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5个月的猫治愈了4个男人:一个中年胖子和他的猫
这是一个关于普通人被看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焦佃毅,出生在连云港的一座小村庄,他渴望成为一名画家。他在深圳打过工,做过广告,只有到了夜晚,在寂静狭小的员工宿舍里才能拿起画笔。
后来,他火了。在今日头条上,大家以另一个名字认识了他,姑苏阿焦。
过去4年里,姑苏阿焦以漫画家的身份在今日头条上更新了1800多幅作品,如今积攒了67万粉丝。
那些曾经抚慰过自己的画作,如今治愈了更多人。有人从阿焦的画里看到了“小生活大道理”,有人形容阿焦的画,像是“一缕光照进了生活”,更多人在评论区里留下故事,母亲的嘱咐,爱吃的面馆,还有煤火台上的焙红薯——阿焦的画里既有眼下的生活,又是心中的远方。
27年过去了,阿焦从青涩懵懂的学画少年,变成了发福的中年大叔,许多事都发生了改变,而生活与梦想,依旧被他紧握手中。
正如他曾在一幅画作配文里写的,“他偷窥过理想,但他用心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
01
抚慰人心的画作
“漫画集《人间小满》,不自满,知不足。漫行知趣,静享闲情......每日十点不见不散!”
在今日头条的简介上,阿焦这样介绍自己。2017年7月,阿焦第一次把画发到今日头条上:一个抬手拉弓的胖子,把弓箭瞄准了太阳,配文“决战吧,小太阳!”
这是阿焦早期的画作风格,彼时还没有那个叫张三的胖子,也没有那只名为不惑的猪,阿焦断断续续地更新一些画作,下面的评论和点赞寥寥无几。
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后这位画家会成为黑马。2022年今日头条生机大会的百大作品选中,姑苏阿焦获得了新知榜的第五名。
从寂籍无名到网络漫画家,背后是阿焦对绘画梦想的不断追求。
出生于70年代,阿焦曾是村里最不服管教的孩子,翘课、逃学是常事,唯一吸引他的是小人书和连环画。课本里教《神笔马良》,金光一闪,马良得到了神笔,画什么就有什么。从此阿焦有了画画的梦想,一画就是二十年。
在今日头条上,阿焦或许是最勤奋的那一批创作者,自2019年开始日更起,他发布了1800多幅作品,平均下来,一年365天,他每天至少要画出一幅完整的画作,才能支撑这样的更新频率,“到一定时间段,你就会发现作品越来越多了,有时候自己看着也吓一跳。”
在阿焦的漫画江湖,最常出现的角色总是那么几个:一个叫张三的中年发福男人,一个叫小阿娇的可爱小女孩,一只叫不惑的小猪,还有两只胖乎乎的小猫,黑猫叫黑妞,橘猫叫王富贵,另几个系列是“女人如花”、“也曾少年”和“禅”。
随着作品越来越多,阿焦的漫画风格也日趋成熟,相比当初的激昂,多了一分闲适和自如。
画作中的胖子张三,一会儿头枕大葱,躺在大饼上,感慨“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努力在梦里找。”一会儿手摇蒲扇,拎着酒壶,跟好友面对着面,心里想着:“缘分就是我有酒,你有肉,隔三差五喝两口。”画里的张三穿过田野,走过小溪,漫步在城市的高楼间,自在、乐观又踏实。
画里的张三,有爱人、有女儿、有猫、有肉又有酒,现实里的阿焦亦是如此。可爱的女儿和他一样都是慢性子,总惹得急性子的老婆大发雷霆,跟在他们后头催来催去,工作室里养了几只慵懒的小猫,画里的黑妞和富贵,都陪伴他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画里的张三和黑妞
而阿焦的创作,远不止张三。更多角色填补了他心中的想象,乡野间奔跑的小男孩是对童年的映照,策马扬鞭的威风少年是对年少轻狂的怀念,光头小和尚替他道出些许禅思,还有一只小猪,名为“不惑”,虽说四十不惑,但这只小猪总是抛却宏大的意义,构建生活细微的美好,即便躺在大花被上睡觉,也要调侃“猪事圆满”。
年过四十,阿焦的画更简单,却更富深意了。极具东方韵味的简约线条,勾勒出江南生活百景,搭配歪歪斜斜的人生感悟,头条的评论区里,网友用“暖心”“治愈”“妙趣横生”“如沐春风”“有烟火气”等词句,来形容他的画作与文字。
阿焦调侃,自嘲,偶尔认真,他的画里,既是普通人平淡又美好的日常,却又高出日常——他用诗意的眼光,来解读生活的琐碎,即便是苦闷也变得幽默而有趣——所有人都能抵达这种感受。
02
当理想照进现实
在如今这个时代,成为网红可能很快,但成长为一位职业画家却很漫长。
在阿焦发在今日头条上的画作里,曾有一组学艺的小和尚,他在配文里写,“以浓夏惊雷,对年少勇敢......他们说的未必就是对的,做自己合乎心意的事便是真理,也许辛苦,但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
小和尚的无畏勇敢,或许是对阿焦追梦的映照。
1994年的夏天,阿焦考上了苏州工艺美院。那一年,同批竞争的美术生有300多个,苏州工艺美院最后只录取了3个人,阿焦就是其中一个。他也是村里唯一敢报考美院的孩子。
工作之初的阿焦
但进入美院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阿焦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他的绘画理想。
在美院,他学的是广告装潢,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离纯粹的绘画创作相去甚远。1998年毕业后,他跟着亲戚去了深圳打工,进了一家做建筑的国企。
按理说,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许多留在苏州本地工作的同学,月薪只有几百块,阿焦每个月到手3000块,还有了编制。
