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龙能打防疫针了吗?抗疫的同时别把爱龙忘了
前提说下,其实废话了一大堆,从你打开的链接的速度你大概就猜到了。如果你没有时间去一字一句的看,建议先收藏,以备不时之需,相信我写的这些东西里,总有你想要的。图片来自网络,还望担待。
1、龙鱼的PH休克
当把龙鱼鱼饲养于封闭的环境中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饲养用水的水质。刚开缸,水族箱、过滤槽及滤材都是全新的,鱼缸水需要经过数周循环过滤,逐渐变成适合鱼类的水质。因为龙鱼摄食动物性高蛋白饵料,水族箱中会逐渐累计龙鱼排泄物及残留饵料等,鱼缸水体逐渐恶化,氨和亚硝酸因过滤槽的硝化作用而转变成对龙鱼无害的硝酸盐,硝酸盐累积的结果就是PH值会下降。
适合于龙鱼类的水质是PH值为6.0~7.0的弱酸性软水或中等的硬水,PH值一旦下降到6.0以下,对于龙鱼来说是从可健康生活水质,逐渐变成不舒服的环境。龙鱼会发挥对水质的适应能力,不过若PH值降到5.0以下,或上升到8.5以上,极酸性或极碱性时,各自造成酸中毒、碱中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PH值安全范围是在5.8~7.5之间。
酸中毒的症状是龙鱼血液输送氧气的功能受阻,并由鳃部分泌出大量粘液的结果,导致呼吸困难或陷入无力悬浮于水面的状态,或眼睛上出现白膜等;严重的话,眼睛上布满白膜,并且自鳃部分泌出粘液,有时各鱼鳍棘条会叉开分裂。PH值上升的结果,水中氨不易转变成亚硝酸,因而造成氨中毒症状。
就如上所说,饲养用水的PH值可以当作判断龙鱼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所以一旦开始养龙鱼,最好定期检查饲养用水的酸碱值。由国内目前的自来水现况来说,维持适合龙鱼类的水质并不难,只要装设足够的过滤设备,并且定期换水,就可以维护好稳定的水质。
看起来或者听起来“定期适当换水”好像谁都可以做到,但其方法则视各个饲养者的饲养环境差异非常大。例如:鱼缸的尺寸、水体的总重量、当地的自来水水质、饵料的种类、喂食方法、过滤设备和器材、鱼缸饲养密度等等。这些因素不同,都会导致换水量的不同。刚开始饲养龙鱼的时候就要留意龙鱼情况和过滤棉的脏污程度。
在各种热带鱼饲养上,常听到PH休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造成PH值差2.0以上的骤变。万一出现这种情况,龙鱼或者其它种类观赏鱼会呈现休克症状;严重时,会疯狂的游动而冲撞到鱼缸,甚至会反复跳缸。长时间如此,会导致龙鱼的突然死亡。
所以,日常一定要准备好PH检测器,人眼是没有办法来预测PH值的,并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信任。日常根据PH的波动来换水,才能稳定的控制好鱼缸PH值。
2、水体老化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当长时间没有换水时,饲养用水的PH值发生变化,立鳞比较常发生。立鳞,当出现PH休克、或水温骤变、氨或亚硝酸浓度上升时,会常发生的一种疾病之一。初期症状是数枚体侧鱼鳞微微竖立,若不加以处理,体质再好的龙鱼也会死亡。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
一般应对方法是换水1/5左右,根据水体来放不同数量的海盐,达到千分之三浓度即可;添加日本黄粉,以此预防龙鱼因体质的下降将会出现的感染;添加水质稳定剂,以暂时性让水质环境容易被龙鱼接受。最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傲深5号或者抗生素,一般建议傲深5号,如果没有效果,才建议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等等。药浴期间,龙鱼食欲会降低,而且消化能力会变差,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请停止喂食,并升温两度左右,关灯静养。
