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火鸡最容易得的病,禽病中少见的知识特殊禽类疾病

人气:430 ℃/2024-07-18 07:34:02

冠状病毒性肠炎(CE)是各种年龄火鸡都能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该病的特征为精神沉郁,体温下降,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和排泡沫状或拉稀粪。

一、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体为火鸡冠状病毒(TCV),将浮密度为1.16~1.24g/ml的蔗糖密度梯度浓缩物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直径为135nm(范围50nm~150nm)的颗粒,有囊膜花瓣状的纤突呈日冕状。火鸡冠状病毒与高免血清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但不与血清或抗其他四种不同冠状病毒的抗体发生反应。用感染的雏火鸡和火鸡胚的肠道制成超薄切片,作电子显微镜透射,观察到了具有小囊膜的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进入间质上皮细胞胞浆中。

对火鸡胚培养的火鸡冠状病毒的理化特性研究表明,本病毒含有RNA。在4℃条件下用氯仿处理10min可使病毒灭活。于22℃pH3.0下处理30min,病毒的感染性没有降低。在50℃处理,病毒可抵抗1h,甚至在有1mol/l硫酸镁存在的情况下,此种特性仍无改变。

有的火鸡冠状病毒毒株如明尼苏达株和魁北克株能凝集家免和豚鼠红细胞,但不凝集牛、马、绵羊、小鼠、鹅、猴、鸡的红细胞。利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交叉反应研究显示,火鸡冠状病毒与其他禽类和哺乳类冠状病毒没有关系。

二、流行病学

火鸡是自然或人工感染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唯一禽类,鸡、鸭、鹅与其他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均不感染。各种年龄 的火鸡均可罹患本病,但幼龄火鸡的敏感性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高,潜伏期2~5天。火鸡突然发病,采食和饮水减少,精神萎顿,头部和皮肤呈暗色,体温低于正常值,排出水样稀粪,呈淡绿色,尿酸盐增多,并常含有粘稠丝状物和脱落的粘膜,幼火鸡死亡率达100%,成年火鸡的病死率较低,约50%。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如提高环境温度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恶劣天气可使病死率明显增高。

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康复火鸡,其粪便中排毒仍可持续数日,肠道中的火鸡冠状病毒在-20℃以下的条件保存,其活力可维持5年以上。清洁卫生及消毒措施很容易破坏或消灭病毒。而在野外,只有那些能够彻底清扫和消毒的建筑物才能消灭其中的病毒,而且需要经过3~4周以上才可以重新用来饲养火鸡。然而即使进行了完全清群,病毒仍可在火鸡舍、运动场和牧场的冻结了的粪便中仍可存活到下一年。

三、临床症状

典型的潜伏期2~3d,但也可能为1~5d。通常在48h内出现临床症状。幼龄火鸡突然发病,可见精神萎顿,体温降低,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排泡沫状或水样稀便。火鸡不停地鸣叫,挤缩在一起寻求热源保暖。育成火鸡群也是突然发病,采食和饮水量均减少,病火鸡群精神萎靡,病禽表现头部及皮肤发暗,嗉囊外面的皮肤起褶,排水样粪便,体温低于正常,体重减轻。粪便中可含有粘稠的丝状物和管型,呈淡绿或淡棕色。随着病情发展,粪便中主要是尿酸盐。产蛋火鸡的症状与育成火鸡的情况相似,同时伴有产蛋量降低和蛋壳垩化等表现。

用8~10周龄中等大的火鸡进行感染试验,可见体重减轻,摄入及排出的干物质与水分减少,直肠体温降低等,这些症状和在断食状态下的对照火鸡所见症状基本相同,临床经过常常超过10~14d,患禽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恢复体重,部分成年火鸡尤其是雏火鸡可能再也恢复不到令人有满意的体重,因而火鸡群内出现大小不一致的个体。

感染冠状病毒的火鸡群的发病率可接近100%,体重的减轻随患禽拒绝饮水和进食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火鸡所处的环境条件对死亡率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幼龄火鸡的死亡率为50%~100%,年龄较大的火鸡(6~8周龄)的死亡率可能接近50%。在野外,死亡率在5%~50%之间,偶尔甚至更高。若采用保暖措施,4~8周龄幼火鸡的死亡率可大大降低。8周龄以上的放牧火鸡,死亡率可更低,这取决于环境条件。假如遇上恶劣气候,死亡率也可达到25%~50%。

四、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主要见于肠道。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的肠内容物呈水样并含有气体。可见到胶冻样粘液,偶见管型。盲肠膨胀,充满黄褐色并带有恶臭的水样内容物。肠粘膜表面可见有一些小的瘀点或小的出血点。

