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抓住时代的机遇?阿里巴巴如何与未来相处
作者:迟宇宙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花名:逍遥子)与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Thomas Bach)在2022年2月6日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对话。
他们一个人在上海,一个身处北京,通过阿里云的视频云RTC和全球实时传输网络技术,进行了“云聚”。
巴赫手执“四海健儿新春聚”,张勇手执“冰雪飞扬映祥云”,用一副春联给“中国朋友”拜年。巴赫还向张勇隔空赠送了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 ,而“飞扬”的外观设计,正是来自阿里巴巴设计团队。
巴赫称赞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奥运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奥运步入数字时代。
“有时你会觉得技术使事情变得复杂,我已经看到这项新技术的潜力,它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连接。”
张勇则相信,每一次技术创新都能够使奥运会的全球影响力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进入到全方位的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的助力,能够让奥运会、奥运精神普照更广泛的每个全球的角落。”
“为了这一刻,我们准备了五年”
张勇与北京冬奥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奇妙的“姻缘线”。
2015年5月,他履新阿里巴巴集团CEO;7月31日,托马斯·巴赫在吉隆坡宣布:北京和张家口携手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
2017 年1月19日,张勇与巴赫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他们之间的第一场对话。在联合发布会上,他们宣布阿里巴巴加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赞助计划,成为“云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官方合作伙伴,以及奥林匹克频道的创始合作伙伴。
巴赫说:“这是一次具有突破意义和创新元素的合作,并将在直至2028年的合作期协助提升奥运会相关组织的效率,同时支持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包括奥林匹克频道在内的数字化机遇。”
张勇则表示:“阿里巴巴很自豪能够赋能国际奥委会推动颠覆性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也能够向我们服务20亿消费者的目标更进一步。我们将利用自身服务年轻用户群的经验,帮助更多年轻人接触奥林匹克运动,也通过这一历史性的合作增强我们的品牌影响力。”
一场约定延续了五年,直到他们在2022年2月6日云端重逢。
这五年正是阿里巴巴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进行准备的五年。除了设计体现“绿色”和“科技”的“飞扬”火炬之外,阿里巴巴还为冬奥会提供了一套成熟、稳定的技术方案。
阿里云的技术支持让北京冬奥成为史上第一届全面上云的奥运会,实现核心系统100%上云。赛事成绩、组织管理、比赛转播等核心系统100%跑在阿里云上,让奥运组织更绿色、更集约、更智能。
“阿里巴巴”,《为了今天,我们准备了五年》
观众对于从0到1或是从1到0的技术是钝感的,但是他们对“冬冬”却会好奇。冬冬是一位AI实时驱动的拟真人级别超写实数字人,在冬奥会中担任阿里巴巴数字人宣推官。它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出品。
观众更好奇的是“冰墩墩”。这是一个让谷爱凌都爱不释手的冬奥会吉祥物。谷在获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冠军后,除了金牌还得到了一个金色的“冰墩墩”。“听说冰墩墩现在非常稀有,自己能有一个感到很幸运。”她说。
很多人都想得到“冰墩墩”。在北京至为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蜿蜒的长队包围了工美大厦。工美是冬奥会特许商品的一处线下销售网点。“如果凌晨两三点来排,你根本就排不上。”
更大的通道在阿里巴巴。北京冬奥会期间,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升级为“云上超级商店”,形成冬奥赛时期间:天猫奥林匹克官方旗舰店、云上超级商店和互动平台三位一体。
在北京冬奥会之前,人们对“冰雪经济”的能量是有怀疑的。“冰雪经济”突如其来“破冰”,一下子爆发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这次冬奥会无论是我们在技术上,还是在纪念品的流通渠道上,能够助力奥运,作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的努力,其实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体现出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的一个完美的交融。”张勇说。
张勇与北京冬奥会在那条“姻缘线”上,也实现了“一个完美的交融”。
快速变化的中国与世界
阿里巴巴在商业领域获得的成功令人振奋。这是一个梦想实现的范本。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宣称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目标。
二十多年来,世界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上半场进入了下半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了阿里巴巴、华为、腾讯这样的世界级科技公司。
龃龉与争执不可避免,贸易冲突、科技争端横亘在中美两国之间,也横亘在中美两国的科技企业之间,芯片成为了争端的焦点,华为是争端的标志性标的。
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加剧了割裂与分歧。民粹主义给了全球化精神层面的破坏,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则从物理层面遏止全球化。我们曾经熟稔的世界变得模糊和陌生。
这个世界还好吗?
