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刀击破水球,小弓射粉团一笑向杯盘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但凡和端午相关,似乎总与粽子和屈原脱不开干系。
事实上,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吃的也不是粽子,而是猫头鹰。
端午也不是什么佳节,而是充满“恶意”的毒日。
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中国讲求阴阳平衡,只有阴阳和谐万物才能滋长。此月,昼长夜短,阳极盛阴极衰,阴阳二气斗争激烈,疾病多发,被视为不吉。
在最早记录端午节的《风土记》中,端午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祛除恶气、强身健体。
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乾隆虽然是满族出身(也有他有汉人血统的说法),却对汉文化很感兴趣。他秉持“文化治国”的理念,尊崇孔孟之道,更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根本之道。他经常让宫廷画家画汉族的民俗世象,以联络满汉感情,其中就包括徐扬绘制的这套《端阳故事图册》,此册共八开,描绘了历代端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端阳节的习俗当然不止这八项,作为在如意馆供职四十多年的宫廷画家,徐扬深谙乾隆爷的喜好,针对性的选择了这八个主题。
从图册上钤的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乐寿堂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等诸方皇帝玺印,可以得知乾隆对此图册很满意,并多次观赏过。
亲教宫娥群角粽,金盘射得许先尝
▲ 《射粉团》“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搅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射粉团最初流行于唐代宫廷,后普及于民间。角黍就是粽子,粉团类似于今天的麻团,都是用糯米制成。
清宫端午节当日要吃“粽席”,粽子的数量按皇帝、皇后、嫔妃的级别递减,开席前先将粽子盛在盘中,宫女们用小巧角弓搭无锋箭射粽子,射中者可先享用,并另有赏赐。乾隆很喜欢这个游戏,还曾亲自教授宫女“射粽”。
此画以界画手法描绘了宫苑一角,在布局上,画家做了人、树、香几的三角平衡,画中的香几造型简约,有点儿不符合乾隆华丽丽的审美?
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
▲ 《赐枭羹》“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枭羹,就是用猫头鹰肉制做的羹汤。端午吃枭羹的习俗始于西汉,比粽子还要早。
相传猫头鹰除了偷小孩,还吃自己的母亲,被古人认为是罪大恶极的鸟,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在端午日吃枭羹以恶攻恶,汉代皇帝更命属国在朝贡时,以枭作贡品。
在端午当日,皇帝赐枭羹给百官食用,意在清除身边不仁不义之人。明清时期,多引以为典——不想领盒饭就老实点儿!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 《采药草》“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端午时节天气燥热,蛇虫繁殖猖獗,人很容易生病。据说,午月午日午时的药草最为茂盛,药性也最好,是最佳的采药时间。
在古代,端午节相当于全国卫生日,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蒿、悬菖蒲、洒雄黄水,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菖蒲花不艳,梗浊浊性多灵
▲ 《养鸲鹆》“梗梗梗梗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哮哮鹆就是“八哥儿”,八哥自来的声音杂噪无律,但它善于模仿其他鸟类和人的声音。从西汉时,人们就认为剪掉八哥的舌尖,更易于调教,而这个剪舌的最佳时间就是端午。不过,现在已经证明,八哥学说话并不需要剪舌,那么多年的罪算是白遭了!
八哥是历代宫廷的玩赏鸟,也是清宫戏的标配之一,到哪儿都不缺戏份。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悬艾人》“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从西晋时起,每到端午“恶日”,人们都要把艾蒿挂在门上辟邪。
艾蒿的浓烈气味,可驱蚊蝇、净化空气。五月正是艾蒿成熟的季节,端午这一天,人们天不亮就上山采艾蒿,编成人形后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西北还有“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的说法。
皇宫也不例外,端午节前一个月,内务府就开始备办端午期间宫廷所用的各类用品,其中就包括装了艾草制成的荷包、香袋等避邪之物,以备皇帝赏赐嫔妃和百官之用。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 《系采丝》“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端午系的彩丝,又称“长命缕”“朱索”等。
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佩戴在脖颈和手臂上,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五色线要戴到“六月六”才能剪下来,然后在下雨天丢到河里。
有道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徐扬却一改惯常画风,以一老一少两个男子出镜。
乾隆是一位很有孝心的人,也很敬重有孝心者,于是,徐扬便在图中描绘了少年为年长者系五彩丝的情景,尽显天伦之情。
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
▲ 《裹角黍》纤纤纤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角黍,就是粽子。粽子在西晋时成为端午节指定食品,到了明清演变成现代流行的角粽,口味上也形成了南咸北甜的格局。端午节前十几天,御膳房就开始备办蒲酒,包粽子。宫中所需粽子数量巨大,御膳房需要夜以继日地包粽子、煮粽子才能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根据乾隆十八年(1753)端午节的膳单记载,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宫里一共吃掉两千多个粽子。
画的背景是一个临着厨房的后院,除了专用水井,还有梧桐和棕榄树,三个妇人带着三个幼童一起包粽子,场面温馨自然,充满烟火气息,符合乾隆家和万事兴的理想。
惊退万人争战气,衔得锦标第一归
▲ 《观竞渡》“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登龙舟、吃粽子是清宫庆祝端午节的主要方式。端午节前两个月,内务府总管就派人到圆明园、西苑等处检查龙舟,有破损的及时修缮,以备节日当天使用。端午赛龙舟的风气从宋朝开始就极为流行,是端午节的热门项目,北宋皇帝都有到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的习俗。乾隆多次在端午节陪同母亲去圆明园观看赛龙舟,并留下“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的诗句。
画中一行人站在岸边的杨柳树旁,翘首而望,有拿蒲扇的、有执折扇的、还有拄拐的,人数不多,却包含了士农工商、童叟妇孺,充分展现了龙舟活动的火爆。
火爆的岂止是龙舟呢?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任何一个节日都是隆重而盛大的,如今的话,街头再无喧嚣,最热闹的永远是朋友圈,无论是个人纪念日还是公共节日,不发个朋友圈都不好意思过节。
发达的科技带来了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只是,从传统的民俗文化来说,就不知道是进步还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