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乡村振兴50个知识点:小谷子,做出大文章

人气:223 ℃/2024-05-20 19:22:30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如意 作者 张家口日报 亢春宁 杨晓朴

盛夏时节,行走在宣化区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出新颜,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如丝带般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一排排行道树如司仪般欢迎八方来客……一个个乡村正迎来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前进方向。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宣化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宣化区聚力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提效能,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全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宣化次第展开。

“小谷子”做出“大文章”

7月18日,在宣化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北巡天种业科研基地内部装修、设备安装正在紧张进行,这个以种子研发为科研方向、以谷子种业为主导产业的项目,正在加速建设集科研、开发、制种、推广、文旅、管理于一体的谷子种业总部基地。

宣化有着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和传统。历经三年辛勤耕耘,产业园于2023年2月8日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予以认定,成为我市第一家“国字号”农业园区。园区规划总面积32万亩,总投资19.55亿元,按照“一核、两翼、六区”空间布局,建设4大基地、26个重点项目、46个重点工程。

加大科技投入,是宣化区做大“谷子”文章的措施之一。产业园科研经费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搭建起国家级谷子科研平台8个、省级科研平台8个,建立种业公共服务平台8个,开展省级以上谷种研究课题20项,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项填补世界空白。培育“张杂谷”系列品种21个,4个品种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创造出亩产818.2公斤的世界谷子高产纪录。目前,全国谷种市场占有率达57%,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张杂谷”1000多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10亿公斤,节水超20亿立方米,宣化区已成为全国最大优质谷子育繁推基地。同时,积极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张杂谷3号”和“张杂谷21号”具有明显的耐盐碱特性,配合地膜压盐、起垄种植等抗盐碱栽培措施,能够在轻度盐碱地种植推广。今年,在阳原、蔚县盐碱地共建立四块“张杂谷21号”示范田,面积共约400亩,亩均产量可达400斤。如今,“张杂谷21号”、有机杂粮等成为张家口盐碱地特色农业的代表。

从卖谷子到卖种子,从深加工到一二三产融合,是宣化区拉长谷子产业链条的路径。宣化区农业农村局长易雪彬表示,宣化区将“张杂谷”作为“一县一品”产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特色优势杂粮示范区,在江家屯、深井、赵川等7乡镇打造谷子有机绿色生产基地;围绕科技创新,完善张杂谷制种技术,实现机械化管理。选育早熟,优质,双抗,饲草谷子的新品种。建立和健全谷子测试体系,建立一套谷子测试评价流程。围绕谷子精深加工,实现小米主食化,品牌化、礼品化、功能化,提升谷子的高附加值。围绕“张杂谷”饲草产业,开展饲草谷子品种与技术引进、集成、熟化及种养转化,带动草食动物产业化养殖。围绕休闲农业发展,挖掘谷子文化,继续放大“离生态很近、离都市不远”的独特优势,向农游结合、农学结合转变。据了解,9月上旬将在宣化区举办“2023国际小米年——中国小米文化与谷子产业”宣传培训活动,届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家、省、市相关代表合同研究探讨谷子产业发展。

另外,宣化区与北京农学院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搭建了省级科技院校人才引******台——北农博士工作站,打造杂交大豆玉米以及小杂粮产业化为主导的技术研发团队,以大豆、红小豆4个品种为基础,开展多生态环境适应性的持续试验,实现品种审定、上市。近日,校地双方再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政策与战略咨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共建、农业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纯种植”延伸“全链条”

走进精科农业,远处的青山透着翠绿,近处的各色花儿争相开放,荷花刚刚结出小小的花苞,林间鸡鹅追逐嬉戏,一排排暖棚上绘制了一幅幅丰收的图画,一面面文化墙上书写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精科农业位于赵川镇,是一家有机蔬菜种植企业。企业通过农作物种类品种的选择、轮作、间作套种,休闲养地水资源管理与栽培方式的配套应用,打造出一个科学的、和谐的、自然的“生态小环境”——荷花池里荷花含苞待放,水中鲤鱼、甲鱼悠闲游弋,鱼类以残枝枯叶为食,粪便又成为肥料,帮助荷花茁壮成长;果树林下,鸡群、鹅群,以林下杂草为食,粪便会被运走经过加工后,成为肥料,回到这里滋养树木……在这里,有机蔬菜的根茎叶会被加工成优质饲料,喂养家禽,家禽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返补有机蔬菜生产,实现了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循环,形成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从2016年至今,每年公司送检的有机蔬菜全部通过国家专业机构认证,已注册有机产品为主的“精科优鲜”“江小六”品牌。为北京专供有机蔬菜每年达10多万斤,并以会员、超市特供、直营店、抖音线上会员等形式,为众多消费者提供了美味与健康并重的有机蔬菜,收获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精科农业被冬奥组委批准成为“冬奥会有机蔬菜供应基地”,直供冬奥赛场。

文化墙上诗与画相得益彰;“丰收的西蓝花”“太空幻想”“向日葵里的女孩”……每一座大棚被装饰成木屋的样子,外墙上绘满了创意十足的彩绘;芍药园、牡丹园、采摘厅、喷泉、凉亭、浮桥……整个公司俨然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园。