万事皆有两面。疫情毫无疑问是灾难,却也暗藏生机。它是世界性挑战,却无意中加速了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
疫情发生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优势,在跨国跨省救援物资调配、救援资金募集、民生物资保供应、疫情信息充分传递等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2020年4月,已经出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的张勇宣布,阿里巴巴启动“春雷计划2020”,利用阿里巴巴20年来沉淀的商业力量和技术力量,通过一系列硬核举措,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促进新贸易,同时全力推动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一切必要行动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张勇在内部信中说,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终将有新的开始,让我们和最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在一起,变阿里巴巴的能力为中小企业的动力,让疫情带来的眼前的“危”,变成中小企业面向未来数字化转型的“机”。
数字化带来的不止商业的转变,也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健康码”让所有中国人都成为了“端”,让“云 端”在疫情期间全面实现,让疫情防控方式、企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互方式发生改变。
中国与世界都在发生巨变,阿里巴巴也在发生巨变。人们因为那个离不开的淘宝、那个舍不得的天猫而将阿里巴巴天然视为一家电商公司,而阿里巴巴更希望人们记住它是一家科技公司,一家可以帮助到消费者、商家、中小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科技公司。
二十年多来,阿里巴巴的确在践行自己“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对于很多人来说,做生意变得更容易了,但也有人将线下商业的没落归咎于它。但阿里巴巴的主张很清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统一的,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是共生的。这个逻辑没有问题,问题是,互联网自带丛林法则,必定会冷酷地伤害一些不愿意统一和共生的个体。
这是一个悖论,是一个经济学上永远无法达成的均衡,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当需要快速崛起时,必定是效率优先;当效率开始影响到稳定性的时候,公平是必选项。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摇摆、寻找均衡点,是人类共同的目标,这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样,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追求但永远没有终点的目标。
如今的阿里巴巴依旧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它必须完成从拉伯雷《巨人传》中的高康大向庞大固埃的转变。它不是需要修建一座德廉美修道院,而是成为德廉美修道院,“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法郎士)。
内在的价值观不变,外部世界却在巨变。阿里巴巴必须学会用新的逻辑与这个世界相处。
重新定义阿里巴巴
在过去的一小段时间里,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普遍降速时代已经到来。
有的公司业绩下滑,有的公司巨额亏损。比亏损更可怕的是降速。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行业的增速从2015年的46.5%降至16.7%,年均增速降幅达6个百分点。
降速带来的是预期改变,直接导致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裁员。“凛冬已至。”人们再次拾掇起了这个说法。
不只是中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为降速苦恼,就连META(原脸书)也在稍早前的财报中承认了利润下滑和用户增长停滞。
也有不受“凛冬”干扰的公司——受疫情影响而兴起的“宅经济”提升了游戏用户量,以游戏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似乎正在漫步春天。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在未来世界里成为一家好公司依旧是一项挑战,尽管其二十多年沉淀下来的内生的能力、路径、基础,毫无疑问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优秀的。
阿里巴巴是一家拥有强烈消费互联网属性的公司,尽管它迫切希望人们同时记住它是一家科技公司——但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与侧重于游戏和搜索的互联网公司相比,消费互联网公司挣的都是辛苦钱,无论是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还是美团、滴滴,本质上都是通过服务来赢得用户的奖赏。
它们很难获得暴利,必须通过实现每一单的交易来获得商家和用户的“佣金”。交易的实现,不止需要完成信息上的匹配、订单完成,还需要物流送达和最终支付。
漫长的链条上,流动的不止是信息和数字,还有沉甸甸的商品与活生生的人。他们必须完成物理上的流动才能最终实现交易。这就是商业,效率可以提升,环节无法规避。
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速度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人们看重的是公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的蛋糕、越来越广阔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强烈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普遍降速时代到来之后,整个行业被速度遮蔽的问题将逐一呈现,对管理能力的考验将前所未有。
这就如同一支部队,在冲锋之后,相持、拉锯之时更能真正体现指挥艺术。在某些方向有序撤退,在另一些方向坚决突击,才是见指挥能力的高难操作。而这正是张勇要做的事。
阿里巴巴准备好了吗?
