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打人行为纠正:孩子的打人敏感期家长不要以暴制暴
我家细毛,昨天突然咬了双胞胎哥哥右右一口,又动手打了外婆。
起因其实很简单,细毛看中了右右手中的一本书,右右不想一起看。细毛觉得外婆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偏袒了哥哥。这朝夕相处的右右和外婆,就都被细毛打了。
孩子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暴戾了呢?
1
原来“打人”也有“敏感期”2岁以下孩子的认知能力特点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他人的感受几乎没有任何考虑,所以他们对周围的孩子有时比较粗鲁。即使只是探索或表现好感的时候,他们也可能戳对方的眼睛或很用力地拍打(他们对动物也是这样)。不开心的时候他们会打人,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伤害其他孩子。因此,当孩子和其他幼儿一起玩耍时一定要时刻小心,他一旦开始有攻击倾向就立刻将他拉开并告诉他“不能打人”,然后引导孩子们用友好的方式做游戏。【1】。
2-3岁时,儿童自我意识敏感期到来,这时儿童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意识到自己同世界万物是分离的,开始进入自我分离和认识自我的过程。
孩子3岁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就会消失。
而3岁前的孩子,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爱动手,爱打人,甚至可以说,孩子是进入了“打人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提到: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人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就像开头我家细毛伸手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外婆的关注;可能是情绪太激动,自己无法控制;也可能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还可能是与哥哥右右交流、沟通不畅,被拒绝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或者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思维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把TA定位为“坏小孩”,上升到道德程度:“不孝顺”,“没教养”等等。
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来控制情绪,学会正确的表达。
2
孩子打人,这样帮TA控制情绪第一,家长平常心,不要反应过度。
有些孩子会用“打人”来吸引家长注意,听起来有点荒谬,但家长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孩子动手,别的孩子哭闹、别人家长找来,你才会关注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听起来有点悲伤,但家长太忙或者太不理睬孩子时,他们真的有可能这样博取关注。
因此,我们对孩子打人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绝对不能反应过度。
必须马上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对,让TA自己在旁边待一会。孩子可能无法明白为什么不对,但这种类似的“应激反应”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下次我不能如此了。
而如果这种惩罚延迟1小时,孩子就无法把惩罚和自己的错误行为联系起来。
第二,善用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
3岁前的孩子打人,有些并不是真的打,只是拍打。TA只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生气了,别人靠太近了,父母不理解自己了,这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
家长自己首先要揭掉扣在孩子头上“打人”的帽子,需要观察孩子,当TA打算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家长应该问问孩子:“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想他走开,对吗”,“你是不是觉得委屈了”等等。当孩子不懂用语言表达的话,被父母说出,TA会放松下来,感受到理解,也会减少“打人”的动作。
我家双胞胎男孩快3岁了,俩孩子打架不凶,但打架是在所难免的。我会分别了解情况,分别疏导,孩子动手还是减少了不少。
平静地和孩子聊聊天,让TA说出自己心里的感觉,孩子也会讲道理。善用同理心,“妈妈也会输的,妈妈也不是每次都是第一名”,“妈妈如果被抢了玩具,也会很伤心很气愤”,孩子会觉得:原来我并不是很差劲,原来小朋友都可能这样,原来大人也会这样。
第三,转移注意力,孩子和家长都需要。
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情绪激动了,家长需要试着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新活动上,比如两个孩子抢玩具时,给孩子其他玩具,介绍其他玩法,带孩子看看窗外汽车、小树,提醒孩子那边有什么声音,是不是飞机飞过去了。
