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秋之弓垂叶扇形草,湛蓝,结草衔环

人气:408 ℃/2024-08-24 12:34:20

——《诗·豳风·七月》 秋后,水果店里陆续有鲜枣卖。“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剥枣,即扑枣,打枣。诗经里用的周历,七八九月与我们现今用的夏历(阴历)是吻合的。我在巴渝两地各生活了约二十年,非常遗憾的是均无打枣的经历,自然也没有杜甫童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体验。哈哈,我虽无缘做那位贪吃枣子且淘的少年,但也能根据经验买到可心可口的枣吃。初秋卖的枣,皮泛白,我不买。好些年前开始,鲜枣我就认着南方的青枣和北方的冬枣买。买北方的冬枣,掐着时间大概在十·一前后,选枣皮光生没有褶皱的,最好是青中泛红的,如法炮制总能买到脆甜又多汁的冬枣。这种经验来自远方友人的馈赠。那年十·一,我在旅途中接到淄博友人的电话,她说:“蓝,给你邮了一箱冬枣,估摸着你回去时枣也该到了。”那是我第一次知晓冬枣,清甜、爽脆且多汁,也因此心照不宣地喜欢上它。枣由野生酸枣驯化而来。智慧的先人,通过对酸枣选种、栽培到品种改良,一代一代实验筛选,逐步培育,我们今天才吃到了味道甘甜、果肉丰满的枣,故有“金枣银枣都离不开酸枣”的说法。再看看当下,泱泱农业大国好多农作物连种子都留不了,我们这几代千古罪人,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也该遭后世之人唾骂了!枣的祖先酸枣在史前就有了,1978年,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枣核,原来红枣是年届8000岁的老寿星了。枣在时间的长河里泅渡了上万年,可以说枣的存在和衍生都经历过劈荆斩棘、不屈不挠的斗争,枣能全身而进,自然有它的必杀技。

枣从食法上分鲜枣和干枣。鲜枣作为一种水果,维生素含量很高,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北方的冬枣和南方的青枣就属于鲜食枣。枣纳入民众的饮食,现代人信实枣的食疗保健功效。诚然,在中医研究和应用上,枣一点不负它的谐音“早”,它的药理价值最早也最广泛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神农本草经》将枣列为上品,历代药籍均有记载,人类对枣养生疗病的认识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不断深化,枣被视为重要滋补品,有“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之说。唐代孟诜所著《必效方》中记载了将红枣、银耳和冰糖一起煮羮,可止咳润肺。现代诗人、书法家李木庵在延安曾写过“红枣汤过鲈腍鲜”。孟诜煮羮和李木庵煲汤用的都是干枣,干枣维生素含量比鲜食枣低,但含铁量上升,且更易于吸收。吃枣能呵护人的肝脏,此外,还能安抚情绪、降压、增强人体免疫力。枣富含维生素和铁元素,不论是鲜枣还是干枣,都能吃出芙蓉面,确有养血安神之效。为此,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写了颇具争议的“泡枣”轶事,批判封建势力对女性的无情摧残。现实,经营枣的商家常拿干枣的颜色做噱头,将消费者往补血的沟里带,但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科普作家顾有容说,这没有科学依据。吃枣也有禁忌,比如冬枣和香蕉不能相遇。单独食,它们是两种味道都不错、富含氨基酸的水果,但两种水果一起吃就会坏事。因不同氨基酸结合会产生某种死鱼烂虾味的氨化物。枣又是一种粮食。身在南方的人,对此体会可能不那么深。我没有见过“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株红”那般规模宏大壮观的枣,限制了想象,只是将红枣用来煮茶、制作甜品、包粽子和煲汤。其实,枣的吃法大有学问。今年夏天,一位仁兄到新疆旅行,捎带了一些新疆特产给我,其中有新疆灰枣,还有一大袋奶枣。灰枣虽然在茫茫戈壁风沙漫卷里摸爬滚打过,但依然掩饰不了它红彤彤的芳华,灰枣的美色是显而易见的。奶枣,于我是陌生的。乍看,有枣的形,外面包裹着一层全脂牛奶。咬一口,细嚼慢咽,新疆本土牛奶浓郁的香和灰枣的甜碰撞,脆碎短暂震荡尚来不及积累,奶香便化开、四溢,继而包裹灰枣,让枣变得肥美,牛奶紧紧锁住枣的甜,美食的奇妙快感升腾,带来丰富的味觉嗅觉体验。我惊觉,枣还可以这样吃——原来香与甜揉成一团会令人欲罢不能,单独与舌尖缠绵,香容易腻,甜容易齁,二者相融,生发着能量,味蕾笑逐颜开,满足啊。再看食物成分,简单极了,没有复杂的工艺和高端添加物,外表也不华丽,甚至是朴拙的。那就是食物和作物的原汁原味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食材原本是寻常的。为此,我开始对枣的世界刮目相看。

