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短玳瑁的颜色:每日一动物,玳瑁
玳瑁
[动物简介]: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属爬行纲,海龟科的海洋动物。背甲长62.5-114厘米,体重35-127千克。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食物包括海绵、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以及鱼类和海藻。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主要发现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由于对玳瑁产卵筑巢的海滩的过度开发,巢生境的退化,幼体和成体在主要海域的种群数量均大量减少.
[动物学史]:
玳瑁的分类单元中有两个公认的亚种,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 (Rüppell, 1835),代表所有生活在太平洋中的已知种群,而另一个亚种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 (Linnaeus, 1766)则用来表示生活在大西洋中的种群。大西洋玳瑁之所以为指名亚种,原因是林奈最初用于描述物种的模式标本取自大西洋。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遗传分析表明,繁殖种群包含独立且可识别的种群,应被视为独立的管理单位。觅食场上的玳瑁聚集体包括来自多个繁殖种群的动物,并且通常包括来自遥远巢穴的动物。 在所有的海龟中,玳瑁在身体构造和生态习性上有些独一无二的特征,这些特征中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种主要以海绵为食的爬行动物。正由于玳瑁过于独特,其进化地位有些不明确。分子分析支持了玳瑁是从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进化而来的观点,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性物种(如红海龟)组成的红海龟族(Carettini)进化而来,而不是由草食性物种(如绿海龟)组成的绿海龟族(Chelonini)进化而来。
[形态特征]:
玳瑁体型较大,背甲曲线长度62.5-114厘米,体重35-127千克。吻长,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下颚骨纤细,下颚联合长,仅略短于眼的纵径;颚缘无锯齿,但具纤细的斜直条纹。头背具对称大鳞,前额鳞2对;颈前部、喉、颏部具若干小鳞。背甲较平扁,呈心形;盾片呈明显的覆瓦状排列,老年个体渐趋平铺;颈盾宽短,与第一对缘盾平列向前凸出;椎盾5枚;肋盾4对,第一对肋盾不与颈盾相接切;一条明显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贯穿至最后一枚椎盾;侧棱极弱(幼体时十分明显);缘盾每侧11枚,在体后三分之二处形成明显的强锯齿状;2枚臀盾略大于相邻的缘盾,两臀盾间具缝隙,呈凹缺。腹甲前后缘弧形,前端具一扇形间喉盾;肛盾中缝最长,其余盾片中缝约略相等;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形成腹甲两侧的棱嵴,棱嵴之间形成凹陷;两侧具4枚一列的下缘盾;在腋区具4枚或数目更多的鳞片;在胯区有1或2枚鳞片;盾片均具辐射线。四肢桨状,前肢长于后肢,覆有并列大鳞和盾片,每肢外侧具2爪。尾短。生活时,头背鳞片黑色到棕褐色,在鳞缘色浅;颚缘黄色,有暗色的斑。背甲棕红色,缀有浅黄色云斑,具金属光泽。腹面黄色,有褐色块斑。
[栖息环境]:
生活在亚洲东南部和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主要栖息于沿海的珊瑚礁,海湾,河口和清澈的泻湖,相对较浅的水域。筑巢通常发生在偏远,孤立的沙滩.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动,其一生中会在几个环境完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热带珊瑚礁中活动,白天时它们会在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中进进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为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海龟,它们的栖息地各种各样,包括广阔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处的红树林沼泽。
[生活习性]:
玳瑁是一种常常洄游迁徙的动物。它们的活动能力较强,游泳速度较快。是海洋中较大而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经常出没于珊瑚礁中。玳瑁对于其猎物有很强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它们觅食的一些海绵对于其他生物体来说是剧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还会选择一些富含硅质骨针的海绵为食.玳瑁喜欢在珊瑚礁、大陆架或是长满褐藻的浅滩中觅食。它们在捕食刺胞动物时会闭上没有保护结构的眼睛,而且诸如僧帽水母这样的剧毒动物的刺细胞并不能透过玳瑁生有鳞甲的头部,这样玳瑁就不会受到威胁。玳瑁的双颚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壳甚至是极为坚硬厚实的贝壳,如双壳类贝类。玳瑁的嘴为其捕食珊瑚缝隙中的小虾和乌贼提供了方便,鹰喙般钩曲的嘴可以轻易的将它们钩出。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巴林、巴巴多斯、伯利兹、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柬埔寨、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莫桑比克、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洪都拉斯、印度(安达曼——尼科巴)、印尼、伊朗、牙买加、日本、肯尼亚、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坎佩切、尤卡坦)、密克罗尼西亚、莫桑比克、缅甸、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尼加拉瓜、阿曼、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波多黎各、卡塔尔、圣基茨和尼维斯、萨摩亚、圣多美与普林西比、沙特、塞舌尔、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特里尼达和多巴哥、阿联酋、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英国和也门。
[繁殖方式]:
玳瑁的产卵期在3-4月,产卵时,雌性在白昼上陆在海岸沙滩挖穴产卵,坑穴直径约20厘米,深约30厘米,一个产卵期内分三次产卵,每次产卵130-200个。卵球形,白色,壳软有弹性。卵径约3.5厘米。孵化时间长,约需2个月左右幼体便孵化出来。初孵出的幼龟背甲未完全坚硬,但已有覆瓦状排列,龟甲长约43-48毫米。幼龟颈部可自由伸缩,但不能前后左右转动。当幼年玳瑁长到大概35厘米长时,它们会结束海上浮游的生活方式,然后固定在一个有珊瑚礁的近海岸生活。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