家长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就是说家长不要注意在孩子动手这件事上,而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动手,先抱抱孩子,接纳TA的情绪,安抚好孩子,再解决问题。
第四,平静中断法,终极对抗法宝。
当以上三种方法都无效,或者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时,可以试试“平静中断(time-out)法”让孩子先冷静下来。
在公共场所,孩子的行为不恰当,需要立刻带孩子人群聚居区,到洗手间、车中或者人少、没人的地方,等安静了再回来继续之前的游戏活动等。严厉但是不提高音调地告诉孩子:“不能打人,这不对。”然后抱起孩子,后背朝向自己,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一直抱到TA安静下来为止。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与外界其他人暂时隔离,不关注,不给玩具,不与之说话。
待孩子平复了情绪,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平静地和TA聊一聊,引导孩子说出打人的原因,和孩子分析是不是以后不用打人,可以告诉对方“我的玩具,我还要玩,不要抢”,“你这样做,我不喜欢”,然后其他小朋友可能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不是只有打人可以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家长需要保持足够的冷静,且坚持做下去。
3
父母不要“以暴制暴”第一,请他人看一会孩子,眼不见心不烦。
当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时,可以试试深呼吸数到10,或者有可能的话,请其他人看一会孩子。
六一那天,右右白天多次长时间哭闹,晚上孩子爸爸回家,我就让他陪孩子看书、睡觉,我开电脑写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虽然期间右右还是闹了2次,孩他爸劝阻无效,把他带出门使用“平静中断法”让其情绪平复了(家里还有双胞胎弟弟,和3位老人需要休息,右右在家吵闹确实影响很大),我也没有吼孩子打孩子,还是“好妈妈”的形象,而且孩子也知道妈妈生气了,自己白天不对。
第二,记住:孩子在观察并模仿你。
家长要注意家庭和睦,对人不用暴力。对孩子如果经常动粗,孩子自然有样学样,也会用拳头解决所有问题。
对孩子而言,学坏真的永远比学好更容易。孩子日常接触的电视、视频、书籍中,也要筛选筛选,暴力、血腥的画面,尽量不让孩子看。
第三,对物品也要爱护,不要打桌椅。
有一位母亲,她一边抱怨儿子爱打人,并警告孩子“不许打人”,一边又恶狠狠地“教训”一张磕到她儿子的桌子;在家她经常逗孩子打爸爸,以此为乐;在外儿子打了其他孩子,象征性管一管,生怕自己儿子吃亏。这样的双标,多少家长还在做呢?
这样对孩子并不是好,尤其大家最常犯的“打桌椅”、“打地板”这点。家长想着“肇事者”桌椅被打了,孩子就不哭就笑了,但这是在纵容一种“复仇行为”,也传导了一种“责人不责己”的错误价值观念。孩子睚眦必报,甚至怪罪不相干的人、事、物,只会更加暴戾,无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况且自私也并不利我。
结语
如果孩子动手打人,千万不要恼怒给孩子贴标签,耐心温柔地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原因。当沟通无果,或者孩子太小时,学会“平静中断法”让孩子明白“打人不对”,也就够了。
以暴制暴、打骂桌椅都不可取,换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家长可以在教育孩子不打人时,教会TA如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如何处理矛盾。
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需要平常心,不是说“TA只是个孩子”,而是“TA只是犯了一个错,我们发现了,就还来得及,TA本书并不是一个错误。”
参考文献:
【1】《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第6版),(美国)斯蒂文.谢尔弗(主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已签约“维权骑士”、“百度授权”,侵权必究。
2岁双胞胎男孩家庭,爸妈说故事,轻松趣味育儿,家庭共同成长。
爸爸IT男,项目管理师,善于筛选育儿知识,去伪存真;妈妈人力资源管理师,曾经职场,如今全职,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推荐
宠物
- 1简笔画帽子的画法冬季,亲子简笔画帽子素材15款卡通帽子的画法411
- 2栽上茄子辣椒西红柿苗不缓苗:卧着栽西红柿棵栽茄子198
- 3最晚熟荔枝是什么品种?荔枝新品种,离娘香260
- 4感觉狗狗们的节奏感都比我好 你得演技也太浮夸了点吧341
- 5世界上最难分辨是否有毒的蛇,看似美丽,其实危险这几种蛇危害非常惊人211
- 6新鱼入缸正确方法图解 会做出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姿势130
- 7什么桃子又大又脆又甜?长得像苹果的桃子口感细腻爽口450
- 8哪种猫又好养又可爱又粘人?很乖巧,的5种猫你养对了吗241
- 99.9的好物推荐排行榜前100名:惊书友心中的Top1居然是它225
- 10让猫咪开心的十大方法:让猫咪能陪伴你更久的秘诀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