鲜枣具有时令性,不易储藏,能当应季水果。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枣,冰雪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蜜枣和干枣,《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干枣作为食品工业原料,常被制成蜜饯、果脯、枣酒、枣醋、生力枣和枣汁,或被务实灵巧的主妇加工成枣泥、枣面,做成枣馍、枣糕、枣泥饼、枣煎饼。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等传统产枣区,过年有蒸年馍的习俗,将红枣嵌入糕点,有的当成小动物的眼睛、鼻子做成花馍,有趣,喜庆,祥和。几千年来,红枣早已渗入民众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是中国烹饪中的主要干果原料之一“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战国策》)”明确了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地位。《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所以北方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和木本粮食之一。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记下了枣充饥救妇人的故事,将底层黎民的穷苦写得入木三分,不禁又生出无尽的体谅来,若不是穷困潦倒哪会做这样的事?诗人并非完全为了表达自己对底层民众深切的悲悯,而是希望以此劝勉当政者,好一腔忧民怜民之心。近现代,枣也曾在天灾之年挽救过无数黎民的命。山西吕梁是中国传统产枣区之一,骏枣就产于吕梁。1924年,山西吕梁柳林县大旱,从2月至8月,整整半年没下一滴雨,农作物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能望天长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旱之年,红枣异军突起,获得了丰收。红枣极有担当地挑起了主食的担子,助柳林民众度过了灾荒年月。吕梁柳林百姓幸免遇难,是享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福,天时不济,但占了人和与地利。古代的帝王们,把海量种植枣树作为富国强民的一项政令。从古至今,我国北方生态条件恶劣的山地、坡地、沙地、干旱、寒冷地区的农民都特别重视枣树的栽培,把枣视为珍贵的食品,因而枣在北方人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是人和。北方风沙大,干旱少雨,枣树能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和调节气温,所以北方将枣树作为防风林。有关的文献最早出现于《神异经》“北方荒中有枣林,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催”,详细描写了北方枣树林带的规模和作用。枣树也有极强的适应性,无论怎样瘠薄的土壤,无论多么恶劣的气候,在其他作物广种薄收时,栽种枣树却有较好的收成,这是地利。

