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鼠游戏中 抱着印钞机跑,骗
“骗子”就是指耍弄骗术为生的人,想用狡猾的手段或欺诈的作法,特别是利用别人的轻信或偏见而得到金钱或地位的人。
骗子有很多骗人把戏:掉包计、换钱计、假同乡、中奖骗局、急救诈骗、挂羊头卖狗肉、电话诈骗、车子坏了、网络诈骗等等行骗手段。
电影《猫鼠游戏》的原型是弗兰克·W. 阿巴格内尔(1948—)(英文名:Frank William Abagnale, Jr.), 194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诈骗艺术家。
12岁时小弗兰克父母离异。15岁,他从父亲那骗了3400美元,此后这一数字迅速攀升。
智商高达136的他在15岁至 21岁间,以精湛的技巧,转辗26个国家,伪装飞行员六年、医生一年、律师九个月、大学教授三个月;诈骗超过250万美元。据泛美航空公司统计:弗兰克在16到18岁间共飞行了一百万公里,约250个站点26个国家。他伪造员工证,混入驾驶室神不知鬼不觉。而且他的费用全部由泛美买单。除了以上事迹,还有欺骗N个姑娘…… 并数次逃脱追捕。
因此,弗兰克成为了当之无愧的FBI历史上最年轻通缉犯,二十一岁前便成为许多国家通缉的要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诈骗艺术家,FBI称他是“Skywayman”。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一个世纪以来最疯狂、最传奇的成长故事。
1974年后,弗兰克被提前释放,条件是当FBI金融诈骗顾问。他不想回家,于是被安顿在德克萨斯州,先后尝试厨师、杂货店员工、放映员等工作,可当别人得知他的犯罪经历都当即辞退。
后来弗兰克开了一家顾问公司,协助FBI破获多起银行诈骗案,抓获大批金融骗术高手,还为银行和财富500强设计了多种日常使用的防伪支票。每年能收到数百万美元的酬谢,现在他是FBI的研究员和外地办事处的顾问与讲师。
1980年兰克与斯坦·雷丁联合完成自传体小说《Catch me if you can》,在美国出版,即刻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并畅销36年。
2002年,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弗兰克的故事搬上银幕,全球票房达到3.5亿美元,我们熟知的“小李子”因主演弗兰克,获得奥斯卡两项提名和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在烂番茄上拥有96%的新鲜度,也是“小李子”迄今为止评分最高的电影,并一直位居IMDb、豆瓣电影影史TOP250经典电影之列。
电影成为经典最大原因还是弗兰克年轻时行骗手段的高超充满传奇色彩。
后来有人问他,他的行为在现在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中是否还行得通,他听后哈哈大笑——
“现在要比以前简单太多了!”“50年前我还是孩子那会儿做的事,如果放在现在,大概要容易4000倍。就是因为科技,科技会催生犯罪。以前是这样,以后也还是会这样!”
骗届翘楚的这番话有没有让你感到不寒而栗?
是的,随着信息发达,各种诈骗案件相关信息传播开来,我们不断听到或经历过这样、那样的骗术、骗局。
震惊、惶恐、警惕、担忧,嘱咐自己、嘱咐亲人小心小心,再小心,可是骗子的骗术也在不断进步升级,欺骗诈骗手段花样迭出,让人防不胜防。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直白地向我们展示我们到底有多容易受骗上当!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作者:[美]玛丽亚·康妮科娃/Maria Konnikova“信任”
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或是伪装所有骗子都在一个共同的核心基本原则,那就是操控他人的信任,骗子不会被告发,甚至不会被察觉,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愿意认为,承认自己最基本的信念是错误的,不管我们面对的是庞氏骗局或者杜撰的数据,捏造的证据或误导信息伪造的艺术品,或可疑的医疗索赔,对历史的歪曲解读,或者对于未来的虚假承诺,在根本的心理层面,所有这些都是信任问题,或者是利用他人的信任达到自己的手段。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大卫·毛雷尔
社交媒体陷阱
2014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向美国12个州的1.1万余名成年人发出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受害者的一些行为具有普遍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受害者的网络活动更加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会透露自己的更多信息——不光是出生日期电话号码这种隐私,还有他们的日常活动,地理位置和日程安排,包括去餐厅或商店的签到与推特信息等,这样骗子很容易就能假装认识他们,在一些案例里,骗子甚至直接冒用他们的身份。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需要避免的行为都可以算是踩进了典型的网络陷阱:
1.点击弹出的窗口
2.不要打开未知发送者发电子邮件
3.不要打开使用在线拍卖网站(这有点复杂——有些网站是合法的)
4.接受免费试用(不是个好主意)
5. 请求下载应用程序(除非你知道是什么程序并且信任来源,否则不要下载)
6.使用在线支付网站(这个也很复杂——很多这种网站是安全的,但安全链接一旦失效,就要小心了)
问题在于——以上这个清单只能代表一部分,非常具体的骗术,而且这些活动的应用范围远远比实际的骗局要大得多。
