔比的城市骨架上,也能体现在一个个居住小区、一条条道路的变迁中。如今,黎平城乡面貌实现美丽“蝶变”。县城建成区面积已拓展至1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39.37%。“黎剑”高速开工建设,“黎靖”高速贵州段建成通车,城南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工业大道、文彩路、北塔桥路段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世纪大道、西环线等城市道路加速推进,北部新城快速崛起。良瑜公园府邸、中国 侗乡茶城、天籁玉泉等一批高品质小区相继建成。萨玛园、奥体中心、南泉山生态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相继建成投用。随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黎平市民不断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感觉变化很大,向原来的平街很窄,两部车过都要慢慢的错开才能通行,现在宽敞了,以前这些建筑都是木房子,现在都是高楼了。”黎平城区居民黄同明感叹道。

“县城整个扩容要大过去好几倍,现在又开通了公交车、出租车、非常方便,买东西有购物商场有市场。”黎平城区居民杨秀祥深有感触。

在继续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和完善城市配套的同时,黎平还将扎实推进“撤县设市”五年行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行动、城镇管理提升行动,全面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规范提升以翘街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以平街商圈为主轴的商业街区,加快城南和城北商业中心建设,强力推进“三改”工程,全面改善县城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打造高屯“产城人文景”互动创新区和中潮产城融合区,因地制宜、分类打造特色小城镇,加快推进地坪镇区搬迁,做强城镇经济,提升城镇承载力和品位度,力争到2025年县城人口突破20万,为“撤县设市”奠定基础。到2026年城镇人口突破35万,构建形成“一城两翼多极”高质量发展的城镇体系。

抓统筹“强县城”,高质量打造城乡建设“新面貌”。2022年,黎平将围绕规划,大力推进“强县城”行动,精心优化城镇布局,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规范提升翘街、平街等主题“商圈”业态,加快城南和城北商业中心建设,下步力争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户、背街小巷改造20条,建成区面积将进一步拓展到14.9平方公里以上。同时,全力推动敖市、水口等集贸小镇,九潮、尚重等特色产业小镇,茅贡、洪州等文化创意小镇,坝寨、永从等田园风光小镇和龙额、地坪等油茶文化小镇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投资,做强城镇经济,提升城镇品质,力争城镇化率提高到52.8%以上。

咬定新目标,勇担新使命。未来五年,黎平将依托国土、人口、文化等资源优势,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6年达到1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城镇化率达6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左右。全力打造成为黔东南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撤县设市”进程,再用5至10年力争建成黔湘桂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如今,黎平县广大党员干部激情高、干劲足,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不断提升黎平的“颜值”与“气质”,让黎平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铿锵有力。

精益求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发展”

“现在我们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民们每天采摘下来的西兰花等蔬菜,经过工人们整理、去叶,加冰打包入库,最后销往贵州贵阳、广西柳州等地。”走进黎平县皮林西兰花基地,贵州黎平县万亩良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正武高兴地说。

近年来,黎平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高质、高效蔬菜轮作模式,确保坝区实现三季轮作、四季有收成、一年多收的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

黎平油茶喜获丰收。

在龙头企业带动,党组织、村集体、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下,通过“以资租地、以物租地、以土租土和土地入股”的土地流转模式,有效激活了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目前,全镇坝区集中流转土地3400亩,坝区土地流转率达78.2%,产值约2100万元。今年,支付务工工资612万元、土地租金238万元。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产业。特色高效农业促进了皮林村、阳朝村等一批产业新村的变化,也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五年来,黎平县以“两茶一药”为主导的绿色特色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走出了绿色发展的“黎平实践”。目前全县“两茶一药”种植面积突破70万亩,农业市场主体达1564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4.77亿元,年均增长6.2%。建成了高屯桂花台茶旅一体化产业园、九潮万宝山天麻基地、中潮二望坡油茶基地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087家,家庭农场108家,其中州级以上示范社33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6家。

“黎平香禾糯”、“黎平茯苓”、“黎平雀舌”、“黎平山茶油”等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黎平县连续4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年度茶叶百强县”,逐步构建了“黎平茶”公共区域品牌。

五年来,全县林业产业实现质量增效,林下经济显成效。全县林下种植养殖共开发利用森林面积102.59万亩,实现产值10.73亿元。黎平被授予“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高屯街道花果山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获“全国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黎平县青江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功培育引进了贵州久晟油茶科技有限公司、黎平青江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强、全产业链发展、带动能力强的林产种植加工企业,极大推动了林产品加工产值增值,有力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2021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达43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改善。“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得到极大改变。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18万亩,建成冷库73座,库容达12万多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28万千瓦,高效农业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021年,黎平县洪州镇按照“党建 合作社 企业 农户”的产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围绕“一坝一业”“一坝一特”和“村有百亩、镇有千亩”产业基地目标,着力解决坝区土地流转、产销对接、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难题。结合农户意愿,在洪州坝区种植香芋,在岩寨片区种植马铃薯、甘蓝、香芋等蔬菜;在阳朝坝区,实施“优质红米 鸭 鱼”产业、种植蔬菜等,实现“一地多用、一年多收”循环增收。

“现在全镇已有5家合作社能够从选种、机耕、育秧、插秧、统管、烘干、加工、销售等方面全程提供服务。”黎平县中潮镇党委副书记石庆波说,通过合作社“全程托管‘全程化’服务”,合作社负责提供水稻种植全程服务,亩均创收可达2400元以上。中潮镇探索的“菜单式 包干式托管”有效化解了山区种粮难题,该经验做法在今年9月还被全国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介推广。这是黎平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为全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好头,起好步。

一池春水浇灌百业兴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黎平县已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光”的华丽转变。

