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奶牛生活在大草原,空地奶牛,告诉我们你以为你以为的
有一个研究生一直在跟我辩论一个问题。他就认为在管理学的课堂上不应该讲“自我管理”这些内容,管理的课堂上就应该讲组织结构、标准流程、品牌建设,或者讲产业链打造、绩效考核、商业模式这些内容。而且他还提到了很多的例子,讲的可以说是长篇大论。
当场我并没有跟他辩论,我就反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白马是不是马?”其实这个问题现在美国人也在讨论,“黑人的命是不是命?”
大家注意到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底层逻辑”,其实“白马非马”这种命题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底层逻辑。可以说一个人的底层逻辑如果是错的,那么它的顶层设计无论多么精妙、多么精彩,也都算是歪的。
这件事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假如一个歪脖子的人去盖大楼,无论他做得有多么兢兢业业、周周正正、妥妥贴贴,最终的大楼也都是歪的,一定是个“比萨斜塔”。
当一个人在启动理性智慧去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自己的理性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而且往往这种反思要借助外力,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完成。在这方面,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非常著名的思维实验,这个实验的名字叫“空地奶牛”问题。
话说有一个农场主他养了一头宝贵的奶牛。有一天农场主忙于各种事物,这头宝贵的奶牛就不知不觉脱离了他的视线,走到了农场边缘的空地上。看不到奶牛之后,农场主心里就放不下了,他担心奶牛走失了。在这个时候,农场外边来了一个送奶工,他刚好路过农场边缘的空地,也看到了那头奶牛。所以送奶工就告诉农场主,“你的奶牛在空地上,你就放心吧。”
农场主自己心里还是不踏实。他走出房间朝远方仔细看了看,就发现送奶工说的是对的,奶牛确实在空地上。于是他回到房间里边,就继续忙自己的各种事务去了。等到送奶工从农村里走出来路过空地的时候,他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空地中间有一大坨黑白相间的纸团。刚才农场主看到的不是奶牛,而是这个纸团,他误把这个纸团当成黑白花的奶牛了。而奶牛确实在空地上,不过它在另一个地方,它在旁边的树下。
好了,话说到这儿,我们得到三个简单的结论:第一,奶牛确实在空地上;第二,农场主认为奶牛在空地上;第三,他看到的奶牛其实不是奶牛,而是纸团。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产生了,请问农场主头脑中拥有的“奶牛在空地上”这条知识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你说他是错的,那有问题。因为奶牛确实在空地上。如果你说他是对的,那也有问题。因为他看到的奶牛其实并不是奶牛,而是一个纸团。
其实在这样的分析判断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农场主本人通过错误的过程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或者说他通过假象得到的结果刚好和真相一致。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存在。
我们经常会问一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真的是你以为的吗?”你自认为看到的奶牛真的是那头奶牛吗?你自以为抓到了问题的本质,那真的是问题的本质吗?你自认为了解了全部的真相,那真的是真相本身吗?还有你自认为掌握了成功的规律,但实际上那个是成功规律本身吗?
所以大家可以引申思考一下。我们身边有一个成功人士跟你夸夸其谈,灌输各种成功经验、成功秘诀。不过他跟你谈的那些东西,有可能并不是空地上的奶牛,只是空地上的纸团,这一点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在江湖上,大家往往看到这样非常尴尬又非常有趣的事实,就是一群人对着一个纸团顶礼膜拜。认为它是那头奶牛,而且往往连传播者自己都并不知道,他看到的不是那头奶牛。
好了,一个新的更深刻的问题产生了。农场主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他认为奶牛就在空地上,当那头奶牛从空地上返回的时候,请问这个农场主如何去发现自己当初看到的并不是奶牛?这件事其实就比较难了。
不过有一个简单的途径,就是请送奶工回过头来跟他探讨一下。借助外力就可以很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以一个人越是成功,就越需要反思,越需要别人的提醒和建议。我们经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你拥有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的时候,还要全面的反思和分析这个结论产生的过程。如果不知其所以然,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辉煌灿烂的知其然,本质上其实不然。
以上“空地奶牛”话题,包含那些认知上的悖论,会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其实悖论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经常说的很多话里边都包含着悖论。比如在谈感情的时候,我们经常说“我要你发自内心喜欢我。”比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说“我要求你主动自觉去学习。”其实以上两句话都包含着很有趣的自相矛盾。那么这方面的探讨我们要留给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