但很快,他厌倦了。在建筑公司上班,朝九晚五,工作日常就是喝茶,看报,去各个楼层检查一下,填好工作日志,就可以下班了。清闲,但也无趣。“这个环境的惰性很重,你在这里随大流地走,周而复始地转,就感到很知足了,我最怕这种状态。”阿焦说。
他也无法融入。阿焦不喝酒,不打牌,下班几乎不跟同事往来,也不会刻意跟领导拉近关系,有时新换到一个项目组,他就自顾自地开始工作,来了一周也不会去跟领导打个招呼。阿焦想,在当时同事们的眼里,自己或许是一个奇怪的人。
那时,唯一能让他感到踏实的时刻,是下了班回到员工宿舍,拿起笔和本子。他用绘画记录每日的心情和感受。现在再回看当时的作品,许多画作都是“无意识,也无目的的”。阿焦那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出名,也不知道是否能画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但他要画下去。
阿焦拍下的苏州
2002年,阿焦从深圳回到苏州,决心过另一种生活:和画画有关的生活。
“有时想象着踏马江湖,风雪天也有风雪天的豪爽,只要那么一点意念,便可纵情快活,少年时的江湖一直是心底的那个梦。”这是阿焦发在今日头条上的一张作品的配文,画中的少年在风雪中策马前行,绝不回头,也像极了他初到苏州时的心态。
刚回苏州时,是阿焦最艰辛的日子。他没有存款,只能借住在朋友租的房子里,找找工作,打些零工,有钱的时候交下房租,没钱就干脆白住。有时,兜里实在干净,连一日三餐都跟着朋友蹭饭。后来,阿焦陆续找到过工作,做室内设计,做广告,做动画,做游戏,虽然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终归都和美术相关。
阿焦在苏州一住便是20多年。他在这里结婚、生子,却始终生活在老城区。老城区里没有高楼,充满两层以下的低矮建筑,附近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园林,宽宽窄窄的巷子交织其中,缓缓流动的小河出现在小巷尽头——和深圳的一切截然不同。
“你不用担心它建了拆,拆了建,变成千篇一律的样子,也不会担心它哪天突然消失了,要赶紧去拍几张照。”苏州为阿焦提供了一种稳固的安全感,他不再是宏大工厂里的一颗小螺丝钉,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在地创作、生长。
03
让更多人看到好的作品
回到苏州后,阿焦一直尝试实现画家的梦想。起初他把自己的画作更新在博客上,还建过自己的作品网站,都没激起多大的水花。
2008年左右,阿焦给杂志社投稿,做了两三年插画师。这份工作稿费不高,但可能是他离职业绘画最近的一次。很快,他又被现实拉扯了回去。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责任,养孩子、还房贷。
在成名之前,阿焦的工作一直不稳定,有时是老板不干了,有时是条条框框的束缚太多,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
很多时候,家里的开支都要靠爱人支撑。争吵时常发生,“脾气再好的人,遇到这么多现实情况,抱怨也是少不了的”,但阿焦别无他法,“无非就是交给时间,慢慢拖着。”为了把日子过下去,他还和朋友一起开了家茶叶店,同时卖些文玩,在葫芦和石头上画画。
阿焦的工作室
转折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在朋友的推荐下,阿焦开始日更自己的画作。起初,没什么人在意阿焦的画作,但没想到日更的第一年,他便积攒了两万粉丝。
现在,今日头条在发展、扶持兴趣类的内容,而阿焦正好属于兴趣类内容里优质的创作者。针对优质创作者,平台会有一些助力,阿焦的头条内容至少有上千的点赞量,粉丝也积攒了67万。
今日头条上的曝光也为他带来不少约稿机会,让他终于有可能成为一名全职画家。2019年,他关了做茶叶生意的店铺,专心创作。
他帮一家建筑公司画过二十四节气的IP形象,在内部的研发方案里拿了一等奖。今年,他还接到了一家奶制品公司的约稿需求,对方定制了一大批兔子形象,过年期间的宣传画都找他来画。
阿焦说,“现在的项目根本就做不过来”。去年二月,有人曾在他这里订制了一幅画,到现在他都还没画好,“能拖一天是一天”,阿焦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在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后,阿焦收获了很多粉丝的认可。许多粉丝慕名来到苏州,还会到他的工作室里坐一坐,给他带家乡的特产。
2022年,阿焦出了书,还举办了签售会
而开始收获这一年,阿焦已经40多岁了。
有粉丝感慨,看到阿焦的画,“像去了邻家串门一般,如火的热情,会点燃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还有人说,阿焦的画作“看似不经意,实则处处透着生活哲理。”
也许是这些曲折,但从未放弃理想的过往,让阿焦对生活有了特别的体悟,他把所有思考画在了纸上,抵达了更多人的心底。
如今他再回忆整个历程,只觉得每一步踏实走过的路,都没有白费。年轻时,他也期盼过出名,“老想着一下子能出成果”,可如今回想,恰恰是这些年不断的绘画与累积,才让他真正拥有与名气相匹配的能力。没能够年少有为,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有些事情要交给时间”,阿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22年11月,阿焦用九张作品进行回顾,这一年,他贴了秋膘,吃了螃蟹,给身心放了假,最重要的是,他终于迎来收获的时节,阿焦在配文里写,“四季轮回,栽种的人从不空手而归,付出和得到有时的确不成正比,有时的收获却远远超过你的预期。”
(本文转载自“十点人物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