枣为中国原产,三千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人类驯化、栽培枣树的历史,而且吃枣历史也很悠久。往远处说,有关枣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应是《诗经》,在豳风、魏风、秦风和小雅中反复出现枣,“交交黄鸟,止于棘。”棘,指的就是枣的太上皇酸枣树。往近处讲,国民度极高的文坛老熟人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写了枣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虽然枣树的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但从历代文艺作品和文献史料记载中看,枣大量种植主要还是在北方。传统产枣区如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以及新兴产枣区新疆等都在北方和西北,这些地区因产枣闻名,也承载了有关枣的传说故事,还是我国传统红枣文化富集地。新疆产枣区后来居上,和田大枣和若羌枣闻名遐迩。和田玉枣是新疆红枣的代表。若羌枣即若羌灰枣,又名楼兰枣。顾名思义,若羌枣最早可追溯至西域楼兰古国。清乾隆三千佳丽中,那位蒙着面纱的香妃便来自新疆喀什叶尔羌河中游两岸,那里种植了上万亩香枣树。据史记载,“香妃每浴,一池清水,枣木而环,清幽宜人。”想想那香妃进宫前,每天在枣树环绕,枣香浓郁的清水池中沐浴,皓齿衔香枣,久而久之,清馨、馥郁的枣香沁入身体,再悠悠散发出来,何等美妙?灰枣的来由则源于若羌枣成熟之前会通体发灰,且是独一无二直接在枝头自然吊干的红枣。若羌绿洲独处茫茫戈壁沙漠之中,少有病虫侵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持,让若羌枣拥有环保绿色的名片。若羌枣肉质瓷实,细嫩甜糯,枣肉能拉出金丝,素有仙枣之称。山西运城稷山是枣乡之一,稷山板枣以皮薄、肉厚、核小著称于世,有中华枣中之王的美誉。在有关西北的影视剧里,常常看见李木庵《延安思》中的场景:“抛卷拨炉火,烤馍煮枣时,一灯寒夜里,此景暖人思。”画面烟火气腾腾,抚慰凡人心。枣不仅深深扎根于黄土地,也在北方民众的生活中盘根错节,朝夕相对,终成旧识,成为有辨识度的生活底色。河南新郑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除了有一张俗语“灵宝苹果潼关梨,新郑大枣甜似蜜“的招牌,还有一张十分霸气的名片“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新郑”。据考古发现,红枣最早就停留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枣树枝头,新郑堪称红枣的发源地。红枣无意中被风吹落抑或是先民打下,在地下酣眠了8000年,终于等到了破土而出宣誓主权的时刻。它被请进博物馆,用它呵护了数千年的枣核、时间的纹理,无声地向游客讲述着它的年龄,也揭开了枣神秘的面纱。此外,新郑民间还发现了汉代铜镜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新郑红枣色泽红润,似美人的肌肤,质感细密有弹性,最大的辨识在于枣肉与枣核易分离,像脱骨李一般,故称之为离核枣。晒干后,抓在手里摇晃,能听见哗哗哗作响。新郑红枣又名鸡心大枣,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时,曾用它作为礼品馈赠日本天皇。这沿袭了儒家经典中以枣为礼的礼仪,《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

枣红而不艳,内敛庄重,沉稳大气,是很正的中国红。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色彩中最喜庆最受推崇的颜色,因而大红枣与中国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枣与“早”谐音,在传统习俗中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棘与吉谐音)早日到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枣的姿影几乎囊括了所有喜庆场合的头彩。中式婚庆中,枣子和花生是婚宴上必备的果品,还把枣放在新人的被角、床下和嫁妆里。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生殖崇拜,将传宗接代的殷切愿望和多子多福的朴素生育观念都寄托于“枣”上,祈求“早生贵子”。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枣也如影随形。在端午节,人们用蜜枣做馅儿料包粽子,口感甜蜜营养也丰富。枣在七夕节也扮演着美好的角色。七夕之夜,年轻的女子会向织女乞巧,在郓城、曹县和平原等地还有吃巧巧饭的风俗,七个闺中密友聚集在一起包饺子,分别将铜钱、针和红枣包在饺子里。吃到铜钱的姑娘就祈到了福气,吃到针的姑娘就会心灵手巧(这个有点危险),吃到枣子的,嘿嘿,就会最早步入婚姻的殿堂,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古往今来,枣泥月饼源远流长,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角,时至今日,中秋节有些地方仍沿用枣泥做月饼,加上枣泥,不仅颜色喜庆,而且月饼甜酥可口。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守岁时,备各种糕点和糖果,大枣是必备品,取义吉祥之外,还寓“春来早”。陕北人在接待贵宾时,颇有讲究,给客人上大枣茶,枣子用五颗,就是添彩头,意为“五子早登科”,喝枣茶的人听着耳朵顺了,心里也舒坦了。枣子也是小情侣的传情物品。《滕县志》记载,宋朝时期,当地人就有以枣作为男女订婚信物的习俗。在河北行唐枣乡,未婚男女挑摘自家枣树上最大、最红且与自己年龄数子相等的鲜枣,送与对方,互表爱意。男子离开时,女子还要追上去,满脸羞赧地偷偷塞给对男子两个硕大的满膛红枣,再转身跑开。那是春心荡漾的女子以枣传情,秋波暗送,示意男子“早早”来提亲,希望两颗热切的红心“早早”靠拢。文学戏曲作品中也不乏以枣为暗语之举。《西厢记》三本二折中,玲珑蕙质的崔莺莺使红娘与张生传递书信,红娘不懂莺意,张生将信中暗藏的玄机说与红娘听,于是红云:“[耍孩儿]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写着西厢待月等得更阑,着你跳东墙‘女’字边‘干’。原来那诗句儿里包笼着三更枣,简帖儿里埋伏着九里山。他着紧处将人慢,您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此“三更枣”即暗示张生“三更天早些来”之意。世上有,戏上有,懂得传统习俗也就领会了文艺作品里别有洞天。《西游记》第二回,菩提祖师敲三下悟空的头暗示三更半夜授艺亦于此同工。

