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垃圾都被拉去哪里了:小胡同里垃圾带绵延数十米
胡同里垃圾桶闲置,但垃圾铺一路。
附近多个社区的垃圾都倾倒在这里。
近日,家住北下关街道的周先生向本报反映,在建的首都滑冰馆东墙外垃圾废品常年堆积,将本不宽阔的胡同堵塞,严重时胡同里机动车难以通行,行人只能踩着垃圾通过,影响环境卫生。
垃圾带绵延三四十米
数十垃圾桶空空如也
记者于6月4日来到现场,从五塔寺路一条向北延伸的胡同里张望,看到地面上散落着白色泡沫板、废纸板和各种颜色的塑料袋。胡同无名。在距离胡同南口大概70米处,胡同如同弓背一样弯曲凹陷,因此从胡同口看不到里面的情景。
记者进入胡同,只见只有四五米宽的道边上放着一个废弃的洒水车罐子,停着一台装载机和几辆小型垃圾清运车,旁边空地上用灰色铁皮搭建起围挡。铁皮围挡里堆放着大量装满生活垃圾的塑料袋,以及废旧家具、装修垃圾、枯枝败叶、碎砖烂瓦。这些垃圾甚至将铁皮围挡挤破两个大窟窿,倾泻而出。两米多高、四米多宽的垃圾带沿着胡同由南向北绵延三四十米。一位拾荒人站在垃圾丛中,东翻西倒,将没用的垃圾丢到路面上。
垃圾带北边有一片长二三十米、宽四米的围栏,里面有数十个“赋闲”的黑色大型垃圾桶。令人不解的是,一边是地面上堆积如山的垃圾,一边却是空着肚子的闲置垃圾桶。
在垃圾带北侧一块略微宽敞些的空地上,两辆写有“废品回收”字样的货车肩并肩停着。一辆的车斗上堆放着将近四五米高的废纸板。另一辆车的车厢顶上放着几个装满塑料瓶的大编织袋。车前两个直径三米左右的黑色塑料袋里装满了白色泡沫板,还有一摞码放整齐的木板和一大堆废纸板小山似地堆在地面上,几台旧家电和几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一字排开。
每天很多人胡乱倒垃圾
夏季蚊蝇滋生酸臭难闻
记者看到,往这条胡同里倾倒垃圾的人很多。不仅有驾驶电动三轮车的环卫工人和绿化工人,还有普通市民、装修工、保安等。他们胡乱地将车上的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在地面上。
据附近居民介绍,每天从早到晚不断有人来倾倒垃圾。由于清运不及时,垃圾经常将胡同堵得水泄不通。一到刮风天,塑料袋、泡沫板、废纸板雪片般漫天飞舞。要是碰到下雨天,垃圾泥石流般冲得满胡同都是,甚至顺着雨水一直流到五塔寺路上。垃圾常常将道路两侧的雨箅子堵塞,造成排水不畅。
从读者周先生上周末拍摄的照片看,附近小区的垃圾车来这里倾倒垃圾时,胡同里几乎无法通行,着急的行人只能踏着垃圾小心翼翼前行。
记者走进胡同里一个大杂院。一位老大爷介绍,该院是北京动物园的职工宿舍,居住着十几户居民。大家对院门口的垃圾站意见很大。“一到夏季,垃圾堆蚊蝇滋生,酸臭难闻。”一位三四十岁的男士诉苦,他每天骑电动自行车送孩子上幼儿园,经常遇到胡同口有人卸垃圾。将原本只剩两米多宽的路面堵死。一位看上去七八十岁的大妈说:“要想到河边遛弯儿,每次只能硬着头皮从垃圾站穿行。有几次险些被车上掉下来的废品砸伤。”
记者在现场还遇到两位在南长河划船打捞垃圾的保洁人员。他们抱怨说,经常有垃圾从胡同里吹出来,落到河面上,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河面上的垃圾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影响水体清洁。
胡同南口一户居民为了阻止垃圾刮进自家院内,将捡来的旧门帘、旧凉席和旧床单被罩,像万国旗一般挂在路边的铁栅栏上,形成一堵长三四十米的“防护网”,看上去凌乱不堪。
老旧社区收集站缺管理
周边居民盼垃圾不落地
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这里其实是一个简易的垃圾站,大约在2015年设立。该垃圾站主要服务于周边的平房住户和附近的几个社区。倾倒垃圾的人常常图省事,将垃圾随意丢弃,于是垃圾一堆一堆向路面蔓延。由于垃圾来源多,而且不是封闭操作,又缺乏分类管理,和其他垃圾“不落地”的收集站相比,环境卫生差太多了。
记者查阅了《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其规定,城镇地区内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倾倒生活垃圾;城镇地区内生活垃圾应当做到日产日清、密闭运输,并清运到指定的垃圾消纳场所,不得乱堆乱倒。
该条例还提到,新建、改建住宅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密闭式垃圾收集站和其他环境卫生设施。但是像五塔寺一带的老旧社区的垃圾站该怎么办?
由于这条胡同西侧是正在建设的首都滑冰馆,东侧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胡同南口斜对着北京动物园西北门,途经此处的行人和游人络绎不绝。周边居民希望有关部门合理设置垃圾站,同时加强管理,及时清运,还路人一个畅通洁净的环境,维护城市的市容风貌。
本报记者 罗乔欣 通讯员 丁杰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