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安徽远望国防科技 瞭望,工业长子

人气:143 ℃/2023-11-09 16:27:15

辽宁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打响了一场新“辽沈战役”

“这两年不断有外来资本看好辽宁临近港口、交通发达、土地广袤等优势,希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并不高的‘原字号’工业,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里婉拒了。”

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00家。辽宁制造的科技含量已悄然提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曹智 王炳坤 邹明仲 白涌泉 郭翔

共和国工业版图上,辽沈大地举足轻重。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之一,辽宁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的独有优势,一度支撑和引领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

随着中国工业化总体进入中后期,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仍在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二人转的黑土地,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增长旧动力减弱和新动力不足之痛。

近年来,辽宁省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努力推进工业从制造向“智造”、从“黑笨粗”向“高精尖”、从“二人转”向“大合唱”、从结构单一向百花齐放转变,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打响了一场新“辽沈战役”。

这场“战役”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辽宁能否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能在全国范围内更有效分配利用资源,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分工布局。

2020年2月10日,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车间进行生产工作 潘昱龙摄/本刊

“老字号”何以重生

沈阳鼓风机集团透平公司转子车间内,一台台数字化工位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图纸、工艺流程、物料等生产信息在显示屏幕上一目了然。通过构建数字化系统,始建于1932年的沈鼓有了新面貌。集团信息数据中心副主任王宗玉说,沈鼓的智能车间已实现人、机、料等生产数据线上管控,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像沈鼓这样的老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长袖善舞,是辽宁传统工业振兴的一道必答题。

“一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工业建设全面展开,156个重点项目中24个布局辽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的传统优势。2020年,辽宁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748户,营业收入在工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

曾几何时,“辽宁造”在输变电、石化、冶金矿山、工业机床、航空、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领域占据了较大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字号”问题越积越重。

——装备制造业本地化配套率低,高档数控机床核心功能部件60%以上依赖进口,轨道交通装备60%~70%配套需要外购;

——产业基础弱,一批关键材料、核心零件仍是产业瓶颈;

——智能化水平低,数字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中小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辽宁打出一套“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组合拳: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提高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推进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行动,建设一批“无人车间”“黑灯工厂”……

近3年,辽宁已经建成320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未来3年,辽宁将推动约75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到2023年力争“上云”工业企业达5万户。

提高本地化配套率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辽宁鼓励128户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品、核心业务、关联环节打通配套堵点,推动本地中小企业与行业“巨头”展开供需对接,加速关键资源整合。沈阳市铁西区,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及石化装备等5个“老字号”产业链。铁西区副区长薛庆彬说,铁西区增强“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粘性,着力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今年以来,辽宁已将72户企业的89个产品认定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政策支持,助力打破海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装备接连诞生。

前3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辽宁省工信厅制造强省推进处处长周傲说,未来辽宁要集中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等“独门绝技”;聚焦航空装备、船舶、燃气轮机等领域,加快融合发展;加快5G基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原字号”何以做精

“全市镁制品占国内市场的60%和国际市场的40%,却因产业分散、企业众多,争相压价吸引客户,珍贵资源只卖了个‘白菜价’。”在有“中国镁都”之称的大石桥市,市工信局局长刘新桥一度愁眉不展。

菱镁之痛让辽宁下定决心,大力发展镁建材、镁化工。菱镁升级在辽宁“原字号”中颇具代表性。

地处环太平洋成矿带北缘,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铁矿、菱镁,以及钼、硼、锰等稀有元素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量也处于较高水平,由此造就了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发达。

但一直以来,辽宁的“原字号”大进大出、粗放生产,精深加工程度低,去年全省化学工业占石化行业比重仅为2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化工精细化率低,属于典型的“油头大,化尾小”。一些产业集中度低,而且能消总量和强度较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65%,其中炼铁、炼油、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部分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两年不断有外来资本看好辽宁临近港口、交通发达、土地广袤等优势,希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并不高的‘原字号’工业,但由于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里婉拒了。”辽宁省招商部门一位干部表示,辽宁工业不再低水平铺摊子,而要做精做优。

