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最美的中轴线钟鼓楼:最美中轴线,北端点钟鼓楼

人气:399 ℃/2024-05-08 08:18:12

编者按丨最美中轴线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本栏目将带领读者游走这最美中轴线,一起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遗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如果选出一种老北京的声音,什么才能代表?

日暮时分在空中飞旋的鸽子带出的鸽哨声?夏日悠长午后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千人或许有千个答案。但要是选出最能代表“北京时间”的声音,那答案非曾经回旋在古都上空的暮鼓晨钟声莫属。对于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时间,一定离不开暮鼓晨钟的载体——钟鼓楼

“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黑瓦。鼓楼胖,钟楼瘦。”

这是在著名作家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中反复出现的一段话。

钟鼓楼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乍看并不稀奇。但北京的钟鼓楼却与众不同。从刘心武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北京钟鼓楼两楼前后纵置,这样的设计在全国钟鼓楼中是绝无仅有的。

以著名的西安钟鼓楼为例,钟楼居中,鼓楼则偏西北。而南京鼓楼居中,钟楼则在鼓楼东北。只有北京钟鼓楼,钟楼在鼓楼正北100米处,两楼在一条笔直的直线上,这条直线,正是北京的中轴线。

站在景山万春亭上向北望,可以看到一条延伸到钟鼓楼的笔直马路,即是北京中轴线北段(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北京钟鼓楼位于驰名中外的古都中轴线上,是封建帝王视钟鼓为皇权的象征。北京钟鼓楼位于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中轴线的终点。

  • 相向而立,中轴线上的独特风景

钟鼓楼在清代历经修复,现在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高点之一,相向而立的钟鼓楼曾是低矮的民居建筑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一、鼓楼

鼓楼与中轴线上的景山万春亭遥对,登上鼓楼可以俯瞰车水马龙的鼓楼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

1955年,从鼓楼眺望景山(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鼓楼通高46.7米,台上两层楼阁,“三滴水”屋顶,灰瓦绿琉璃剪边。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下有城台,涂作朱红色,更显雍容大气。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二、钟楼

钟楼位于鼓楼北侧,原来与鼓楼类似,城楼为木结构,建成不久即遭焚毁。

重建后,钟楼全部改为砖石结构——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火作用,一方面在造型上与鼓楼形成了鲜明对照。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钟楼下部为四方而高耸的砖台,四面各辟一座巨大拱门,台顶绕以城垛。台上钟楼单层,环绕汉白玉栏杆,暖灰色墙身,四面各辟拱门一座及拱窗两扇,覆以重檐歇山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全楼通高47.9米,色彩素雅,造型挺拔峻秀。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钟鼓楼在造型、质感色彩等各方面都大异其趣,然而最终却共同呈现出和谐的构图,是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对比产生和谐的经典实例。

图片来源:书籍《古都北京》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

“鼓楼是一个横放的形体,上部是木构楼屋,下部是雄厚的砖筑……钟楼的上部是发券砖筑,比较呈现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耸起……它们的一横一直,互相衬托出对方的优点,配合得恰到好处。”

古都北京将近8公里的壮伟中轴线最终以鼓楼、钟楼作结。

  • 暮鼓晨钟,传播最广的北京声音

如今的北京时间只需一点手机就可即刻校正,再早一点通过新闻联播后的整点报时声校对手表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承担计时与报时功能的则是钟鼓楼。

对于元、明、清三代的老北京,钟鼓楼传出的暮鼓晨钟声是早已习惯的生活背景音。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1860年,法军中负责地图测绘的查尔斯·杜宾上校在安定门附近的城墙上拍下的这张钟鼓楼的合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钟鼓楼照片,当时的北京钟鼓楼依然承担着报时功能。1924年废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时,钟鼓楼结束了报时的历史。

全国有据可查的钟鼓楼报时方法有三种:先击鼓后撞钟;先撞钟后击鼓;钟鼓齐鸣。北京钟鼓楼在六百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使用先击鼓后撞钟,也就是“暮鼓晨钟”的方法为古都报时的。

为什么“暮鼓”在前,“晨钟”在后?严格来说,古代的报时其实是报更。即从晚上19:00到第二天早上5:00共分为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报更从一更开始报,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因此有“暮鼓晨钟”的说法,顺序不能颠倒。

鼓楼主要用于计时,钟楼用于报时。

北京钟鼓楼整个报时系统的器具都在自身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兼具计时报时的双向功能:漏刻计时,击鼓定时,撞钟报时是北京钟鼓楼的一套完整报时系统,相当于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各司其职,互相协作。

