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经典代表作,郭沫若的天狗通篇无章法可循
一提到郭沫若,不同人的眼中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他,历史学家、诗人、文学家等等标签都在他一人身上出现。其中诗人身份的郭沫若更是对文坛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成为新诗奠基人。1921年,郭沫若时年29年,成功发表一本名为《女神》的诗集,这部作品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被后人评为新诗的奠基之作,震惊了当时文学界。很多文学专家也对郭沫若的《女神》赞不绝口,收录其中的《天狗》更是享誉文坛。
“我是一条天狗”是这篇诗作的开头,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在当时,敢如此直白创作诗句的人找不出几个,郭沫若更是造诣颇深成为开创这一创作风格的第一人。《天狗》的首次发表其实是在1920年,全诗共二十九行,以现代诗的规章来评判会觉得这首诗毫无章法可言。通篇二十九行,每一行的开头都是一个“我”字,看起来仿佛是一个激动过头的青年在自说自话。可就是这样一篇诗获得了文学专家们的青睐,赞其有四绝。
文学大家税海模直言《天狗》语绝、立象绝、抒情绝、造境绝。若你仔细品鉴整首诗,便会觉得税海模说的确实没错。所谓的语绝是指郭沫若用词之新颖奇特,“我是X光线的光”“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等等语句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很少有人敢这般“狂言妄语”。
说它立象绝是因为郭沫若引入了很多全新的景象,譬如宇宙、X光线、日月等等,都成为他立意的工具。抒情绝则更不用多讲,全篇诗句中,运用多个感叹号,从第一句开始便将满心的激情迸发出来,每一句都震撼人心,让读的人心潮澎湃。至于造境绝,则是说《天狗》中长短句相接,使得整首诗的缓急相交,将所有的澎湃热血一撒而出,丝毫没有保留。
从艺术角度上看,《天狗》确实非常有水平,也难怪一直受到文学专家的盛赞。可是,在行外人的眼中却并不是那么看好《天狗》,甚至无法理解它的妙处,觉得这就是一首没头没脑的怪诗。但是,若你了解了郭沫若写《天狗》时的遭遇和窘境后,便会对这首诗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也就能领会这首诗为何会写成这样。
29岁的郭沫若年轻时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现代科学的教育,所以他对英文、X光、宇宙等都有了解,在1920年这些词语在国内是非常新鲜和陌生的,能够使用这些词语的郭沫若就是“洋气”的代表。眼界大开的他也一直渴望将这些见识运用起来,在日本留学的他,心念祖国,和当时很多有志之士一样想要早点为国做贡献,而这首诗便是将那种迫切的心情和盘托出。
从文学角度来看,《天狗》无异于是对旧体诗的一种挑战。通篇白话文,不讲任何的格律韵脚,看似杂乱无章却都是精心设计,这正是郭沫若写《天狗》的目的之一,以这样“杂乱”的诗篇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和规矩。总而言之,郭沫若的《天狗》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去了解,才能领悟它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