枣在被驯化、栽培和实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枣习俗,也沉淀出丰富多彩的枣文化。关于枣的诗词数不胜数,又以唐宋最盛,“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也诞生了爱枣书画家如袁丁,他立足自己的家乡乐陵,潜心于枣树画的探索与创作,形成了有个人识别度的一套笔墨风格,有枣树画家之誉。袁丁师从孙其峰先生,孙其峰曾多次题词赞其擅长画枣,笔老墨苍,发古人之所未发,自成一格,不与人同也。袁丁擅书,又生于枣乡,其所写枣树,信手点染,笔墨精妙,形神兼得,可谓擅师造化矣。

枣木与松柏一样,非速成之才,虽然颠覆了“十年树木”的常规,但成就了枣木一世英名。不可否认的是,但凡成才缓慢的事物,都具备某种特质。其实人也一样,一步一步慢慢走出来的人生,脚步更稳健,底子更夯实。枣木质地坚硬、密实又细腻,且纹理美观,色泽温润柔和,颇有刚柔并济的君子之风,深受民众喜爱。枣木密度大,有不易损坏、开裂、变形和不易被虫蛀的特性,成为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首选。枣木做雕版,叫枣板亦称枣本,即枣木之书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就是用的枣木刻板。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用枣木刻成各种木活字253500个,然后用这套木活字在故宫武英殿印成了极为精致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套丛书共138种, 2300多卷。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枣本现今退出了印刷舞台,为枣文化添砖加瓦,山东滨州无棣古城将雕版印刷申报了非物质遗产。旧时多用枣木与梨木雕版印书,成语“祸枣灾梨”正源于此,用来形容滥刻无用之书。坊间云“南檀北枣”, 欧阳修亦如是说“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枣木与檀木并驾齐驱,从古至今,规格之高,身居“仙木”。枣木除雕刻书板外,也用于制作法帖。宋刘克庄写过“枣木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奇”。因枣木木纹细密,还是制作乐器的良材,枣木用作最具有贵族气质的小提琴的拉弦板。欧洲非枣木产出地,小提琴拉弦板多从我国进口。枣木上可入庙堂之高,亦可登上艺术殿堂,走下堂来,又在寻常百姓家触手可及。旧时用枣木制作擀面杖、月饼模子、梳子、捣蒜蓉的木槌、镰刀把、秤杆、车轴、佛珠和宗教法器,色泽圆润,不腻不滑。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称赞枣树的重要性,“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梳子和擀面杖更具北方传统文化色彩,古时北方将梳子和擀面杖作为嫁妆随女儿出嫁。因人每天都要用梳子梳头发,北方以面食为主,擀面杖与一家人的饮食密不可分,寄寓了父母让女儿好好过日子的愿望。因而,在北方,梳子和擀面杖常被老人当做传家之宝,世代相传。“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可见枣浑身是宝,与国人相依相存数千年。 2022年10月于成都

//

作者简介:湛蓝,爱独处,在袅袅茶香中享受自处的宁静。久居成都,骨子里透着这座城市一样的休闲气质。喜欢一个人的孤旅,在行走中追索对真我的认知。出版有个人文集《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我的月光》。

搜索更多有关“秋之弓垂叶扇形草,湛蓝,结草衔环”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