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韵律诗四十首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
132《古诗十九首》之三十二——对《乐府》的扬弃之三警示
叶嘉莹先生说《古诗十九首》要整体来读,“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
《古诗十九首》的整体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就是含蓄,诗人的主观倾向绝不会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比兴,通过情绪,通过叹息声委婉地暗示出来,说它是甲,或许也是乙,说它强调A,又可能是暗示B,在前辈的评诗作品中,提到《古诗十九首》,只能大略说些概括性的结论,或者读诗的种种感受,想要有条有理地梳理来龙去脉,多嫌资料不足,证据不确,说到“诗无达诂”这个古老命题,《古诗十九首》可谓首当其冲。
就是今天,我们评析《古诗十九首》也要借助心理学的、电影理论的一些常识和尝试,把零星的情绪碎片,用心理的逻辑串接成片,再联系历史背景整体命运去推断猜度它的全豹。
但在古乐府中,就有那么一类,为数不多但不可忽略的异常“爽利干脆”的警示作品,象《枯鱼过河泣》,象《古艳歌》,象《兰草自然香》,短短几句之间,附着一物一景或一种感受,说一个道理,给他人以警示。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借助死去的“枯鱼”之口,用悔不自胜的切身教训,警示同伴同类,要提高警惕谨言慎行,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枯鱼”到底为何而死,提醒同伴慎防的是什么,这些具体的所指已经不再重要,它自己误入死地的痛悔才深入人心,它的对置它于死地的某某的痛恨,披上警示的“外衣”,更易拉近距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亲切感,对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诗十九首》所以感人,也是作者低调平实的作风和姿态,让更多的人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但它总体上还是低不过这一类民歌,它的感伤情绪没有“枯鱼”这样浓烈,它的比兴所起的物象——月、楼、草、云、音乐、坟茔等等,相比“枯鱼”,缺乏那种残酷虐心的浓度和撕裂感,如果说它的意象勾起了缠绵悱恻的思绪,那么枯鱼之类,则会直切要害,让读者生出剧烈的生理反应,到底哪一种所表达的情绪更加强烈激越,不言自明。
比之一般的文人咏怀,《古诗十九首》已经非常深入透彻几乎达到感官的效果,让一般的文人诗望尘莫及,但是如果与“枯鱼”这类民间歌谣的冲击力相比,还有冲淡疏离的隔膜感。
另外,象《古艳歌》中,“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短短十六个字,那种被弃之后如受惊的兔子一般的惊悸和茫然,以一种激烈颤抖的节奏表现出来,这种直达人的生理感受的强烈刺激,我们不评说它的高低优劣,只看它的感染力穿透力,是《古诗十九首》也无法达到的。
提起比兴,我们总是徜徉于《蒹葭》《黍离》的舒缓节奏中,去品味抒情小调的极致诱惑,但是,在乐府中,还有这样一类“比兴”,它用急促的颤抖的节奏,来表现惊悸恐慌的灵魂,这算是《乐府》对《诗经》的发展?或者是偏离?
不管怎么说,《乐府诗》的时代,比之《诗经》的时代,甚至比起汉魏之后直到今天的各个时代的诗歌来,都更有节奏感穿透力等现代元素,回放整个的《乐府》和《古诗》,我们惊讶地发现,《古诗十九首》从整体上有个倾向,就是发扬光大了《乐府》中的《诗经》成分,而把一些新的元素——有现代感的那些部分,轻轻地抹去。
很难说这是对风的重拾还是对风的限制,在传统的“风”里,是否应该有现代的“疾风暴雨”——就像《乐府》中悄然冒出的那种现象。
《乐府》中叙事、抒情、警示的小诗,都明显地超出了《诗经》的温柔敦厚,有了凄厉的呐喊,撕裂的抒情,还有象《枯鱼》《艳歌》这种惊悸的颤抖……
这就是乐府诗的现代感吧,我个人说不上是喜欢还是反对,也难以厘清它在诗歌史上的被淹没被边缘化,到底是对风的纯净化,还是对风的广而大之的一种限制,我们无法这样简单地评说一种文化现象的好与坏,只是注意到这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罢了。
梦也无声 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诗友写作诗评六十多万字,自创古体诗词作品千余首,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诗友专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是少儿戏剧体验计划的总导演,项目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视剧《爱无罪》、《无处可逃》、《剑拔***张》主创之一南海旅游项目大型动画片《永乐龙洞》主创之一“禅月诗心”广东省2018年度十大年度诗词人物评选活动主要发起人、组织者,主创和艺术指导。
作者 :梦也无声 编辑 :章雪芳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