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女生被骗去柬埔寨真实记录:这两位玉林妹初到马来西亚

人气:470 ℃/2023-09-21 18:22:56

没错,网哥今天要说的就是她们——值机空隙还不忘工作的两位玉林日报美女记者。

9月8日,“寻踪•下南洋”玉林日报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玉林日报特派两路记者分赴马来西亚、泰国,全媒体、多方位报道玉林籍华侨华人下南洋的足迹。

活动不仅得到了海内外网民的热烈回应,而且还得到马来西亚媒体的关注——9月11日的《中国报》以“中国玉林日报2记者访劳勿广西会馆”为题报道了此事件。

昨天(9月12日),是“寻踪·下南洋”的第5天,前方报道组在马来西亚、泰国采访了那些华侨华人,又挖掘了哪些故事?网哥梳理如下——

马来西亚组

垒起一百年的峥嵘岁月

聚沙

团结图存,聚沙可成塔——这是华人华侨骨子里最深刻的精神烙印。

那场大迁徙如此波澜壮阔,他们的生活从远赴南洋的那刻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注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共同的心愿与理想。

如今,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安宁与祥和。试想当年,带着漂洋过海的疲惫与迷茫,总有那么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只为去凝聚一种力量。

文冬广西会馆的10本“存折”

↑9月12日,文冬广西会馆总务刘忠义在整理20世纪50年代的文冬广西会馆会员人名册。

1950年9月30日,马来西亚文冬广西会馆第二任会长周德馨将辛苦挣来的500英币存入文冬广西会馆——这是他存进来的第一笔血汗钱。这份记录着周德馨的款项来往的记录本,叫做“文冬广西会馆会员来往附项户口”,这样的“存折”,文冬广西会馆一共保存了10本,清楚记录着时间、进项、支出、结余等,清晰地串起了一条时间的脉络。

与这10本文冬广西会馆会员来往附项户口一同被保存下来的,还有两本文冬广西会馆会员人名册。半个世纪后,这些早已泛黄的故纸被文冬广西会馆总务刘忠义找出来,他打算将它们修复还原,“就算是保存先祖们在南洋艰苦打拼的历史和足迹吧。”刘忠义说。

“20世纪初期,来到文冬的桂籍先辈很多都是从事割胶、种树、采矿、开路等劳力工作,住在深山穷谷,社会地位比较低,所以大家决定要成立这个会馆,团结起来。”谈起会馆的发展历程,文冬广西会馆总务刘忠义意味深长地说道,当时主要发起人有13个人,会馆成立后,一批又一批先贤用毅力与坚持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早期会馆发挥着民间银行的作用,会员可以将钱存在这里,也可以利用会馆将钱带回家乡。那时候大家都深深明白,唯有抱团取暖,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刘忠义说道。

在会馆的带动与帮助下,华人华侨生根发芽,沿着先人的足迹不断迈进。

百年华文小学

↑启文国民型华文小学是文冬市第一所华文小学,已有百年历史。

在玻璃口新村的华文学校,从事华文、历史、音乐等学科教育工作的严添娣老师告诉我们,当地许多人都会将孩子送到华文学校。“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要,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后代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严老师说道。

“会馆一直十分注重鼓励后辈发展教育,一直都有给小学、中学、高中的优秀学生提供资助。今年开始,准备增加大学生这块,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小组,目前正在进行筹备当中。下一步,我们准备与国内的侨联联系,准备回到家乡资助一所乡村小学。”刘忠义说道。

百年基业,世纪沧桑。文冬广西会馆刻录着八桂先贤披荆斩棘、开荒拓垦的艰辛奋斗史,更见证了八桂族群豪情万丈、落地生根的峥嵘岁月。悠悠百载,它依然坚韧屹立于文冬山城,必将续写更灿烂的诗篇。

玻璃口新村,马来西亚的“广西村”

↑祖籍陆川的李健华凌晨4时许从吉隆坡开车到文冬玻璃口新村卖自己做的月饼。中秋节快到了,他的月饼很受欢迎。

文冬市有一个叫玻璃口新村的村子,是广西人在文冬最早的聚居点,也是马来西亚有名的“广西村”。20世纪50年代,这个村只有200人,却有一半以上是容县人。当时马来西亚政府为了便于管理,将广西人集中到此居住。“刚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暂时的安身之所,没想到一住就住到了现在。”祖籍北流的罗昭泉如今已经83岁,打从出生起便住在这里。他说,玻璃口新村是很多广西人在马来西亚的“老家”,他们多以割橡胶、挖锡矿为生。如今村里依然可以看到木板外墙、木板门、木板屋顶,依稀可见当年的场景。

