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区有貉:上海有,貉区房还有
高楼林立的上海,也有很多野生动物吗?
当然,上海不仅是人类,也是很多野生动物的家。今年春天,曾拍摄了“南京小水坑”视频的自然爱好者嘉美,因为疫情的原因在上海宝山一小区驻留了数月。
听闻小区的鸟鸣啾啾——四月初,乌鸫开始求偶;五月,小乌鸫破壳而出;六月初,小乌鸫学飞离巢。在这个过程中,乌鸫一家子也成了嘉美心头的牵挂和最好的陪伴。
在居住于小区的三个月里,嘉美发现了3种筑巢的小鸟和80多种植物。乌鸫在香樟树上筑着它的巢,白头鹎在樱桃树上做了巢,珠颈斑鸠也有了自己的窝。
你可知它们长什么模样?其中,黑羽黄嘴的乌鸫经常被错认为乌鸦或八哥。如何区分?嘉美告诉晨报记者,相比乌鸫,乌鸦很大,嘴是黑的。八哥的体型和乌鸫倒是差不多,但是八哥身上有白色的羽毛,这是乌鸫没有的。
乌鸫最有名的行为是“报复性喷屎”。如果和家中的猫咪结下梁子,甚至有可能在窗玻璃上持续喷半年乃至一年的粪,让人类苦不堪言。换个角度看问题,嘉美说:“乌鸫是一种很聪明的鸟。”
在华东地区,乌鸫早已高度适应城市生活,是最常见的留鸟之一。每年春天,它们都会求偶、孵蛋、齐心协力抚育后代。今年春天,两只乌鸫在吴淞口附近的这个小区,选择了香樟树主干的分叉上做了碗状的巢穴,安全又稳固。巢穴相当于四层楼高,嘉美所住的房间看不见,只能每次在下楼的时候观察。
四楼的住房阿姨非常幸运,正好拥有“鸫景房”,能看到孵化和孕育的过程。那么,满足哪些条件,看到乌鸫的几率会更高?小区的树比较多,流浪猫比较少,楼层在3-5楼之间。其他楼层可能遇到别的鸟,比如说远东山雀等小鸟在1-2楼的高度,椋鸟可以飞到22楼的管道里。
嘉美下一次看到乌鸫十余天后,所有幼鸟都已孵化而出。乌鸫妈妈和爸爸都是非常尽责的亲鸟,从清晨到日暮,轮流哺喂小鸟,清除粪便,喂食间隔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很“严厉”,就在第二天,巢穴中的小鸟就从六只变成了五只,最孱弱的一只被放弃了。
据观察,饲喂幼鸟的食物主要是蠕虫、蚯蚓、各种昆虫的幼虫,少量的植物果实和种子。但是采集实在辛苦,乌鸫时而想“偷个懒”——这可不,小区的枇杷熟了,远比桑葚和青虫容易获得,乌鸫妈妈叼了果子飞过来,可惜没有一只小嘴吞得下这样大的果子!
故事在6月1日迎来了阶段性的尾声。在这一天,人们重新走上了街头,嘉美也要准备回南京了。巧合的是,乌鸫幼鸟也在这一天学习飞行,它们一个一个飞出了巢穴,最小的一个也在巢中扑腾振翅……
嘉美在视频的结尾中说道:“希望明年春天我再来吴淞口,枝头上黑羽黄嘴的是你,在自由地唱着最动人的歌。”
如何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
作为一位业余爱好者,嘉美自称观察自然“只是好玩”。对动物感兴趣,契机是在网上看到上海海洋大学的张东升老师在后院拍摄的刺猬,也受到了复旦大学的王放老师的“貉以为家”项目的启发。“既然上海这个大都市可以看到动物,南京也可以吧?”
