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飞蚁有什么危害?这些虫蚁厦门每年两轮灭杀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5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初夏来临,气温渐渐升高,各种动物也都活跃起来了,许多毒虫也开始“蠢蠢欲动”,被咬可能会导致发热呕吐,甚至会休克!福建疾控近日发出了最新提醒,市民应警惕这种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据悉,这是蜱虫病中的一种,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传染病。这种病会不会人传人?患病后有哪些症状?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预防?
蜱虫叮咬所致 5—8月为发病高峰
据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高峰集中在5~8月份。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接触患者血液或者分泌物可引起感染。
这种传染性疾病患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较重。
想要避免感染上这种疾病,市民在外出时,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丛、树林等)坐卧。进入这些地方,尽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扎紧裤腿,不穿拖鞋或凉鞋;在暴露的皮肤涂抹趋避剂;衣服、靴子、帐篷等用氯菊酯等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蜱虫常附着于人的头皮、腰部、腋窝、脚踝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可用酒精局部消毒,并及时就医。携带宠物外出到蜱虫生活区旅行时,除要做好自身防护外,离开时还应仔细检查宠物是否被蜱虫叮咬。
生活在山地、森林、丘陵等地区的居民,注意家居环境是否存在游离蜱、饲养的家畜是否有蜱虫附着,及时做好清理和杀灭工作。
有人被咬休克 厦门地毯式灭杀毒蚁
除了蜱虫,原产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火红蚁,也需要注意预防。
与我国常见的蚂蚁不同,红火蚁非常凶狠,绿化带、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堆,是红火蚁最常见的巢穴。春夏天气反复,雨水较多,正是红火蚁大量繁殖的高峰期。据悉,红火蚁毒囊中有大量毒液,人体被红火蚁叮蜇后有如火灼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水泡。多数人仅感觉疼痛、不舒服,少数人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会产生过敏性休克,还可能危及生命。
多年来,厦门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条块结合”的长效防控模式,每年4-6月和9-11月坚持普查防治工作。春秋两轮防治后,红火蚁的出现得到了有效控制。
近日在集美区灌口镇李林村,专业防治员地毯式地开展灭杀防控工作,用饵剂来诱杀,通过工蚁的交哺习性,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把药剂传递并杀死蚁后。在饵剂投放一周后,防治员会采用火腿肠诱集的方式监测药效,如果发现未达到防控要求,会及时补施药。
目前,厦门还和省农科院合作,在红火蚁监测和防控中探索引入“云采集”手机软件,采集红火蚁发生区的具体地点、经纬度、面积、活蚁巢数量等信息,制作分布图,推动了红火蚁的专业化防控。
市民若在农村农田发现红火蚁巢穴,千万不要搅动或破坏它,可拨打12316农业服务热线反映。
如何预防被红火蚁咬伤?
红火蚁只有在它受到人类干扰才会叮蜇伤人。人们只要不长时间在红火蚁活动区域停留或触及蚁巢,干扰其活动,完全可以避免被红火蚁叮蜇。
被红火蚁叮蜇后,可用肥皂与清水清洗被叮咬的患部,并可进行冰敷处理,也可用食醋浸泡20分钟,一般可用肤轻松软膏、皮炎平、皮康霜等含类固醇的药膏涂抹患部。尽量避免搔抓患部,避免将脓疱弄破,以防伤口的继发感染。
若多部位受伤或出现全身症状、或过敏时,必须马上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