疏忽换水还有可能发生由产气单胞菌引发的凸眼症,即眼球大大地突出来。如果严重,死亡率在90%以上。治疗方法与立鳞类似,只是可以加大投放黄粉的数量。
3、体表感染症
当换水量没有跟上时,或过滤槽已引起溢流现象却不去清理时,饲养用水中的亚硝酸浓度增加,水中累积有害物质而发生的就是体表感染症。其症状是鱼鳞外缘先开始溶蚀,并位于侧线上的孔洞会扩大,病情严重时,头部也出现穿孔现象。若血斑出现于体侧,尤其是腹部周边,则病情相当严重;若患典型酸中毒症,先要改善水质,努力防止病情扩展,再投放一定量的黄粉进行治疗。
4、翻鳃症
鳃部弯曲或鳃盖卷起引起变形,都会损害到龙鱼的外观,而这些也都是因为水质而导致的。成为问题的原因就是饲养于窄小的水族箱中,并少换水;水流太弱时也会发生,可以说是外观上最难看的症状之一。
饲养龙鱼时,需要准备所饲养龙鱼个体三倍以上的长型水族箱,同时高度与宽度也要足够。若在较小型水族箱中进行饲养,往往过滤较小,水量不足,水质容易引起脏污。
水质恶化容易导致鳃部弯曲现象,溶氧量不足时也容易发生,所以为了增加溶氧量,用沉水马达来产生较强烈水流的方法,也有防止本病发生。
所谓翻鳃是指鳃翼进行呼吸时,正常开合转而向前方弯曲的现象。若置之不理,有时连主鳃盖骨也会被鳃翼拉过去而导致弯曲。
鳃部一旦弯曲硬化,通常无法恢复,但可以实施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先******,再将弯曲的鳃翼剪除。过一段时间后,新的鳃翼就能够长出来。恢复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好水质,并可以使用造浪泵形成较高强度的水流,更有利于鳃翼的恢复。
5、烂鳍烂鳃
当未做好饲养用水时容易发生的疾病就是常见于龙鱼饲养上的柱状症,一般称为“烂鳍烂鳃病”,龙鱼呈现自鱼鳍末端开始溶蚀的症状。这一般是由于过滤效果还未发挥效用,或者大量换水而失去过滤功能平衡的状态。所以龙鱼一般出现这种情况是刚买回来不久,以及大量换水之后。治疗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添加千分之三浓度的海盐,以及投放日本黄粉就能见到逐渐好转;情况恶劣的,建议使用傲深3号,并添加水质稳定剂。
6、眼睛下垂症
龙鱼类,尤其银龙与亚洲龙鱼类是常见眼睛严重朝下方的个体,俗称为“掉眼”。具体原因其实都能猜到大概,与我们的鱼缸不无关系。
我们的鱼缸最少一面透明,一般的家庭鱼缸都是三面透明,而鱼缸自带底柜以方便放置过滤槽所以具有一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龙鱼会习惯性的外视以及下视。当喂食量过大时,容易眼部脂肪堆积,长时间就形成了不可自然恢复的“掉眼”现象。但这仅仅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并不具有太多的权威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比较容易出现掉眼现象的是银龙以及亚洲龙鱼,而南美产的黑带和澳洲星点,即使给与相同的生存条件进行饲养,也不会出现掉眼现象。
防止掉眼最重要的就是去除原因,一旦龙鱼掉眼,想要治疗实在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建议养龙初期就做好预防工作,并经常留意。为了防止来自底部玻璃反射,鱼缸底部铺设黑色或者灰色的瓷砖是有一定效果的方法。
对龙鱼眼睛来说,照明也是重要的因素。照明不能过度强烈或过度弱光,使用适当照明度的灯光。本人建议直接上性价比超高的飞利浦865自然白光灯管,而不要使用LED灯管。市面所售的LED灯,均为灯珠发光,单个灯珠亮度极高,人眼都很难直视,更别提龙鱼了。