在使用红外相机拍摄小水坑的过程中,嘉美收到了王放老师的建议,摆放了小小的镜子,由此拍到了一些鸟类的“自恋”和“互搏”实况。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院的严志文老师乐于回答关于鸟类的知识,回答乌鸫的问题“四十多次”,雏鸟和成鸟,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掉毛和不掉毛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鸟类结构色的羽毛非常奇妙。
不过,嘉美觉得“也不能一直问(专家)一些小白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还是在本地的爱好群里请教——包括观鸟群、观虫群、观花群等。乌鸫喂食幼鸟的是花金龟的幼虫,就是观虫群的友人告知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买一些图鉴,如被誉为“观鸟圣经”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古人读《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人有更多东西可学。比方说,你知道在上海的小区里或许可以找到啄木鸟吗?班戟啄木鸟啄木头的声音非常之响,就像剁菜板一样。时间又非常之早,早上六点就开始了。这便于我们找到它。灰斑,绿身,只有一枚鸡蛋那么大。
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属于兰科的绶草。宝山绿地找到了一颗,小区的居民楼楼下也找到了一颗。螺旋状的花美观且精致,但是经常还没来得及看就被剃掉了。也有知情人把它挖回家,对生态造成了人为的影响。
吴淞口的鸟不是很多,至少没有崇明东滩多。在三月初,嘉美来到吴淞口的炮台湾湿地公园的时候,候鸟小黑背银鸥正准备启程回到北方,其他候鸟还有西伯利亚银鸥、白腹鸫、灰背鸫、斑嘴鸭等。留鸟则有苍鹭、白鹭、八哥、䴙(pì)䴘(tī)等。䴙䴘两个字念起来很拗口,嘉美在江边教了好一阵,最后放弃了:“对,就是野鸭子”。
上海有多少种鸟?2013-2015年“动物二调”的结果显示,上海共调查记录到鸟类219种227619只,据此推算,全市每年共栖息各种鸟类460多万只。杨浦高级中学的生物老师刘俊峰曾带领学生在校园进行观鸟活动,观察到麻雀、白头鹎、乌鸫、白鹡鸰、棕头鸦雀、棕背伯劳等7种,它们无疑是这座城市中最常见的。
城市不止属于人类。
在这个人类建造的新型生态系统中,越来越多动物也被吸引而来。无论是每年做考察项目的貉,还是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留鸟麻雀、乌鸫、白头鹎,都是高度适应城市生活的。
当然,还有一些不那么适应城市生活的动物,它们需要我们小小的帮助。在南京小水坑的视频中,我们发现从冬眠中醒来的刺猬需要在水坑里喝“醒来后第一口水”。王放老师解释道,如果未能及时喝水解毒,刺猬会因为一整个冬天在体内积累的毒素而毒发死亡。太深的水不能满足小动物喝水的需求,在炮台湾湿地公园河口科技馆后院的养鱼池,边上是沙子铺成的缓坡,鸟类能很方便地站在沙子边喝水。
自然,很多人在看了嘉美的视频后萌生了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想法,但是做法不一定对。有的人想通过喂养身边的流浪猫狗和动物做朋友,嘉美表示不要这样做。“物竞天择,让流浪猫狗变得很胖很强壮,就是间接地对其他动物造成了损害。”
其二,正像红山动物园的园长沈志军所建议的那样——“路边的小鸟不要捡”。春天看到小鸟在路边,有可能它正在学飞,亲鸟就在旁边,不要捡回家。除非小鸟有明显的受伤症状,或者晕过去了,可以带到阴凉的环境喂点水。
其三,马上就要进入秋季鸟类迁徙的时候了,尤其要注意——防止鸟撞。城市的玻璃往往会映射出树和蓝天的倒影,或者完全看不见它的存在,会让鸟类一头撞上去,是很多鸟类的死因。只要在玻璃上贴贴纸,就足以改变这一现象。
其四,如果你有院子,可以建议多种植高低错落的本土植物,营造多水的环境,能够成为昆虫的“旅馆”。外来植物本身也可能成为问题,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系太结实了,一年蓬的数量太多了,它们过于旺盛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
在今年八月,嘉美公布了自己拍摄的小水坑第二季。谈及与第一季最大的区别,她说最大的区别是“动物变少了”。这是因为附近的灌木林变成了大约六分之一大。
如今上海有超过250个小区出现了貉,南京、深圳、杭州、北京的野猪进入城市,王放在最近在荣宅举办的讲座《与虎同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一个问题,“城市在快速地变化,我们的管理者和居民有没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