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捕猎成功率最高的猫 却是最难圈养的猫科动物
大部分猫科动物都会以其可爱的外表深受大家的喜爱,而兔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扁平的脑袋和肥嘟嘟的身躯,加上走起路来宛如铁憨憨一般的神态,轻易就能萌翻不少第一次看见它的人。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好像“猫中鳌拜”的小家伙,不仅是公认的天生捕猎者,更是出了名的极难圈养,几乎只有在纪录片里才能一睹它的“芳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估计很多对兔狲没有丝毫了解的人听到这个名字只会觉得这是一种与兔子或者与猴子有关系的动物,然而它确确实实是一种正统的食肉目、猫亚科、兔狲属的猫科动物。据说兔狲这个名字是从古时突厥语及兔狲类似于兔子般的生活习性演化而来。
兔狲原产自我们中亚地区的各种山地草原地区,很多灌木丛密布和荒漠戈壁也是它们得以生存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等地,印度、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也有所存在,不过核心区域还是处在我国境内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区域。
兔狲只拥有3个亚种,它们分别是赤色兔狲、高原兔狲以及贝加尔湖兔狲,这3个亚种的区别在于皮毛颜色的不同,分别呈浅红棕色、沙黄色和青灰色。
不过不管是哪支亚种,从外观上来看大体都是短而粗壮的体型,额部宽、吻部短,耳朵圆圆的也是又宽又短,总之全身上下没有哪里不显现这两个形容。
全身的被毛非常密集,是所有猫科动物中毛发最密、最长的,而且还有着不同于一般猫科动物的柔软度,尾巴尖是黑的,跟我们传统狸花猫的尾巴样貌十分相似。
看上去兔狲的身形圆润,其实它只是“虚胖”,虽然大小有如家猫,但成年兔狲的平均体重仅有2-3公斤左右,50-65厘米的体长有6-7厘米都是蓬松的毛发支撑起来的,而这一身的浓密毛发又是为了适应贫瘠且严寒的环境演化而来。
兔狲属于夜行性动物,多活动于晨昏时期,别看它主要以鼠类、兔类为食,外表又极其呆萌,它其实可是个天生就会捕猎的凶狠猛兽。
兔狲的听觉和视觉非常发达,可以敏锐地辨别出埋伏在周围的一些威胁,待锁定猎物后又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向目标,给予猎物致命打击。
不仅如此,兔狲还拥有与狮子、老虎、猎豹同样的圆形瞳孔,用于持续追击时的快速对焦作用,在目前现存的所有猫科动物中,只有少数类别才拥有这种圆形瞳孔,而拥有圆形瞳孔的皆是猫科动物中捕猎能力最强、战斗力拔尖的存在,这就足以证明兔狲天生猎手的名号了。
为什么又说兔狲难以被圈养呢?
人类以及驯养了一个又一个野性十足的猫科动物,搞定兔狲自然也不在话下,兔狲不适合被人为圈养的原因主要在于另外两点。
兔狲孤僻的性情
兔狲与很多猫科动物一样,喜好安静,只爱独居,它们一般都单独栖居在戈壁的岩石缝中或者草原的洞穴里,既不愿与其他同类相处也不愿跟人类亲近,它们孤僻的性情要比别的喜好独居的猫科动物要强得多,是出了名的存在,如此一来肯定是不适合人工喂养的。
第二点,兔狲的体质问题
虽然咱们在前面聊过了兔狲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可这并不代表着它们的体质好,恰恰相反的是兔狲的先天免疫力很差,除了抵御严寒的能力外就没有什么别的强悍的自我保护能力了。在适应了原先生活环境后还要将兔狲带回人为圈养,本身就胆小的它们极易与寻常猫类一样出现应激反应,一旦感染了寄生虫或是其他病症,不管程度深浅死亡几率都是非常高的。
以往就有一些动物园想要圈养兔狲,可几乎都是以兔狲的死亡而告终,目前我国也仅有西宁野生动物园饲养了几只兔狲,还是经过园内工作人员长久以来的不懈努力才得以保留下来的。
兔狲本身就只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且多以鼠类为食的特性致使它维护了我国草原生态的平衡,理应受到我们的优待及保护,可伴随着一些歹人的乱捕滥杀,只为获取兔狲皮毛以谋私利,兔狲的数量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就算将其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也难止不法分子利欲熏心的步伐。
对此,我们必须得行动起来,拒绝兔狲皮毛制品,保护兔狲生存环境,发现有兜售兔狲皮毛的不法分子要及时举报,为维护物种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