“十三五”期间,辽宁化解钢铁产能602万吨,取缔66户“地条钢”企业,退出煤矿228处。在去产能腾出“笼子”同时,全省推动“原字号”内部更换“新鸟”:通过延链、强链、补链,深度开发芳烃、高品质钢铁材料等6条产业链,推进11类45个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定制化发展用钢产业,大力发展镁建材、镁化工……

去年,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用于制作更高品质医疗级手套的精品糊树脂材料,在防疫抗疫中大显身手,销售收入与净利润暴发式增长。公司董事长孙泽胜说,这得益于公司坚守“减油增化”的精细之路,这几年淘汰污染大、附加值低产品,向高精尖冲锋。

产品在变,生产过程也在升级。辽宁推广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清洁化、低碳化生产,包括在钢铁行业实行超低排放改造,促进菱镁尾矿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在国家级首批“绿色工厂”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庆国说,绿色制造帮公司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将原油“吃干榨尽”,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和资源有序开发,也是做优“原字号”的关键一环。10月15日,鞍钢集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辽宁第二大钢铁企业本钢集团正式成为鞍钢集团控股子企业,这大大提高了全省钢铁业集中度。

曾因无序开发导致资源价值低下的大石桥市,去年起下力气整治产业秩序,彻底淘汰落后和环保不达标产能。倒逼之下,企业主动寻求升级,目前全市谋划、立项、推进、建设的精深加工项目达到17个,总投资24亿元。

“新字号”何以壮大

10月中旬,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举办。辽宁省根据重点企业、园区的产业现状和改造需求,首次梳理出1453个应用场景资源对外发布,邀请国内外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到“辽宁智造”的升级之旅中来。

“辽宁丰富的工业场景资源,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说,这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辽宁必须抓住。

一直以来,辽宁靠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打天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步伐慢。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曾经撰写文章,将东北产业踩不上“点”、跟不上潮流现象称为“产业结构偏离”之困。

“我们的‘新字号’不能只有盆景,而要连成‘风景’。”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申世英说,辽宁明确既要抓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也要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

真金白银来了,辽宁创新省本级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以1∶1的比例吸引社会资本出资,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投早投小”。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来了,辽宁支持龙头企业当“盟主”,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利益共同体,培育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梯度培育来了,辽宁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度培育体系,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前不久,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燃料电池模块系列产品问世,在零下40摄氏度可实现无辅助加热自启动,150秒即可达到额定功率,一举突破氢能源汽车在寒冷地区的应用瓶颈。公司首席战略官刘常福说,这与他们作为“盟主”单位,联合3所高校、1家科研机构、5家企业联合攻关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辽宁培育壮大“新字号”亮点频现,前三季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00家。1月至9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54.7%、服务器产量增长93.8%、集成电路产量增长48.5%。辽宁制造的科技含量已悄然提升。

多点发力振兴突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的《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东北振兴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当前,东北无论是改善营商环境,改革体制机制,还是修复政治生态,发展民营经济,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产业结构问题。如果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东北无论如何不能说实现了振兴。”李凯说,结构调整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还要综合运用多重手段解缚松绑、汇聚资源,为产业再造动力源。

创新驱动。从拼资源、拼人力、拼设备、拼投入、拼速度的粗放型、追赶型增长方式,转向创新驱动型内生发展方式。

开放带动。辽宁要依托雄厚工业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国外的开放引资力度。李凯建议,瞄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业,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管理,破除结构固化,培育产业新花。

区域引领。李凯表示,城市是吸引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分工的有效载体,东北要做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使之成为吸引人才、资金、产业的有效磁场,结构调整有望率先在中心城市取得突破。

人才支撑。结构调整需要新的落实主体。受访专家指出,企业家队伍、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开拓者等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要悉心呵护和培育这些群体。■

搜索更多有关“安徽远望国防科技 瞭望,工业长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