按照规划,到2026年,黎平县“两茶一药”将突破9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10万亩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4%以上,力争培育县级区域公共品牌3个以上、优质农产品品牌2个以上。到2025年,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森林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培育形成省级以上林下经济龙头企业2家以上,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天麻示范基地14个以上,创建黎平县林下种养殖特色生态品牌,推进林下采集加工产业化,推动特色森林旅游大发展,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力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

文旅融合,加快旅游产业化“大提质”

旅游,是驱动区域经济的最好引擎。近年来,黎平在重点抓好交通改善、基础强化、环境优化等基础上,聚焦打造国内外知名侗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资源,突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不断做大旅游文化“蛋糕”。

飞机场、高速、高铁、省道、县道、村组道立体交通为黎平对外开放敞开了大门,黎平“1小时交通圈”乡镇由过去4个增加到21个,“半小时交通圈”由过去的3个增加到9个,交通圈的缩小为黎平加快旅游产业化提供强力支撑。

2016年,黎平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2018年,黎平成功承办央视春晚分会场演出,黎平知名度迅速“攀升”,肇兴知名度和美誉度“引爆”全国;同时成功打造铜关、滚正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肇兴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和国家卫生乡镇,传统村落98个。

天麻人工授粉。

近年来,黎平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文物保护与活态文化保护相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以肇兴侗寨为示范的侗族风情小镇开发保护模式;以堂安村、地扪村为示范的生态博物馆模式;以铜关村为示范的“互联网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以黄岗村为示范的农耕文化、村民自治保护模式;以四寨村为示范的企业引领保护模式;以滚正村为示范的“民族村寨 民宿”农耕文化体验的6种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正激发前所未有的潜力与活力。

突出“旅游 ”发展路子,促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创新“农村公路 全域旅游”“农村公路 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该县仅“农村公路 全域旅游”工程一项,就成功打造了肇兴及周边侗寨民族文化、中潮至洪州长征文化、八舟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花果山万亩茶海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极大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大发展。

旅游 农业,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近年来,每到小满时节,在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上千头牛同时在梯田间犁田耙田壮观的牛耕场景,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往拍摄,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整的农耕生产方式,给摄影爱好者以及前来直播的网络“主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以来,该地以传统牛耕方式种植超过2000亩的传统胭脂紫米稻、小麻红米稻等为特色,打造了一个名为“牛耕部落”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至2020年,仅稻米销售额就从两三百万元增长至1100余万元,直接带动800多户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经过不断的发展,如今牛耕部落更成为洋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文旅融合,实现文化、旅游“相得益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是黎平主打的“文化牌”,也是“旅游牌”。目前,黎平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18项,州级13项。近年来,政府通过鼓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采取“合作社 订单”的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全县26个乡镇(街道)共建有生产基地40多个,非遗个体工商户达600余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传承红色文化,让红色旅游成为“新潮流”和游客的新去处。黎平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会址、红军桥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基地是黎平的“传家宝”,在“红色旅游热”的大潮下,正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在黎平高屯少寨,不少游客专程赶来体验红军桥、重走红军路。因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了乡村游、研学游、采摘游,少寨红军桥成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必不可少的“打卡”天堂。

仅2021年国庆期间红色旅游共接待游10.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

黎平,是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而黎平“翘街”,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整个翘街为青瓦翘檐式古建筑群。2011年黎平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0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黎平红色文化展陈中心正式开园,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了黎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

2021年,黎平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肇兴镇侗寨村“文化传承”旅游扶贫示范案例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随着国庆旅游复苏,成功承办“州十运会”,红色文化展陈中心正式开园,“中国侗年节”成功举办……,黎平名声大噪,游人如织,四方游客汇聚黎平,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连创新高,走出了绿色发展的“黎平实践”。仅2021年国庆黄金周,黎平共接待游客34.8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亿元;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9.59%。

在距黎平县城不远的高屯街道围绕农业产业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打造以桂花台、东风林场、少寨红军桥、八舟村一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大力发展体验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等配套产业基地。围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建设,建设农特产品溯源体系,开展面向包括游客在内的全社会农产品“认养”计划。来到高屯街道万亩茶园,一条弯曲的水泥路贯穿其中,这既是通村路、旅游路,又是产业路,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叶园、金灿灿的油茶园,给山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2022年,黎平将着力聚焦“四大行动”,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以打造康养旅游基地“桥头堡”为目标,以肇兴侗寨景区为核心,大力推进肇兴景区二次开发,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用活“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推动翘街景区旅游市场大开发;加大旅游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盘活旅游闲置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抢抓民宿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大力开发精品民宿,精心设计“百里侗寨”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品种,用特色文化、民族风情、舒适环境和优质服务更好留住游客。仅2021年1-11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62.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17亿元。2022年力争实现旅游接待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切实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转变。

“十四五”期间,黎平还将聚焦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大提升、经济效益大提升“两大提升”和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闲置资产盘活等“四大行动”,重点抓好核心景区提升,积极推进肇兴景区二次开发,全力打造以“翘街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主题街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大力扶持文旅企业创新业态、专精发展;在做好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同时,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着力盘活闲置低效的旅游资源资产,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未来五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以上。力争到2026年,构建和形成现代旅游业体系。

五年过往,历史长河终将留下奋斗者的足迹;大道之行,唯实干者胜,唯担当者成,唯奔跑者进。

开局“十四五”,蓝图已擘画,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黎平县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州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指导下,正按黎平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县“两会”、全县经济工作会确定的新目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闯出新路子,打开新局面,抢抓新机遇,干出新业绩,黎平也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

搜索更多有关“贵州坚定信心实干担当夺取胜利 贵州黎平攻坚克难求突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