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北方人吃肉比南方人厉害:江南人,啃肉骨头

人气:381 ℃/2024-06-27 05:40:04

肉骨头啃啃

不谙中国或中国地方饮食风俗的朋友,对于“肉骨头啃啃”(上海俗语,即吃肉骨头),相当看不懂。好好的蹄髈肉、五花肉、腿肉、排骨,乃至小排骨不吃,去啃肉骨头,想得出!

啃,原意是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啃骨头,就是用牙剥食骨头上的肉。肉骨头啃啃,不能简单理解为啃生理学意义上的“骨头”。骨往往与肉“对举”,比如,跟着狼吃肉,跟着狗啃骨;或“吃肉和啃骨头的事都得干”之类。有谁见过“啃”里脊肉的呢?

这世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道是:“好肉长在骨头上。”素食者除外,如果有人吃过猪羊牛或鸡鸭鹅,哪个不知道禽畜靠近骨头的肉最活最好吃?也许西方人对此还有疑问,因为他们通常喜欢把骨头剔除之后才觉得是在吃肉。吃肉就是吃肉,骨头怎么能吃?天下哪有放着肉不吃,专吃骨头的呢?偏偏很多人,尤其是中国人,就是爱啃肉骨头。不啃掉几块,他们觉得吃肉吃得还不到位。这才是真正会吃、懂吃的老饕!

不过,细究起来,这“肉骨头”确实要有点说法,最应当给那些对此疑惑不解的人一个交待的是,所谓“肉骨头”,是指那种带肉的骨头,或者不妨说是带骨头的肉。

打断骨头连着筋。假如只有骨头而没连着一点点筋,或沾着一点点的肉,这种骨头谁爱吃(骨头汤除外)?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食谱里,能够冠以“啃”的“骨头”,一定是带点肉的,也许不多,也许很多。

无锡肉骨头

提起肉骨头,无法不联想到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从名称可知,无锡肉骨头是个“伪命题”。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无锡肉骨头,的的确确是排骨,也因此的的确确是肉。

我小时候,住在隔壁的同学是无锡人,老是听他说肉骨头怎么怎么好吃,于是很犯迷糊,实在想不出骨头怎么吃,更不理解怎么好吃。后来到无锡游玩,返回时几乎人手“一本‘老三篇’”——惠山泥人、小笼馒头、肉骨头(若单纯讲吃,惠山泥人应被油面筋替代)。三样东西,其他两样都很直观,就是肉骨头,买了也不知究竟该买不该买,尤其害怕遭到家里人的酷评。拆开,装盆,品尝,才懂:敢情这也叫骨头?一水的纯精肉。有一回朋友送来的无锡肉骨头,里面竟连一根像刀鱼刺那样的骨头都没有!好比牛排,只有牛肉而没有排骨。

无锡肉骨头,历史很悠久。光绪年间,无锡南门莫盛兴饭馆,利用斩下肉后剩余的背脊和胸肋骨,加工成酱排骨,当作下酒菜售卖。1927年,慎余肉庄对肉骨头的烹调作了改进,基本上把无锡肉骨头的模式固定下来。现在无锡最负盛名的“三凤桥肉庄”,就是慎余肉庄的今身。虽然我对于“三凤桥肉庄”传承了“慎余肉庄”多少衣钵无法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的无锡肉骨头,比起百年前来,肉的比重在增加,而骨的比重在减少。

“肉庄”,在无锡指专门销售肉骨头的商店,并非大家熟知的菜场里卖肉铺子。“肉庄”,也就是在无锡通行的一个专用名词,换个地方,一定让人抓狂。

无锡肉骨头之所以不改“骨头”之谓,底气在于它取自猪的排骨,而非其他部位的肉。斫就的小块排骨,加桂皮、茴香、葱、姜、糖等作料,烧至酥烂。

肉松骨头

靠近无锡的太仓,也有一款很有名的肉骨头,叫“肉松骨头”。和无锡肉骨头不同,肉松骨头确确实实是肉骨头——带肉的骨头。太仓以肉松闻名天下,肉松自然由不带骨的肉制成,剔除了肉的猪筒骨派了什么用处?喏,做肉松骨头。

肉松骨头并不意味骨头和肉松的同盟关系,而是战略伙伴,更像是“废物利用”。当然,假设工人把骨头上的肉剔得非常干净,那么,剩下的骨头其利用价值不会太高,最多用作高汤之类。现在,有意识地在筒骨上残留一些肉,加工一下,就把骨头当肉卖了。太仓人真是精得很。

肉松骨头吃口香浓,奥秘在于用制作太仓肉松的原汤和配方注入到烹制肉松骨头当中去,因此既有肉松之香酥,又具骨头之筋道。我观察过,凡是品尝肉松骨头的人,几乎都是两手并用(不用筷子);从头吃到尾,一气呵成,中途不带“改换门庭”,而且吃相绝对难看,啄、扣、吸、吮、撕、挖、咬、扒、剔、啃……无所不用其极,鲜有不将酱汁不慎...

