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李白说大道如青天全文 一周读,李白笑傲权贵

人气:218 ℃/2025-01-12 23:07:52

李白一生的政治抱负极大,但他真正的成就只在文学,诗与杜甫齐名。文名虽逊于诗名,但有些文章也为世人传诵。

年轻气盛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根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所记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贵。中叶获罪,墑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代白身,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居绵州昌隆青莲乡。李白的父亲是李客,没有当过官,而且在文学上也没有名气。李白天资聪颖,爱读诗书,其《上安州裴长史书》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这话虽未免奇大,但《唐书》本传说他十岁就通诗书;《唐才子传》也说他十岁就通“五经”

李白在年轻时,喜好侠士生活,并且喜欢去各地游览。史书称其:“少任侠”。“喜欢仗剑任侠,视金钱如粪土。”从这些记载来看,李白从小学习时,便和普通人不同。在日后的普历中,他结交的大多也是有豪气的侠士。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沿江而下,到达江陵,结识司马承祯,非常受他赏识。此后,他从江陵东下,经过洞庭、庐山,到金陵,抵扬州。在安陆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湖北停留了很长时间。在这期间,李自也与当时的一般官宦子弟一样,曾经多次刻苦准备,想求得功名。其后又西入长安,小隐终南。李白末能求得功名,就返回安陆。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到襄阳,拜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此后数年之间,又与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的道士、隐士结交,远近皆知其名。

天宝元载(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在翰林院待诏供奉。这时李白结束了漫游生涯,暂做宫廷侍从。之后李白没有受到重用,又遭到别人陷害,于是一年之后,李白便向皇上请求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又离开京城去远游。

在这次远游中,李白结识了杜甫和高适,三人曾经周游梁、宋。同时,李白又从北海高天师,求仙学道。

在这段时间里,李白的前妻去世了,李白又娶许氏,许氏去世后,又娶宗氏。此时家里出了变故,国家又不太平。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建功立业。虽然他仍旧去各地交游,但和以前有所不同,他更加关切国家的安危了。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李白避居庐山。这时永王李璘出师东巡,让李白当了幕僚。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被打败并被杀,李白被捕入狱。出狱之后,又被流放至夜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途中被赦免,便沿着长江从东面回来。至当涂,依李阳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于当涂。

综观李白一生,正当唐朝由盛转衰之时。由于初唐、盛唐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比较清明,一般文人学者,多半为国家所用,并为国家效力。李白年少之时,也曾拖有建功立业之志,但时值开元之末,朝政已经很腐败,张九龄被罢了官,李林甫专权,是由盛转衰的开始。崔群《论开元天宝讽上皇甫镈书》说:“人们都认为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叛为丧乱的开始,臣却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这才是丧乱的开始。”在安史之乱前夕,有些文人学者就对当时社会状况很不满了,心系国家,担扰天下,并且表现在文字中。但李白这时年轻气盛,还有很多幻想,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希望建功而不成之后,归隐山林,为人排除困难,解决纷争,但不接受封赏,很像战国鲁连的作风。但待诏翰林不久,便为权臣所不容,这时李白对现实才有所认识。

李白在朝廷中待的时间很短,对朝廷、官场只知大概而已,阅历很浅,不识时务。因此,他这时虽对现实政治有所批判,却不像萧颖士、元结等人心忧天下,对现实比较清楚。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是隐居或在朝做官,一直在李白心中纠缠不休。永王东巡,他应征幕僚,完全是因为想在朝廷中施展才华,报效国家。至于最高统治者的内部斗争,他一无所知。由此而被投入监牢,以致流放,这是他料想不到的。

不恋荣名

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游历各地期间写的诗文都充分表达了作为一个平民文人想要当官的愿望。《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都是这时有代表性的文章。《与韩荆州书》说: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慕,以至于光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琴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这是推荐自己之书,也就是“毛遂自荐”。李白少年气盛,积极求取功名,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与此篇类似的文章,还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这篇文章说: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趋末尘,承颜接辞,八九度亦。常欲一雪心逢,崎岖未便。……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思,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成,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两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鹤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这篇文章,不仅反映出李白的年少气盛,而且反映出他在文采和立论上,很像战国的纵横家。唐代的布衣文人,写过许多自己推荐自己的文字,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者笔下,其内容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李白的这类文章,有十分突出的特点,既不同于王勃等人的“怀才不道”,也不同于韩愈等人的“不平之鸣”,而是充分地体现着一种不受拘束的个性。