看起来阿里巴巴准备得不错。2016年1月5日,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在2016年首次管理者内部会上,分享了电商业务发展的四大趋势,分别为无线走向多端、线上线下融合、走向数字和服务商品、全球化和农村,“这些领域都是我们现在探索的,这是巨大的蓝海,我们怎么样能够带领整个电商业务走向这些巨大的蓝海。”
这些和今天阿里的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三大战略一脉相承,而新一轮架构调整后,蒋凡和戴珊的履新,恰似张勇当日战略思考的映射。
拉长时间的维度、跨越周期去审视阿里巴巴,我们可以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疫情的冲击,视作短期影响。增速放缓的时代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或许更为有利,可以使其稳扎稳打地落实战略更加厚实。只要它能如期实现那些重要的业务目标,消费者规模、GMV规模,那么从长期来看,张勇依旧可能带领阿里巴巴成为率先转型成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相对于其他科技企业,阿里巴巴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丰富的商业场景。这是其禀赋所致。2021财年,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8.119万亿元,较上年度增长了1.066万亿元,这背后是无数商家、店主和消费者的商品交易,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数字化,这为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天猫也不只是电商平台,更是创新中台。2021年5月,在天猫新品创新中心研发盛典上,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奇华顿和天猫宣布合作成立T-LAB,专注于助力品牌从原材料端研发新品。
巴斯夫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奇华顿则为世界香精香料行业的冠军。它们将通过天猫的消费洞察,研发新的化工材料、香氛,从源头服务新品创新。与此同时,雀巢也宣布将改造供应链,和天猫共建创新工厂和饮品知识库,为天猫消费者定制新品。
数据显示,2020年每天就有1个爆品通过天猫孵化出炉,品牌新品孵化周期平均从18个月降低到了6个月。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已经形成了一套覆盖原材料、知识库、供应链到上市营销全链路的数字化新品研发系统。
TMIC只是一个缩影,阿里巴巴生态家族里还有天猫小黑盒、犀牛智造、人工智能的天猫精灵……
与淘宝天猫的转型同步的是,阿里巴巴的商业能力更加完整。在过去几年中,阿里巴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以天猫进出口、猫超、盒马、银泰为代表的一系列自营业务形态的构建。自营业务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国内商业的新引擎——2017财年中,自营业务年度营收仅为25亿,到了2021财年,数字变成了1676亿。
阿里巴巴在转型,阿里的客户服务能力在快速成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阿里巴巴已经不止一个卖东西的地方,还在帮助客户做品牌塑造、产品创新和供应链升级。
尽管阿里巴巴带有强烈的电商禀赋,但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关于阿里巴巴的科技属性,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阿里云。作为中国国内最早布局云计算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拥有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计算引擎,旗下飞天大数据平台,可扩展至10万台计算集群,集群规模世界第一。2021年末,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发布最新报告,全面评估全球顶级云厂商整体能力。阿里云IaaS基础设施能力拿下全球第一,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项核心评比中均斩获最高分。这也是中国云计算首次超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