大凡到太仓点肉松骨头者,记得一定要少点二三只菜。一块肉松骨头下肚,要消化它,没有两天时间可不行。

东北肉骨头

因为有个朋友是东北人,而且他的太太曾经一度还经营过一家东北馆子,所以对于东北菜,我有点了解。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东北菜,不就是拍个黄瓜、腌个酸菜、煮个粉条白肉、炖个小鸡蘑菇什么的嘛。和大多数不谙此道的人一样,起初我对于东北菜的“体量”有些轻视,以为和“大秤分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东北气概有所不合,但有一次,我真正领教了东北菜的厉害。

那回,几杯酒下肚,开始上热菜。只见一位服务生端上一只巨大的脸盆。我只当是一道汤,或者火锅之类的菜肴,不承想,竟是一盆肉骨头!这盆肉骨头,当然不像无锡肉骨头那样小巧,和太仓肉松骨头相比,也明显大出许多,犹如大腿和小腿之比。像这样肉骨头,要满足一桌十人每人一份的配额,非用大脸盆装不可。同时,一班食客被分发到一副薄膜手套和一根吸管。手套是方便两手捧着大膑骨、股骨啃食;吸管则是用来吮吸骨髓的。这是规定动作,如放弃,即宣示与肉骨头不相干了。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饮食相对粗犷的东北银(人),在啃肉骨头上居然表现出了极其细腻的一面——敲骨吸髓,不厌其烦。

我非常疑惑:这肉骨头,难道算是东北菜?

朋友解释道:正是,地道的东北菜!

这顿饭,我以为应当放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大家盘腿坐在热炕上,从下午三四点钟开吃,一直到深更半夜,才够味,才吃得完,才吃得舒畅。小酒喝喝,骨头啃啃,多么惬意。像我们这样带有应酬性质的吃法,非但不能把眼前的肉骨头啃完,还连累接下去将要进行的味蕾享受。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砸骨吸髓

江南人“啃”肉骨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觊觎其中的“骨髓”。笔者小的时候,肉骨头啃啃是常态。不是因为它的营养、好吃,而是便宜、实惠。每当吃到骨头,小孩子照例乱啃一气,随后一弃了之。大人难免要嗔怪几句:怎么那么浪费!

浪费?是的。在大人眼里,我们没有将骨髓好好地利用起来,有点糟蹋。于是,他们重新捡起筒骨,用筷子往骨头孔洞里鼓捣几下,让小孩子接着吮吸几下,或者自己享用,嘴里不停地说:吃了补啊。可是,他们从来不问问我们好吃不好吃啊。“敲剥骨髓”,很难听,像是控诉旧社会不良之人压迫、榨取劳动者血汗的专用名词。这个词的原始出处,我想应该来自于生活经验。在医学上,吃骨髓也是有所依傍的。清代王孟英说过:“猪骨髓甘平,补髓,养阴,治骨蒸劳热、带浊、遗精。”

确实,能够意识到骨髓的好处,不到一定年龄,体会不深。

肉骨头啃啃,骨边肉自然不可轻易放弃,骨中之髓也需要认真对待,这才是喜欢啃肉骨头的人,必须的。

肉骨头上还附着一样非常好的东西——筋。如果烹调到位,它会给人独特的享受。筋是肉组织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骨组织的一部分。餐饮上有个比较专门的词,叫筋道,很难精确描述它的性质,略当于富有弹性、弹牙等等,是咀嚼那玩意时产生的那种不可言传的快感。肉骨头啃啃,很大程度上包含啃筋的过程。

和骨髓一样,筋究竟有什么营养价值,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基本上都是听大人们的“口口相传”。猪筋富含胶原蛋白,这是很多人不太明白的。有一点,经常买菜的人都了解:猪筋不比猪肉便宜。

肉骨头啃啃,还得啃到软骨——骨头边上一层白色的、片状的、软中带硬的“骨头”。软骨绝对不好吃,却是标准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它蕴含的软骨素,对调理身体十分有利,如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保持微量营养素、参与制造骨骼、促进伤口提早痊愈、保持关节的滑顺作用、净化血液与阻止凝固、对眼睛组织的修复、防止细菌感染等功能,为医生所看重。

上海有不少餐馆标榜专吃肉骨头,店招就是“骨头王”,说起来无非是啃肉骨头为主。上海有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火锅店,其特色便是以肉骨头作为锅底。它的肉骨头硕大无比,见者无不大惊失色。因为过于巨大,几乎没有人能专享得了,于是只好配把小刀,随割随吃,“啃”的动作无形当中被边缘化了。

宁波人精于烹饪,他们知道肉骨头的好处,也知道收拾它的难处,索性将猪骨(主要是猪腚骨)全部敲碎,用砂锅煨至烂泥状,放作料和炒好的早米粉勾芡,调成芝麻糊的样子就可以吃了。在当地,这叫“大骨浆”,以瞻岐所产最为著名。只可惜,同样吃肉骨头,“大骨浆”彻底颠覆了“啃”的套路,走得太远了些。