“我们都是玉林人哦。”在文冬市玻璃口新村的文生茶餐室,几个祖籍为玉林的村民正在喝茶,用带着玉林口音的白话聊天。“如今的生活大不一样了!”罗昭泉如今住的房子是20世纪90年代新建的,装修精致、电器齐备,已是“小康之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南洋行记:“亲人”相见欢

“祝你们节日快乐!我请你吃番石榴……”此次出行,记者一路受到了在马来西亚玉林老乡的热情欢迎。

9日,记者到马来西亚广西总会参加座谈会,刚进门,名誉顾问卢石才就笑眯眯地给初次见面的记者送上了中秋礼物——月饼,让记者一到马来西亚就感受到了玉林老乡的热情。次日,总财政陈志祥放下生意,自告奋勇带记者前往文冬。

“送给你!”12日,记者来到劳勿广西会馆采访,副会长杨业鸿特意带来了自己种的猫山王榴莲,馥郁香浓的榴莲让记者大饱口福。玻璃口新村是马来西亚的“广西村”,记者自然不能放过这个采访点,走进村,当文冬广西会馆总务刘忠义介绍我们是玉林来的记者时,正在茶餐室聊天的玉林老乡顿时开心地和我们打招呼,请坐、上茶,如故交般热聊起来。

泰国组

叩问一座城池的初心

衔泥

燕子衔泥,年复一年——这是诗人所钟爱的画面。

日月的流转总是匆忙,多少物是人非,多少沧桑变幻,只有这小小的鸟儿似乎全然未曾忘却初心,信守归期,在堂前檐下辛勤筑巢,似乎这就是它们与生俱来天赋的职责。

最难的天下事,也敌不过坚韧和执着。于是,小小的燕子化为诗歌里的一声声咏叹。如韦应物所说:“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一次次衔泥,一次次飞还,竟筑成了人间最暖的春天。

勿洞的燕子极美。

9月11日,特别报道组抵达这座位于泰国南端的小城时,恰好赶上傍晚时分。当地的华人朋友几乎不由分说带着报道组走出酒店,一直走到一片灯光绚丽的街头——当地著名的大钟楼景点。路上都是燕子,沿着两侧的电线一直排过去,数不胜数。就像是在城市傍晚的天空里画了一条又一条叽叽喳喳的标线,在大钟楼前的灯光里砰然交汇,万燕齐飞。

勿洞因为地形的缘故气候宜人,因此被称为雾中山城,但当地人更喜欢称它为——燕子城。

生业虽小 可以成城

↑泰国的广西村勿洞街景。

勿洞位于泰国和马来西亚交界处,是一座边境小城。58%的居民是广西同乡,尤其以玉林容县籍华人为主。今天已经成功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第二代、第三代广西华人大多和这座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座小城,缘何能够影响一国之繁荣?

记者在勿洞农贸市场采访容县华侨后裔,一位韦姓摊主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家世。

9月12日,当记者在清晨醒来时,柔和的晨曦投在一座座不同颜色的民居上,色彩的层次感一直延伸到远方天际。路上随处可见沿街摆卖的商贩。记者随机采访了其中一位,试着用容县话跟他攀谈——嘿,还真是个老乡!

摊主钟树华是第三代华人,从未回过家乡容县,但他的容县话仍旧地道,除此之外还会普通话、广东话和泰语。他售卖的是一种用糯米粉做的糕点,酷似玉林的糍粑。这种糕点看似简单,要想做得好吃却极费功夫。而在这个摊位上却层层叠叠地堆了一两百个。记者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生意非常不错,很多当地人都驻足购买。

↑勿洞是泰国广西籍华人最初聚居的地方,被他们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

细心观察记者发现,似乎路上的早餐档位大多是华人开设,经营的也都是广西常见的小吃如肉粥、云吞面、清汤河粉等,招牌上有中泰双语。顾客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临近的马来西亚人和香港等地的游客。

在勿洞最大的菜市和干货、杂货市场。见到报道组采访,几位容县乡亲拉着记者,大家以容县话聊起家常。一位巡逻的泰国警察走过,记者正想跟他攀谈,旁边的一位大姐挥了挥手说:“不要讲了,他不懂的,他是本地人(泰国人)。”

“什么不要讲?”这位俨然是纯正泰国人的警察先生忽然蹦出一句地道的容县话。

大家哄然大笑。这位姓甘的警察先生笑着向记者介绍,勿洞街市上的小生意大多是华人在经营,他们吃苦耐劳,“能够起得很早,做买卖也很用心。当年如果没有他们的这些小生意,就不会有勿洞。”