2021年6月,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强调了阿里云发展的四个核心战略: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做好服务。其中,“做深基础”投入最多、期望最高、挑战最大,同时也是阿里云的立足之本。要提供最好的计算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坚持自研,把“做深基础”做到极致。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成为科技公司的根基,达摩院和平头哥则延展了阿里巴巴科技属性的上限。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发起设立了达摩院。这家“研究机构”并非服务阿里,而是“必须面向未来、用科技解决未来的问题”。达摩院和一般研究院最大的区别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导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芯片是最引人瞩目的社会问题。达摩院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自主研发芯片,也为解决“自主掌握技术”的问题。平头哥的口号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很阿里,也很中国。
平头哥在2021年正式发布了自研云芯片倚天710。倚天710是目前业界性能最强的ARM服务器芯片,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
阿里巴巴相信,芯片是计算力的核心。计算力是所有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研发芯片可以降低阿里巴巴整体计算的成本,还可以以云服务的方式交付,以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赋能更多的企业。
要想在今日准确、清晰地用一两句话来定义当下的阿里巴巴并不现实,要想准确、清晰地定义未来的阿里巴巴更不可能。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阿里巴巴必须承担重责、承受宿命。
从单一的终端业务、消费者业务,走向2B业务,这是几乎所有成熟科技企业都要面临的必经阶段。无论在海外,还是在中国,皆是如此。阿里巴巴无须另辟蹊径,而是注定要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
在张勇执掌阿里巴巴的几年中,阿里巴巴加速向科技转型。这是阿里巴巴的主动意愿,也是外部世界变化的驱动。幸运的是,阿里巴巴无论技术还是商业,都在全面增强2B服务的能力。
你可以说阿里巴巴是一家科技公司,或者说它是一家带有强烈电商禀赋的科技公司,但这并非阿里巴巴的确切定义。
回顾阿里巴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诞生的那天起,阿里巴巴就是一个“探索者”。用布尔斯廷的话来说,就是:“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和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
“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应该也必须是阿里巴巴前行的驱动力。当阿里巴巴成为了其所在领域的领跑者之后,“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既是它的义务,也是它的宿命。
阿里巴巴已经步入了其所在领域的“无人区”。它必须成为趋势的“探索者”,必须成为其他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灯光,点亮它们往前走的路。
这是它的使命,也是领先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它可能会犯很多错误、踩很多坑,但其经验与教训,无疑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前行的借鉴,使追赶者们能够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张勇。自张勇接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的位置,他开始走入其职业生涯的“无人区”。
他必须学习如何做“一把手”,如何成为公司其他人的灯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以前做这事的是马云,现在,张勇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承担最终的结果。
张勇和阿里巴巴准备好了吗?
阿里巴巴如何与未来世界对话?
过去的一段时光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寒冷的,对阿里巴巴尤其如此。反垄断调查、腰斩的股价,以及长时间的沉默,无不展示其寂寥落寞。甚嚣尘上的议论与诘责、不分青红皂白的声讨,甚至一桩常规刑案都可成为其“原罪”……
曾经在中国商业巨头的神殿里,阿里巴巴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与腾讯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并且位列世界最大互联网公司前列。在它们身前,无不是赫赫有名的公司,亚马逊、谷歌和脸书(Meta,原FB)。毫无疑问,它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是翘楚中的翘楚。而今天,它们成为了空头的目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它们左支右绌,笨拙而又努力地寻找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新逻辑。
是它们变了吗?
是阿里巴巴变了吗?