今年以来,为提升农业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精科农业依托优越地理位置,积极投入,建设集种植加工、观光采摘、休闲康养、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为生活在高楼林立都市中的人们打造一片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一个个鱼塘、一块块稻田……昔日种大田玉米的小山村成为乡村观光旅游的样板。顾家营镇左家营村按照“环境整治 产业培育”模式,在村庄建设中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全面推进街巷硬化、文化广场扩建、庭院绿化、荒坡荒沟治理、给排水改造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同时,引入天然泉水将荒沟建成环村水系并发展养鱼业,引进 “稻田 养殖”技术改造 300亩盐碱滩建起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发展大葱、油菜、小麦等特色种植2000余亩,形成以肉羊养殖为主、鲜鱼养殖为辅、大葱种植为试点的综合种养基地,积极发展垂钓、养殖、观光等产业,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

“没希望”变成“文明户”

7月2日,深井镇北庄子村热闹喜庆,2023年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正在进行。现场,顾宝军被正式接收为预备党员。他神情严肃,一字一句地说:“抗击疫情期间,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年来,我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好先锋当好榜样。”

此时,小小的会场掌声四起,顾宝军眼里泛着亮光,回想起这一路来的不易和努力,感慨万千。今年55岁的顾宝军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严重萎缩,妻子和一双儿女也全部是智力残疾,曾被村民公认“没希望”的贫困户。然而,从2016年起,顾宝军家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种大棚、养羊,顾宝军付出了常人几倍的辛苦终于换来了好生活,也收获了村勤劳致富模范、区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看着顾宝军从“没希望”的贫困户到“全国文明家庭”,北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段文明也十分钦佩,北庄子村村民勤奋、好强,认准一个事情一定会努力干好,我想这就是这个村里所谓的“民风”吧。

走进顾家营镇左家营爱心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标注明确的积分映入眼帘。超市里粮油副食、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基本覆盖了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村党支部书记韩广军介绍,“爱心超市”采用超市化运作、积分制兑换的工作模式,将村民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督促和引导大家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树新风,全面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

自从有了爱心超市,村民“坐等帮”的现象少了,抢着干、比着干的多了,大大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文明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实行积分制管理以后,村民们的觉悟普遍提高了,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风气得到有效遏制,村庄更整洁了,为倡导村民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农民”转身“挣薪金”

“在家门口的景区打工一年就入账好几万元,流转十几亩土地还有一部分收入,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很多。”第一批到假日绿岛打工的窑子头村村民魏海龙如今已经成为一名特色种植区的经理。

窑子头村作为一个土地相对贫瘠普通乡村,为推进荒坡地等低产田改造,该村决定把村民集中连片的土地和村里的荒地“打包”进行招商,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按照“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打造以特色种植、农事体验和观光旅游等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两不误、互促进。

随着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窑子头村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农旅融合致富路。通过产业项目入股、提供就业岗位、土地流转、提供创业扶持等多项措施,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出了更多途径。2017-2022年,该项目基地陆续启动项目资金1913万多元,带动农户3000余户,累计发放分红资金507万元。

兰海牧业,是一家以专业杂交育种、高端肉羊育肥、光伏发电、有机肥生产与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出生于1987年的兰进京是兰海牧业的创始人,靠着多年来奋斗,如今的兰海已成为当地的一家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家庭养殖,为农户提供种羊、防疫、技术,回收成品羊,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

近年来,公司没有停下多栖发展的脚步,利用养殖基地圈舍屋顶及活动场,建成12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形成“屋顶发电、屋内养羊、羊光互补”产业模式,被评为“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2018-2021年,累计带动近3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分红400万元。

“落后小山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三道沟,二道梁,人在梁上走、沟里倒垃圾。”昔日的崞村镇黄家梁村,到处是黄沙地,下雨天,泥泞不堪,出行困难;刮风时,黄沙漫天,满地狼藉。特别是几条四、五米深,几十米宽,上万平方米的大沟横亘在村西、村东和村中,使得原本不太整洁的村庄显得更为杂乱,严重影响村子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治理好“三道沟”,成为村民们多年的心愿。

如今再次走进黄家梁村,映入眼帘的是中沟新建的“水景花园”,山泉潺潺,风景如画;西沟护坡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东沟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纷纷落户,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蝶变成的民俗旅游网红打卡地,黄家梁村“三沟”的华丽蜕变,是宣化区持之以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通过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今年以来,宣化区城管、住建、农业农村三部门引进更换轩昂环卫、银达商贸、通奥养护三家市场化保洁公司,对全区14个乡镇280个保留村进行垃圾收运服务全覆盖。

用无人机俯瞰江家屯万亩生态公园,宛如一片浩瀚绿海。依托储备林生态项目,江家屯镇在洋河南岸把临河1.1万亩土地打造成“五环”景观结构的万亩生态林果公园,栽植油松、香酥梨、金枝槐、八棱海棠等树种。从内而外的五环一环一色,一环一景观带,花卉观赏、果树采摘、廊道骑行,构建起了洋河南岸的花田林海。

随后当地迎来“科技”大户。他们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宣化林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项目,打造集林草科学研究、推广示范、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以“绿”为底,生态环境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宣化区以洋河生态走廊和美乡村示范区为载体,按照资源整合、要素集聚的发展理念,坚持“五园同创”,将郊野公园、万亩林业公园、千亩现代葡萄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京张奥物流园一体化推进,全面融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当中,做好“点、线、片、面”结合文章,串点成线、以线连面、聚片成面,实现全区梯次推进,整体提升。

搜索更多有关“乡村振兴50个知识点:小谷子,做出大文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