然后就是喂食方面的建议——少喂,不要让龙鱼营养摄入过多。大多数玩家玩龙鱼都为了追求龙鱼体形上的霸气,而大量投喂饵料,造成龙鱼身体肥胖,与野生状态下龙鱼的体形相差甚远。
网上有很多通过手术除去附着在眼球背部的脂肪视频,这一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而且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风险系数很高,这里我并不建议玩家自己尝试。还是我坚持的观点,掉眼不是病,如果没有强迫症,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自己爱龙的小小的不完美。
7、外部寄生虫
常见的外部寄生虫就是蛋白虫、鱼虱和锚虫。
锚虫是一种很常见的热带观赏鱼外部寄生虫,常寄生于龙鱼的鱼鳞之间、鱼鳍、体侧以及腹侧等处,肉眼很容易确认。不过即使锚虫寄生在龙鱼身上也不会造成龙鱼死亡,但会让鱼体受损,寄生部位也会因为感染而红肿,当寄生过多的时候,龙鱼会有擦缸的症状。
锚虫一般是寄生在喂食龙鱼的小鱼身上,它们在喂食时侵入鱼缸,然后再寄生在龙鱼身上。尤其是春秋季,被寄生的小鱼数量变多,龙鱼被寄生几率增加。为安全起见,可以冷冻小鱼,等需要喂食时再解冻喂食。我个人一直认为投喂活饵对龙鱼会更好,更有利于增加龙鱼的鳞片亮度,而且龙鱼的进食积极性会更高。凡事有利有弊,具体怎么选择还是看自己。不过如果有和我一样坚持喂食小鱼的,一般建议小鱼买回来后,单独隔开养着,进行除虫处理,投放黄粉以及海盐,可有效降低龙鱼被寄生风险。
比较常规的除虫方法,一般是整缸投放驱外寄药剂,龙鱼捞出来******,然后手术拔除可见的寄生虫。渔场比较常用的是海宝的“福马林”药剂,但药效太强,一般不建议玩家自己单独使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药物投放过度而致使龙鱼药物中毒,严重时会导致龙鱼暴毙,比较温和的是傲深0号。
鱼虱因为容易离开鱼体,所以手术并没有太大作用,可以直接对龙鱼进行药浴。
蛋白虫可同样进行药浴的方法。其实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鱼缸养几条七彩,底部过滤槽放两条小蓝曼龙。
8、内脏疾病与下潜症状
龙鱼内脏疾病偶尔也会毁灭漂亮的个体,例如腹部下方逐渐膨胀,一般是营养因素导致,当注意到时已经太迟。渔场以前有遇到过一整批鱼腹部下方逐渐膨胀,原因是每天喂食泥鳅导致。所以建议给龙鱼喂食泥鳅不要太饱,喂得不要太频繁。治疗方法可以使用土霉素或其他人用胃肠药进行治疗,不过还是请做好心理准备,很有可能只是白费功夫。
下潜症状就是常说的“沉头”,就是身体失去平衡,头部朝下,尾部上浮。常见在18公分左右的龙鱼幼苗,原因有几点:一个是肠胃内部问题,消化不良或因不习惯新品种的饵料;另一个是因搬运导致紧迫,从而导致鱼鳔病变。我们渔场回鱼会经常遇到沉头,但这并不是完全不能治愈的,可以换小缸采取低水位的方法慢慢改善;但同样,有很大可能是做无用功。不过,试了还会有希望,什么都不做,什么希望都没有。
9、龙鱼白点
龙鱼的白点病一般呈现在鱼鳍上及周边。治疗方法一般是升温到31度左右,投放“白点净”一类的针对性药物,一般三到五天就可以治愈。
10、龙鱼头洞病
就是龙鱼头部莫名出现多余的孔洞,一般就是先换水,然后放入幻彩的“超强素”或者海宝“贺利沙民”进行药浴。喂食的饵料中可添加龙鱼综合维生素,可以促进恢复。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可以******后将孔洞部位进行手术刮出,不要太用力,或将伤口扩大太多。刮除后涂抹黄粉,预防感染。
作者: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