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鹎是几级保护鸟类 大雪之后的三只领雀嘴鹎
领雀嘴鹎,这个名字有点儿拗口。鹎类在雀形目中是一个独立的科,鹎科,中国有10属23种。在北方常见的白头鹎属于鹎属,还有绿鹎属,黄鹎属,黑头鹎属,短脚鹎属等等,一看命名特点便知其意。领雀嘴鹎属于雀嘴鹎属。如果对照图鉴就会发现,鹎科鸟类的喙,大都尖而长,有的还略下弯,唯独领雀嘴鹎和凤头雀嘴鹎的喙,短而钝,像麻雀的喙一样,典型的雀嘴,只是也略下弯。因为这样一个突出特征,这两种鹎类就独立成一个雀嘴鹎属,以示区别。再看这两个种的命名,一个是“凤头”,另一个加了一个“领”字,那是因为它有一道不完全的白色领环。由此可知中文鸟名的命名规律。
鹎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近些年部分物种北扩,在白头鹎看的最清晰,它甚至已绕渤海湾进入辽宁,并且一部分已经在那里繁殖,冬季南迁。因此在马敬能新编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白头鹎的分布图在辽宁域内,表示为橙色的繁殖区,也就是说,在这里白头鹎属于夏候鸟,渤海湾以西以南都是留鸟。白头鹎在北京可以越冬,就说明问题。现在要说的领雀嘴鹎,在刘阳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描述为常见留鸟,近年北扩明显,华北地区的记录明显增加,从分布图看,已包含渤海湾周边,马敬能新版《手册》则没有反映出来。
2021年的冬季,在北京植物园,就有3只领雀嘴鹎一直滞留未走。我在2022年2月22日,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后几天,去植物园,3只领雀嘴鹎依然在,在那株元宝枫树上、树下活动。元宝枫树在冬季,会有树液从树皮的裂隙或伤口处流出,这些汁液含有糖分,我用手蘸取一点放在口中尝尝,有甜味。树木在寒冬里分泌汁液,是一种抵御低温的反应,富有糖分的液汁,吸引着各种鸟儿,领雀嘴鹎只是其中一种。大家都来分享,白头鹎,燕雀,麻雀,甚至银喉长尾山雀也少不了。这株元宝枫是一棵大树,大树身上有蜜吃,寒冬里是一种难得的能量补充。
鸟儿吸食树木汁液这种现象,我在颐和园参加“城市绿岛观鸟行”时,因为观鸟指导的介绍而首次注意到。之前虽也看到,但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一种鸟儿吃什么,食性是相对固定的,之所以有所谓食虫鸟,就是因为它很少吃别的。像远东山雀,寒冬里看到它,也是在树上东瞅瞅西瞧瞧,在树皮上敲敲打打,只吃高蛋白的虫子,不吃它物。领雀嘴鹎是杂食性,在有飞虫的时间,会在飞行中捕捉虫子。作为本物种中的北扩先锋,这些个体在北京地区留下来,意味着寒冬里是有啥吃啥。所以,当一株大树上始终有蜜一样的汁液时,就很难离开了。
这样就会看到一种现象,食物留住了鸟儿。这种留住,通常只是暂时的。在北京,观鸟拍鸟的人多,尤其一些拍鸟大爷,不太遵守观鸟拍鸟的道德规范,时常发生诱拍。在一些公园里的告示,还提醒人们不要给野鸟喂食,长期饲喂会影响鸟类的行为,譬喻在迁徙季节,可能引起鸟儿的超期逗留,延误迁飞。像红喉歌鸲、蓝喉歌鸲,在北京一经出现,拍鸟者扎堆,天天有人拍,有鸟可拍,就是因为有人喂虫子。否则,哪一只红喉歌鸲蓝喉歌鸲不是游荡的,会在一个地方待着。显而易见,是食物的诱惑。这样的事,每年春秋鸟儿迁飞时都有发生,想想看,留住鸟儿了吗?没有。
当然有可能因为诱惑而延长滞留,带来的影响会是鸟儿没有加入集体行动。并不是所有鸟类都是集体迁飞的,分散独自行动的,或三三两两,无所谓掉队。这是说,大可不必担心鸟儿掉队,起码,许多鸟类基本是,水鸟例外。鸟类学家的研究指出,鸟类迁徙的启动,与日照节律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变化影响了鸟儿脑中的相关结构,时间到了,迁徙鸟类都会有一种“迁徙兴奋”,说飞走时就飞走。即是关在笼子里的,也会有躁动表现,只是它飞不出去。这样的行为,是骨子里的,是镌刻在基因上的。在欧洲,有一个著名的白鹳夫妇的例子,白鹳是要去遥远的非洲越冬的,结成夫妇的一对白鹳,雌鸟因伤不能远行,雄鸟每年都会走,每年都会按时回来,生儿育女。
3只领雀嘴鹎在北京植物园越冬,它们选择了一个有水有食物补充的地方,还有其他鸟类作伴。当我看着领雀嘴鹎在树上伸长脖颈,甚至飞起来吸食一根树液冰柱下的水滴时,它那一身橄榄绿和象牙色的喙,是如此醒目。秃树枯草,满目荒凉,是领雀嘴鹎活跃的生命力带给我们喜悦。原本居住南方的鸟种,经历一场大雪之后,依然坚守,它们不愧为这个物种北扩的先锋。相信用不了多久,领雀嘴鹎也会像白头鹎一样,成为本地常见鸟种。
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到一种鸟种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是大自然将它的奥秘展示给人看。这对一个观鸟者而言,是一种幸运。一个物种的演化,历时久远,人的一生或几辈子也看不到。当你注意到一个物种在扩张地盘,那也不是常常遇见的。当年白鹭在英国出现,鸟人们为之兴奋不已。终于,这个物种在英国定居了,英国的鸟类名录上写下了白鹭这个名字。领雀嘴鹎不是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都写入地方鸟类名录或鸟类志了吗?这是一件好事。同时带来的疑问是,它们为什么会扩张,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