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道德经十四章举一个现实例子:为什么许多励志神话故事

人气:414 ℃/2025-02-18 19:55:59

华为出台新手机,冲破了封锁和制裁,打了翻身仗。许多人为之扬眉吐气,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助阵,它们是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古人创造了这些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人物,告诉后代,就算遇到天大地大的困难也不要惧怕,要敢于面对面地抗争。这些神话故事都以四个字的成语出现,让后人方便集体记忆和传承,最终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有人用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作为这些神话故事的纲。那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怎么解读呢?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解释是“仁”和“刍狗”。刍狗的解释比较容易。古代百姓作祭祀的时候,开始是用猪、牛、羊等大的牲畜,后来就用狗代替,再后来连真狗也用不起了,就草扎一只狗形意思意思,叫刍狗。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敬畏,文饰妆扮,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人踏车压,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

对“仁”字的争议较大,胡适、梁启超都有过解释,比较认同的是“情感”的寓意。对全句话的理解是:天地并不会施仁恩和偏爱,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引申对神话里英雄人物的理解:万物的神威只是一时的,会有它的枯荣。对它不要惧怕,要敢于抗争,不是坐等盼望降服它们的神灵的到来。2212

搜索更多有关“道德经十四章举一个现实例子:为什么许多励志神话故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