骗局的猎物
在判断哪些人容易受骗时寻找其个性的共同点,没有多大用途。
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是环境是:关键不在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你的生活当时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如果你正巧感到孤独或无助,那么你就相对容易受骗。同样,如果你正经历失业、离婚、伤病或其他疾病,或者遇到财务危机、背上了债务,你也更容易成为骗局的猎物,实际上负债者也更容易落入与财务状况完全无关的骗局,比如购买无效的减肥产品的。
通常头脑冷静而富有耐心的人,在经历生活巨变时会变得有点疯狂。他们会变得更情绪化,更冲动,更爱冒险,爱冒险的人比在风险面前相对保守的受骗的可能性要高6倍。
针对诈骗案受害者的研究,发现情绪脆弱的人之所以容易成骗子猎物主要有两个原因,他们更加乐观,也更加虔诚。
换句话说,他们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也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
“骗子会探查到人性中的弱点,因此除非人性能够发生显著的改变,否则骗局的猎物就源源不断地出现。”
——大卫·毛雷尔
“骗”与职业、行业道德约束
一些正规职业都难以避免给人留下不诚信的印象,每年11月英格兰坎布里亚的小镇桑顿布里奇(Santon Bridge)都会举办一项名为世界吹牛大赛的比赛。
来自世界各地的吹牛高手在小镇中心的酒馆内齐聚一堂,要在5分钟内讲出最最荒诞离奇,但有可信的故事,讲出最让人信服的故事的人将会获得冠军。
但是这项比赛对参赛选手的身份有特殊规定:律师,政客,推销员,地产中介与新闻记者禁止参加比赛。这些人被认为具有优势,对其他人不公平,他们歪曲事实的本领太过熟练,与外行人比比是吹牛,实在胜之不武。
大约1/3的犯罪者并非单纯想去跨越法律的边界(犯罪倾向),他们会察觉到有竞争性的销售环境(机遇),并决定做些什么让自己脱颖而出(理由)——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试图偷工减料抄近路,并把这种举动合理化、必要化的企业文化与氛围。
犯罪倾向与机遇同时出现时,骗子就诞生了,据一些消息人士透露,这就是史蒂文·科恩现在已经臭名昭著的对冲基金SAC资本顾问公司内,长期充满内幕交易——金融人士变成骗子的原因。
“你会觉得那并不太坏,因为他人都试图分一杯羹”。
一名熟悉这家基金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我觉得不太可能案发,不然的话现在早就该被人抓走了”对于SAC公司,他说:“公司高层从未有人用小孩子都能明白的语言说这样的话:别去犯法,别去骗、别去偷,我们不能这样做。“
”有传闻说一名应聘者曾在其上一家公司进行内幕交易,但他还是被雇佣了,尽管公司的合规官对此表示反对。结果被录用后没过几周,他就开始进行内幕交易了。“
一项针对市场人士的研究,发现企业的道德体系会对其中具有较高行骗本领的人是否会真正采取行动造成影响。与那些结构松散,道德标准不明确的公司的员工相比,道德标准高,组织结构更严谨,不轻易允许员工任意妄为的公司的员工进行欺诈活动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邪 教
邪教是骗局的终极形式。信仰的对象并不重要,无论是耶稣、释迦摩尼还是迅速发财的新方法,骗子的技巧和他们利用的基本心理是相同的,受害者受操纵的程度不易察觉,但是相当之深,他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这一切往往还发生在最聪明的人身上,邪教最爱招募的对象就是年轻聪明自以为精于世故人情练达的人。至于发生的原因,就是人类天生就想为无意义的食物创造出意义,从怀疑之上找到信仰,都深切渴求着信仰,渴望拥有明确理性的世界观,探知每件事都有原因。
这时,某个宗教导师就会站出来说“我知道这是因为什么”。这其实是所有骗局背后的根源,从最危险的骗局到最深刻的骗局,概莫能外。
抵御洗脑和操控的关键就是要有强大而坚定不移的自我意识。必须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意识。
1. 保持客观,用逻辑压制感情
2. 而一定要注意细节,这样你才能牢牢抓住客观现实而不会受主观心理
3. 必须保证自己在感受的同时进行观察
4. 辨明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给自己打预防针
5. 关注核心自我,要知道自己容易相信哪些人,什么样的事情(无论好坏)容易打动你,并努力保持清醒,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以防落入圈套。
简而言之:锻炼观察和发现细节的技巧,以防骗局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以上总结列举了小部分书中内容,《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列举大量翔实真实案例,抽丝剥茧般揭示骗局的设计原理和背后心理依据,告诉你为什么聪明人也会栽在骗局中,如何避免踩坑。
“这本书讲的不是骗局的历史,也不是对每一个骗局剧戏迷一个详实记录,这本书探索的是骗局背后共通的心理学原理,从最开始的圈套到最复杂的阴谋,从设计之初到得手之后,每一步都以这些原理为基础。”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作者 玛丽亚·康妮科娃
现实生活中,骗子手段花样翻新,骗术段位提高在所难免。
只要谨记书中总结:不贪心,不存侥幸心理,不过于感性,有道德法律底线,设好心理防线,就如同布防了警惕、警觉无形之网。
愿大家都能远离那些赔上感情、金钱、时间、甚至是生命的——“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