1922年在钟楼上俯瞰钟楼广场,透过鼓楼上打开的大门可以看见巨大的主更鼓(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开始击鼓后,鼓楼司鼓校尉与钟楼对灯为号,钟楼见信号灯闪开始撞钟,城门随之启闭。

史书载:

“钟声响,禁人行。钟声动,听人行。”

钟鼓之声既是报时的声音,也是宵禁的信号。京城之内,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宫贵族,皆跟随钟鼓楼发出的暮鼓晨钟声安排作息。

1870年代的钟楼广场,钟楼和碑亭倒映在积水中,安静祥和(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为使传播范围得以遍布全城,北京钟楼上悬挂的永乐大钟采用铜制。钟总高5.55米,钟口直径3.4米,重达63吨,是我国体量最大、最重的古代铜钟,被誉为中国的“古钟之王”

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它的钟声悠远绵长,圆润洪亮,敲钟之时,数十里外耳听清晰明亮。

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中,男主角李天然藏身于钟楼里 ,口中念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口诀,这正是撞钟的规律

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同为以上口诀,快慢相间,通敲两遍,共计108下。

为什么钟鼓鸣108声?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明朝《七修类稿》有载:“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侯,六侯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侯),正是此数”。这些数字相加为108。

报时时,鼓楼上二十五面更鼓同时敲响,鼓声雄浑,砰然大作。与钟楼上重达63吨的“古钟之王”相呼应,浑厚绵长的钟声响彻京城。

民国时期的钟鼓楼鸟瞰照(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在钟鼓楼用于报时的六百余年历史中,古都之内回荡的暮鼓晨钟声是几代京城居民的集体记忆。

  • 市井文化,最北京的生活方式

由于“前朝后市”的规划,钟鼓楼一带自古就是繁荣的市民文化中心,以北京钟鼓楼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当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将这两座建筑作为题目的小说《钟鼓楼》

《钟鼓楼》是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某一天中在钟鼓楼一带发生的故事为线索,串起了北京居民的生活百态。关于钟鼓楼形式与位置的描述在书中反复出现。钟鼓楼作为意象化的表达,高高屹立在民居之中,宛若经历沧桑而沉默不语的老人,静静见证着社会历史的变化。

诞生于九十年代的歌曲《钟鼓楼》同样让人耳熟能详,背景音中三弦的旋律带出了特属于老北京的市井味道,摇滚乐歌手何勇拨着吉他弹唱着: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我的家就在这个大院的里边。”

勾勒出了一个属于本地居民的钟鼓楼: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小饭馆里人声嘈杂邻里招呼,而夕阳下的钟鼓楼巍峨矗立在道路之中,亘古不变。

这动与静的对比使得钟鼓楼更显肃穆安详。

背靠着鼓楼外墙,正在休息的环卫工人。本地居民、来往游客与辛勤的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了钟鼓楼一带生动的生活

如今的钟鼓楼不再是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的专属,随着什刹海一带商业的带动,往来于北京钟鼓楼的游客越来越多。而不知是否受北京生活方式的影响,钟鼓楼一带的游人也始终秉承着“慢节奏”的游览方式,走走停停,不紧不慢地观赏风景。这样的游览方式催生了遍地的咖啡馆,曾经以居民生活为主的地区已然成为著名的文艺青年聚集地。

一群中学生在鼓楼前停留闲谈(图片来源:编辑拍摄)

钟鼓楼一带始终保持着“最北京”的市井生活方式:宝钞胡同上的馒头铺每天都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排队等候,拥挤小道上侧身而过的老街坊相互招呼问候,钟楼湾广场上是闲逛的居民,胡同上空一圈圈盘旋的是居民养的鸽子。

仿佛一切都是慢悠悠的,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青瓦。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小说《钟鼓楼》”在时代的更替中,钟鼓楼的报时功能早已被其它报时工具替代,不再响起暮鼓晨钟声的钟鼓楼作为遗迹依然巍峨立于中轴线最北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悄悄诉说着一代代留下的故事,也迎接着崭新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王南. 古都北京[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liucong. 北京钟鼓楼,这里头误会大了![OL]. 城市文化范,2018-9-17).

[3] 李路珂 . 北京古建筑地图(上册)[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 变与不变:见证北京历史 钟鼓楼沧桑的前世今生”[OL]. 北京日报网络,2016-4-8.

搜索更多有关“最美的中轴线钟鼓楼:最美中轴线,北端点钟鼓楼”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