谈“骨”论今

说来你也许不信,肉骨头曾经是一道御膳。

宋徽宗时举行皇寿宴(为庆祝皇帝生日而办的宴席),其中有一道菜,叫炙骨头(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怎么做,书上没说。所谓炙骨头,推想是类似烤羊脊或烤牛仔骨。据说是将带骨猪肋条,去肥膘,顺肋骨间隙切成数块再把肋骨肉从一头掀起,使一头与肉相连。先以精盐、料酒、葱、姜腌渍一小时,然后用木炭炙烤,一边用刷子将辣酱油刷在食材上,半小时后即成。

可以想象,那些王公贵胄,坐在大殿上,当着皇帝的面,大啃肉骨头,吃相很差。好在皇帝也是如此,于是,君臣一道上演埋头啃骨的滑稽戏,倒也有趣。

这是一种把肉骨头炙烤的情况。

还有一种是蒸。韩国有道名菜,叫蒸肋骨。据说“蒸”,其实应该写作“煮”,把肋骨和一半的调料放在锅里,放水没至肋骨,用大火煮,待汤汁收去一半,转小火煨,加另一半调料再煮。将汤汁滗出,倒入另外一只锅里,加水,下白萝卜、胡萝卜、栗子、冬菇,煮至软熟,与肋骨共煮半小时即成。正式上桌时,还要加煎蛋和红绿辣椒片。韩国人认为这道菜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带骨烹制,没有了骨头,也就乏善可陈了。相比之下,流行于我国南粤一带的蒸排骨,才是真正的蒸。

新马地区流行吃肉骨茶。所谓茶,并非茶叶的茶,实是煲汤的汤。其中的肉骨,一般是小排骨,但有时也会是小块的筒骨或猪手,其中必须加放几味著名药材,如党参、枸杞、当归等等。我在新加坡吃过。传说原先这道菜是一味祛风湿的药,后来有人偶然将肉骨头放入汤药中同煮,竟成名菜。

日本的“豚骨拉面”驰名世界,其中以“纪州豚骨酱油拉面”最负盛誉。所谓豚骨,即猪肉骨头。豚骨拉面中的高汤,就是由肉骨头熬制的。

其实,在中国,真正作为家常菜的肉骨头,一般总是烧汤。用于烧汤的肉骨头有个专用名词:汤骨。

童年时,我家弄堂口开了爿饮食店,卖的都是家常菜,其中生意最好的就数肉骨头黄豆汤。一只大圆桶,满满的,从早上开始,一直煮到中午开饭,用不了一个时辰,即告售罄。便宜是个因素:一角二分一碗;还好吃。你想,骨头汤要烧得好吃,非得耐得了性子慢慢煮,时间越长,味道越浓越鲜;黄豆也是如此。买一碗肉骨头黄豆汤,可就两碗饭,路过的那些踏黄鱼车的工友,无不把它作为“定食”。周边的居民自然也不肯放弃这样的好事情,总是在饮食店开门之前排起了队伍,志在必得。大门开启,顾客通常先让“来家什”(即居民自带的锅子)专司排队之职,自己则另外排队买筹子(筹子,等同取货单,从前风行先买单后消费)。等买好筹子,锅子已差不多要“喝”到汤了。比较计较一点的人还要缠着舀汤的人,兜底捞几块碎骨头上来,才算圆满。骨头黄豆汤嘛,没有肉骨头怎么行!

肉骨头汤怎么才算烧得好?我只是在前几天才刚刚晓得。苏州吴江吴越美食推进会会长蒋洪先生告诉我:把筒骨放在烤箱里烤至外表微焦,再红烧或烧汤,味香汁浓,非同一般。真想不到,竟然还有人对肉骨头的烧法花了大心思去研究!

只要想吃,而且吃得好,总有人愿意付出时间、精力,乐此不疲。鑫渠兄自称“极喜”啃肉骨头,他的心得是:肉骨头需烧到附着骨头的软骨“开花”、连着骨头的筋“断掉”才好吃。

我想,普通人烧肉骨头也许很注意火候、时间,否则吃不了,但要说深谙这个技巧,只有“极喜”之人才能琢磨出来。

老朋友薛兄,平生一大爱好,就是啃肉骨头。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菜场里买一斤肉骨头,不过几毛钱;购一副汤骨头只需一元六角。当时肉骨头和小排的价位之差非常大,时至今日,肉骨头早已超过了尾骨,且追平了小排,走势相当凌厉,表明其含金量越来越大。他在感叹“爱好难续”之余,还欣慰地说:“总算这几年肉骨头没白啃,去年跌了一跤,骨折了,但好得很快,全靠它了。”我当即泼他的冷水:说啃肉骨头让你的骨头变得好起来,恐怕只是心理作用。很多人骨折,便想用吃骨头来补骨头,其实是误会。医学专家早就指出,骨折早期,骨头汤喝得越多,骨折愈合得越慢。骨质疏松者可以针对性地吃些肉骨头,关键是肉骨头要长时间地煮,才能将内中的钙质析出,“速成”没用。不过没有关系,享受美食,过程非常重要。就这点而言,世界上,除了吃大闸蟹,大概就数啃肉骨头最有感觉啰!

搜索更多有关“北方人吃肉比南方人厉害:江南人,啃肉骨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