漫长,只是树长成的时间

↑橡胶业是勿洞华人最早创立的产业。今天的勿洞,已经成为泰国最著名的橡胶产地。图为由华人组建的勿洞最大的甲美他南贴橡胶合作社林区内,橡胶工人正在割取胶乳。

勿洞的根,是长在橡胶树底下的。

9月12日下午,在几位当地企业家的带领下,特别报道组一路直抵位于泰马交界的橡胶种植基地。偏僻的边境公路两旁郁郁葱葱,是一代又一代勿洞华人开垦出的橡胶林区。

“这里是甲美他南贴橡胶合作社,是广西人在勿洞市最大的橡胶园合作社,社员有150户左右,有340多人。广西容县籍华侨占98%。”甲美他南贴橡胶合作社主席吴礼锭向报道组介绍。

“合作社现在的规模有多大?”记者问到。“那可就难讲喽。”吴礼锭和几位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起摇头,“这里的橡胶树是几代人种下来的,你想想得多到什么程度?最少的一户也有六七千株!”

直到最后,记者也只算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70万株。

70万株橡胶树并不会同时割胶,即便如此,每天的胶乳产量也达到15到20吨。这还是合作社为了保证橡胶品质,采取隔天割胶的作业方式而压低了产量。

↑68岁的陆汉声是容县杨梅镇和睦村人,二代华侨,是厂里的元老。他在向记者介绍准备出口中国的橡胶片。

68岁的陆汉生老人祖籍容县杨梅镇,是合作社的建厂元老。他手捧着黄褐色的原胶向报道组介绍不同橡胶的品级。这里的橡胶从最普通的等级一直到最高等级的飞机轮胎用橡胶,都有生产,是附近区域内唯一符合出口标准的橡胶产品。在现场记者甚至还看到了一批已经封装好准备发往福建的原胶。

“像咱们这么注重品质,橡胶树的树种也是精挑细选的吧?”记者的一句追问,不经意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种苗是从马来西亚过来的。”甲美他南贴橡胶合作社副理事长扈异检徐徐说道。

“其实我们祖辈、父辈那一代来到南洋的时候,这里已经有橡胶园了,主要是在马来西亚,但还是比较少。他们一开始也是在橡胶园里给雇主除草做工,维持生计,后来因为勤快肯干,慢慢就当上了割胶工,这样过了好多年再积攒一些积蓄,买了树种去北边开荒。

一代一代人,最后在勿洞这里发展起来。”橡胶工人大多在晚上割胶,在林区里报道组看到高达二三十米的橡胶树,几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橡胶树一定要长到10米才能割胶,这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是啊,很多年,多么漫长。很多年以前,甚至是几代人以前,曾有那么一些坚强的背影怀抱树种迤逦前行,把一棵棵希望之树植遍了青山。那么所谓漫长,也仅仅是眼前这些繁茂大树长成的时间。

起于微末,以小本经营为生,勤俭持家,团结一致,渐渐涉足各行各业,成就一片广阔天地。

南洋行记:因为,家就在这里

↑这辆1964年生产的奔驰车是勿洞最老的出租车。当年的华侨走出勿洞就是乘坐这种车出去的。见证这段历史的奔驰出租车现在还剩10辆。

都说勿洞是海外的“容县”,不来你肯定不会相信。9月12日一早的偶遇就让我们惊喜连连。从早餐点到菜市场,短短的路途,所遇的人几乎都会说华语或容县话,甚至连泰国人面孔的警察也会说。这让我们有种在容县采访的感觉。

随后,勿洞泰国广西会馆、勿洞八桂堂的张振传、李昌锋、凌东生、李金生几位勿洞“大佬”带我们走访这里最大的橡胶园、燕窝原材料基地、山竹、红毛丹种植基地等。这几位“大佬”都是容县籍,也是勿洞的风云人物,一路上用容县话交流,生动风趣,他们之间的相处就像是发小,跟我们交谈也不当外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下午在勿洞泰国广西会馆、勿洞八桂堂采访,一进门就传来一首满怀深情的合唱,仔细一听,还听到“广西儿女赤子情怀”的歌词,原来会馆正在准备中秋节晚会的节目,集体唱会歌。而泰国勿洞八桂堂的中文秘书周兴光先生和汪潮检先生用非常标准的国语给我们介绍会馆历史时,还不时会冒出一两句诗词……

12日所发生的这一切,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到底是在泰国?还是在容县?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当我把这种感觉向几位勿洞“大佬”求证时,他们告诉我,尽管他们都曾经出外创业过,并在合艾、曼谷都还有生意,但是他们却选择回到勿洞来,并在会馆做起了主要负责人。李金生说,因为这里有同根生的亲人,有共同经历的发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在这里,根是不会断掉的。

(信息来源:玉林日报“寻踪·下南洋”特别报道组)

整理:钟丹丹|责编:钟丹丹| 主编:刘海东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搜索更多有关“女生被骗去柬埔寨真实记录:这两位玉林妹初到马来西亚”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