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半夜拿刀砍伤父母要怎么处理?熟睡后被妈妈拿西瓜刀砍伤
2018年1月22日晚上7点,小涵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小涵还来不及叫喊,就倒在血泊之中。听到动静的小涵爸爸和隔壁邻居先后赶来,夺下行凶者手上的刀具,并赶紧送小涵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经医生全力抢救,小涵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小涵,15岁,长得瘦瘦高高,性格腼腆,是个聋哑人。刚抢救回来的小涵身体比较虚弱,经常被噩梦吓醒,人也更加消瘦了,整天显得郁郁寡欢,不喜欢和人接近。
翻阅案卷,检察官吃惊地发现,行凶者竟然是小涵的亲生母亲王某某。为什么亲生母亲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痛下毒手?承办检察官很疑惑。
噩梦突然降临
小涵的父亲是外省人,家境比较困难。二十多年前,小涵的父亲在浙江义乌捡垃圾时遇到了小涵的母亲王某某。王某某是聋哑人,并患有精神病。后二人一起生活,靠捡垃圾维持生计,数年后生下了儿子小涵。三人于六年前流浪到温岭市。到了温岭后,一家三口便以低廉的价格租住在一间即将被拆除的破房子里。
案发时小涵的母亲王某某正值躁狂发作,所以才会在半夜时分,手持西瓜刀将熟睡的亲生儿子小涵砍成重伤。后经司法鉴定,王某某因患有情感性精神病,涉案时无刑事责任能力。
今年3月4日,浙江省温岭市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王某某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已经达到犯罪程度,经法定程序鉴定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依法决定对其进行强制医疗。
检团联手帮扶
“这个案件真的非常特殊,刚接触的时候有点意外。”浙江省温岭市检察院未检部主任季晶晶感慨道。
为了帮助小涵成功走出心理障碍,温岭市检察院未检部在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联合温岭市团市委青年工作者,带领心理医生、司法社工人员多次上门,为小涵制定心理评估疏导方案,缓解负面情绪,重新面对生活。
“我还记得第一次我们上门家访时,小涵见到我们有点怕生,远远地躲在角落里,不爱和人接近。”心理老师陈老师回忆道。后来检察官就像“进自己家门一样”,多次上门沟通交流。慢慢地小涵有了很大的改变,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地好转,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虽然小涵不会说话,但是现在看到我们来,都开心地比划着,啊啊地喊着,大老远就会朝我们跑过来,很喜欢我们来看他了。”承办检察官季晶晶欣喜地说道。
“小涵现在恢复得挺好的,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真的特别谢谢检察官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小涵爸爸激动地说。
“妈妈,我好想你”
“我妈妈是一个哑巴,太可怜,我知道她不是故意的,请你们尽快放我妈妈回家吧。”在一次心理疏导的过程中,15岁的小涵在纸盒上写上这样一段话。尽管纸盒上的字不够工整,但看得出来,他很想念她。
据小涵爸爸回忆,王某某正常的时候也会做点家务,平时和小涵的感情也很好。小涵爸爸也几次告诉承办检察官,他以后会严格看管住王某某,不让意外再重演,希望能她能早点回家。
在与王某某后来的接触中,检察官能明显地感受到王某某其实是爱着她的孩子的。熟悉了之后,王某某也会热情地挽着检察官的胳膊,手指不停地比划“讲述”自己的事情。特别在谈到她儿子时,王某某会激动起来,不断地追着问她儿子的现状。
这期间,小涵提交了多张让妈妈回家的请求书。“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呀?”这样的字眼,在小涵悄悄撕下来的纸盒上,反反复复出现了很多次。
“就算那天小涵经历了一场梦魇,但是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对妈妈的爱,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检察官助理江建动容地说。后来,经多方协调,小涵终于可以定期到康复医院看望尚在接受治疗的母亲。
在医院的王某某,有专业医生的每日看护,定期服用控制情绪的精神类药物,精神状态有了好转。在治愈并经鉴定之前,她将继续在这里接受治疗。
用司法救助温暖受伤的你
“这样的家庭条件,又发生了这样的事,孩子却还那么懂事,真的很不容易,我们也想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检察官说道。
小涵现在租住的房子即将被拆除,但为了能够定期探望母亲,小涵和父亲决定继续留在温岭生活,但无容身之处。在案件办理期间,检察官在几个月里多次奔走、积极沟通当地村干部,帮助小涵联系了相对稳定的住处。
为解决小涵生活上的困难,温岭市检察院迅速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程序,为小涵申请了1.5万元司法救助金,并积极联系愿意接纳小涵的特殊学校。
“看着小涵露出开心的笑容,我们就感觉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真心希望每一位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在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方的联合关爱下,能和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在充满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为小涵争取司法救助的案管部检察官金咏梅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