还是这个世界开始无法接纳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处境愈是光怪陆离,我们就愈发需要给予其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
然而要定义阿里巴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经如此,当下如此,未来同样如此——倘使阿里巴巴真的能够成为一家102年企业。
这家公司身上带有太多属性,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物流、支付流、本地生活、智能移动办公……它像某个时期的GE,又像某个时期的3M,体态庞杂但逻辑鲜明。
人们愿意接受也好,内心抵触也罢,谁都无法否认,在过去的二十来年里,阿里巴巴已经构筑了一个覆盖数以亿计的生态样板——商家与消费者在生态样板中交易,生态链接的快递员和支付系统负责交易的最终实现。某种程度上,阿里巴巴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商业社会的镜像。
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网络购物,他们在电商平台上生活——与“元宇宙”不同,这是真实的生活。他们的参与使电商平台拥有了洞察能力,继而影响到了整个供应链,使之变得更富于远见和更有效率。这样的变化显然是有益的,但不可避免也会带来恐惧——人们担心自己的数据隐私和生活的被“控制”,尽管阿里巴巴一直声称“用户隐私”是不可触碰的雷区。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是以“效率”主导的成长模式,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一些小店的生意,那些在社区中的、马路边的小店,那些村头的、镇外的小厂,曾经是悠闲的生活,恬适的岁月,如今却不得不被速度裹挟、沉沦。
人们讨论数字经济,不可避免地会谈论这种影响。这种影响,从根本上并非阿里巴巴造成,而是时代变迁使然,但这一切,让今天的阿里巴巴变得越发沉重。作为“高康大”,它不得不绞尽脑汁提供解决方案。
确切地说,它必须想出办法,至少在阿里巴巴体系内,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统一的逻辑;它也必须行动起来,让数字经济真正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
这是它的责任、义务和使命,也是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它承诺了,范围是“天下”,不止互联网上。
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孤立于这个世界之外,阿里巴巴要想成为102年公司,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搞清楚与未来世界对话的逻辑,以期消除误解、消弭龃龉,重新与外部世界握手和拥抱。这是张勇时代的阿里巴巴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过去二十年,阿里巴巴与这个世界相处的逻辑是“梦想”,它用梦想与世界交互——一个人、一群人身居中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他们充满激情的行动能够影响很多人,使之可以在1688上、在淘宝上、在天猫和饿了么上,找到通往未来的可能性;他们的成功也感染了很多人,促使其投身创业浪潮,在成败中浮沉,期待梦想照进现实。
阿里巴巴与世界交互的“梦想”,不单纯是一群人的梦想,也伴随一个国家的梦想——“中国梦。”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为中国互联网赢得了全球性的尊重。它们确切无疑是“中国梦”的成果与具象。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不再孤立于全球化浪潮以来,这个国家的梦想就是“崛起”,伟大复兴。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从全球化的菜鸟变成了全球化的领导者,中国也从全球化中受益,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中国梦”,是复兴之路、崛起之路,是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影响力快速提升的旅程。中国的消费互联网把握住了机会,从中获益,当中的佼佼者,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多,则成为了这个商业时代的宠儿。
世界在快速变化,阿里巴巴拿什么与未来世界交互?
未来自于当下。要理解当下的外部世界,就需要理解中国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期待。这个国家希望互联网公司能够一边“健康发展”一边“共同富裕”,在效率与公平中找到均衡。
2021年9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十项行动,并提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和共同富裕发展基金五大方向和相应具体措施。
在9月26日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张勇称“阿里巴巴将围绕社会责任发展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共同富裕两大战略”。
“打造健康规范的平台经济,阿里巴巴有决心也有信心。帮助各方参与者提升创业致富的能力,与社会一起发展前行,是我们20多年来的初心和方向所在,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选择。”
代表效率的“中国梦”已经伴随着崛起和复兴之路走了二十年,接下来的路需要走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富裕”。
没有人可以孤立于这个世界之外,企业也是如此。要与这个世界融洽相处,你就必须对这个世界有所裨益。
阿里巴巴与未来世界对话的逻辑依旧是“梦想”,是一个在“健康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寻找均衡的“梦想”。
这要求阿里巴巴要成为一家“好公司”。它不仅要做到守法经营、创造就业、赢取利润、积极纳税,还必须成为“企业公民”的典范,为“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相同的逻辑,不同的定义,阿里巴巴准备好了吗?
2022年2月3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夜,阿里巴巴说——
数字技术正在打破疫情隔阂
让奥林匹克精神覆盖
这颗星球的每个角落
把远隔千里的人们重新凝聚
破冰、向前
创新、创造
让雪花盛开
我们,准备好了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