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耳塞怎么换最适合?关于耳机耳塞的换线
在玩耳机和耳塞的发烧友群体里,给耳机耳塞换线,并不少见,甚至有一批烧友是痴迷于换线玩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耳机耳塞换线,确实带来的声音变化,可以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耳机线可拆卸的耳机和耳塞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记得很多年前,森海HD580、HD600提供可以拆卸的耳机线,在当时算是很少见的设计,还曾引起过“容易导致接触问题”的抱怨,而多年过去后,森海的全系列高端耳机继续保持可换线的设计,而其他品牌的中高端耳机,纷纷开始采用可更换拆卸的耳机线,有些接口还开始“通用”起来,比如MMCX接口、3.5插接口等。现在主流的中高端发烧耳机里,只有日本铁三角和美国歌德还坚持不能换线的设计,其他的品牌,耳机线可拆卸的型号已经普及开来,有些品牌是全系列均可换线的。
“线”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注意到存在着一些激烈反对“线材影响声音”的人,认为所谓发烧线材都是皇帝新装,但与此同时,不管那些反对者如何喧嚣,执迷于玩线的发烧友可以说比比皆是,我以前曾说过一个断言——现在该断言依然适用——凡是资深的、有点名誉的发烧友,没有一个会认为线材是不影响声音的。你找不出一个来。任何一个有点名头和影响的发烧友,如果站出来宣告:我认为线材不影响声音!就会自动被排除出发烧友的圈子,因为这显然是在宣告他是聋子,或者根本没有发烧的资历和经验。
对耳机线而言,其影响声音的程度,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类似于音箱系统里的喇叭线,可以说是稍有换线经验的人都很容易听出区别的。也正是为此,喜欢换耳机线、对比各种耳机线的发烧友,历来就很多。如果不是因为耳机线对声音的影响如此显著,这个现象是不可能的。
换耳机线的乐趣很大程度在于“不同”,不同材质、结构、品牌的线材,很容易使得一副耳机发出特性不同的声音。对有些发烧友来说,这充分体现了“玩”的乐趣。特别是假如本身很喜欢这副耳机,那么通过换线使之表现出不同的声音,乐趣自在其中。有时换线的成本甚至接近了耳机本身乃至比耳机更贵——这一现象常被嘲讽为“酱油贵过鸡”——但假如主人对这个鸡本身非常偏爱,那么花费更多的钱和精力在酱油上,并非不可理喻。由于好的线材普遍很贵,像森海HD600、HD650那种两千元级别的经典耳机,换个耳机线轻易就可以超过耳机价值了,但由于这些经典耳机本身的素质很好,对换线敏感,换好线能表现出明显的提高,不少发烧友还是认为“值得”。
耳机换升级线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实质上声音仅仅是“变化”而并非“提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换了线后低频一下子“加强”了,或者高频解析一下子上去了,给人眼睛一亮之感,觉得是全面提升,其实听久了才知道它改变了耳机本身的平衡感,此消彼长、有得有失,并非全面的提高,而只是“改变”。这种“改变耳机声音”的发烧升级线,很多,也最容易迷惑初烧。到底是“升级线”还是“变声线”呢?
理想的耳机升级线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争议,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是尽量保持耳机原有的音色特征和平衡感不变,在此基础上去提高和完善声音的素质,比如两端延伸、细腻度、质感、声音密度。应该是细部的完善,而不是剧烈的改变。假如耳机线明显地改变了耳机的音色,明显地改变了三段平衡感,比如加重低频、使得高频发亮突出,那它未必是理想的升级线。在初听的“惊艳”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困惑——为什么换了线后耳机不像是原来的耳机了?
最后必须提醒的一点是:线材确实是需要“煲”的,不仅线材本身,也包括线材和耳机之间的触点,都需要一定时间的Burn-in,所以耳机线的声音不是快速的插拔切换可以完全把握的,特别是新的线,需要一定时间的熟化和使用(100-200小时)。新线到手,首先应该是一段时间的实际使用,而不应根据一耳朵的听感就匆忙得出结论。
(完)
推荐
- 1黄缘要多少克才比较好养 如何养出高背黄缘大神们都是这么做的321
- 2甘肃山丹马场首次拍到雪豹 玉树发现母雪豹产后觅食446
- 3小仓鼠有guts吗?OMG,这么可爱的仓鼠居然有这种奇怪的行为186
- 4狗妈妈听到小狗的哭声跑了出来:母狗背上写了字背着狗崽子走了10公里362
- 5买椰子哪种椰子最好?但10个椰子中仅有1个是国产129
- 6养了4年的罗威纳还能训出来么:养一只逗比属性的罗威纳412
- 7猫咪脱毛到啥程度为严重:猫咪脱毛原因千万种你家猫咪属于哪一种460
- 8狼狗最厉害的是谁?狼,狗狼狗389
- 9狗狗撒娇的十种表现:狗狗吃醋的表现每一个举动都在说着448
- 10狗狗为什么总是对你伸懒腰?狗狗,伸懒腰竟是在说爱你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