胸肌色暗而脱水,尸体极度消瘦,内脏器官通常无明显变化,但偶尔也可见到异常之处。胰脏外观通常呈白垩样,并有许多白色病灶。肾和尿道中偶尔见到尿酸盐沉积,******常常比正常时小。

组织学病变: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火鸡的十二指肠 —— 空肠部分,发现肠腔内单核细胞性渗出物。用较为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实验感染 18日龄小火鸡的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是,感染后2d肠绒毛顶端杯状细胞显著密集,立方上皮细胞的微绒毛丧失,粘膜固有层有单核细胞浸润,并与上皮层分离。感染后第3天,几乎所有的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被洗脱,肠道横截面直径变小,绒毛 —— 隐窝比率显著降低,以空肠病变最为显著,但也可见于十二指肠,回肠和盲肠。两周以后,球形的细胞重又出现,上皮细胞重新获得微绒毛,并恢复到正常密度,固有层中的细胞浸润逐渐减退。嗜银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至感染后第 7天为止,而在第21天则已恢复正常。

研究结果显示,断食能引起相似的症状和类似的肠道肉眼病变,但不能引起相似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对感染的雏火鸡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确证了病理组织学所见。此外还可见到线粒体受损,粘蛋白的产生被破坏以及病毒增殖。用扫描电镜观察感染雏火鸡肠道,发现感染后1天即出现变化,一直到第3天都是逐步发展的,第4~5天开始消退,第10天时组织变化与对照组相似。扫描电镜下显著的变化是血细胞渗出和卡他性肠炎,与光镜下见到的模棱两可的病变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感染冠状病毒的雏火鸡的肠道进行取样,用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研究揭示,冠状病毒抗原首先见于感染后12h绒毛基部的少数细胞中。到24h,绒毛显著缩短,整个绒毛均可见到免疫荧光细胞。到120h,绒毛恢复正常,但在绒毛和隐窝中见散在小群细胞仍显特异性荧光,直至感染后336h。接种后24~96h可检出病毒颗粒。

血液学变化:对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的血液学变化的研究显示,除异嗜细胞的增多外,其他变化很不一致。不同的研究者曾经见到淋巴细胞减少或增多,单核细胞增多或不增多。其他的血液学变化如血蛋白过少、血浓缩等,显然是由于断食而不是感染引起的。未见单核细胞增多症。

五、诊断

任何年龄的火鸡群均可发生典型的爆发,只要有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典型症状和特征性的病变,就提示可能发生该病。精神萎顿,体温低于正常,厌食,体重减轻和排水样粪便等症状。由卡他性肠炎所引起的肉眼病变限于肠道。镜检所见病变具有启发性,但不具诊断性。可将小肠盲肠以及法氏囊的病料经220 nm或300 nm的孔经滤膜过滤,然后接种火鸡胚或1~4日龄的雏火鸡作感染性试验。野外病例和人工接种雏火鸡或胚的肠道切片可被用来进行直接 荧光抗体试验或其他鉴别实验 。

六、防治

预防是控制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唯一办法。明尼苏达州火鸡业就是通过在监督下清群,清除火鸡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污染,在建新群前空一段时间等措施,成功地消灭了该病。发生本病的火鸡场,要彻底处理所有火鸡及其他禽类,对房舍、设备以及永久性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由于带毒火鸡的粪便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在建立新群前最好要有3~4周时间空舍,使粪便和垫草中的病毒灭活。

本病亦可由外界来源传入火鸡场。据观察发现,预防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往返于火鸡场间的加工货车、载重汽车、设备和人员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火鸡冠状病毒性肠炎的方法。但抗生素及一些其他药物有助于减少死亡,可能是通过控制继发感染而至。用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作火鸡个体口服治疗,用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混于饲料或饮水中进行治疗,都能有效地减少死亡,但对发病率几乎没有影响。据报道,三种呋喃类药物在实验感染中具有预防价值,降低了死亡率,但对发病率没有影响。

本病爆发时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提高育雏室的温度至雏火鸡感觉舒适为止,随着病群状况的改善,再逐步降温。放牧的病群要注意保护,免遭恶劣气候的影响。

2.常在饮水中加入犊用代乳粉,100加仑水中加入25磅,应每日现配现用,保持新鲜。

3.在乳悬液中加入氯化钾(KCl),450g/100加仑饮水。

4.饮水中加入最大允许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新霉素、土霉素、金霉素、链霉素、或杆菌肽等。

5.由于喂饲高浓度的抗菌素,常继发肠道真菌病,因此可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

6.加药的饮水连用4~5d后,正常处理饮水1d,然后再用加药饮水4~5d,一般经10d后病群的饮食量便可得到改善。本文仅为科普,不负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搜索更多有关“火鸡最容易得的病,禽病中少见的知识特殊禽类疾病”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