李白写于此时之诗,和他推荐自己之书是同一个风格。比如《古风》之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瓶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鲁连在战国的时候是一个高人,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和纷争,却从不接受封赏。李白非常佩服,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这是他的生活理想:积极地对社会作贡献,但不贪图功名。

但李白这样的生活理想是不切实际的,他虽然诗名大振,而投书干谒却没有被任用。杜甫所谓“醉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恰可作为对他此时生活的写照。李白这时写的另外一些诗篇如《襄阳歌》、《将进酒》、《江上吟》、《梁园吟》等,也都反映出了他的满腔悲愤之情。《襄阳歌》中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也是借着酒意来排解忧愁的悲愤语言;《将进酒》中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有才华无处施展而引起的愤恨。

放浪江湖

李白做翰林时,相当于宫廷侍从,写过一些应制供奉之诗。《宫中行乐词》这几首,是受唐玄宗下昭书命令作的。它的用语和组织语句,很明显和以前作的这类作品不同。比如其三:声桔为秦树,蒲桃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当时正值开元之末,朝政正在由盛转衰,玄宗本人也由一代明君渐变为昏君。这时候有学识见地的人已经开始担心国家安危了,但是李白刚刚进入宫廷,阅历很浅,写出了很多歌颂盛世的诗篇。还有《清平调》三首,也是这一类的作品。

当然,李白虽处于宫廷侍从的地位,他毕竟不同于谄媚的大臣。尽管写了这类歌咏升平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也抒发了不同于一般侍从的感情。例如《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一诗,就表明了自己一贯的思想: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求取完功名,建功立业之后就归隐,这是李白选择的一条人生之路。即使在奉诏翰林,自认为青云平步之时,他也没忘记做隐士。

李白离开长安,再次游历时期,由于对朝廷和官场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思想便发生了变化,作品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李白阅历尚浅,却已经看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古风》和《行路难)中的许多篇章,都比较深沉地表达了这个时期的情感,诗风也转变很多。比如《古风》第二十四首: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千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像这样的内容,在李白过去的诗中没有出现过。他不仅揭露出中贵人、斗鸡人的飞扬跋宦、不可一世,还把矛头指向了当朝最高的统治者。“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所要批评的人显然是最高统治者,这样的语言非常有深度。

与此篇相似的作品,是《古风》第二首。在其中写道: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这样的诗中充满着不平之情和失望之感,与前期某些抱着幻想的作品大相径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是李白此时写得更为慷慨激昂的诗,李白在其中写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悲俭之情,而且也说到李北海,裴尚书被陷害,最后表达了要与官方彻底一刀两断的态度,“董龙更是何鸡狗”,“见此弥将钟鼎疏”,你这样的话,说明李白此时对朝廷、世事的认识,与以前相比大有进步,这样的作品,显然也更有深度。

李白在此后游历的过程中,又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和前期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更有深度。如《宣城谢能楼线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视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在这里,“昨日之日”的壮志豪情,“今日之日”的忧愁悲忿,在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也经没有办法来消除,于是便在世上游荡,这是毫无办法的选择,他在过去的诗中,虽然也普进过“功成身退”的话,那是以“高士”自居,立功绩但不受赏;而此时此刻,却是没有建立功能。

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心情烦闷,愤面远游了。

李白在庐山居住时,又写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求仙学道,在过去的作品中,曾经不断出现;而在这首诗中,比过去更为突出,成了消除烦闷的唯一选择。从“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来看,李白此时好像真的要不再顾恋尘世,但是可惜的是他最终又接受永王李璘邀请步人官场,以致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冠盖满京华

李白入幕永王,曾经抱有幻想,这时他又把自己比作谢安,并期望自己成为鲁连。《永玉东巡》之二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这里以谢安自比,不是很恰当,但是李白的“大济苍生”的志向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更能表达李白此时情感的是《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这里说永王李璘受皇帝语命出征是“英王受庙略”,说自己被征召进入事府是“如登黄金台”,而且在诗的最后还有“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拼”的话,李白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感在这里一览无余,当然,“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建立功绩后便意退山林,这也是他一贯的思想。但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未遂人愿。他对于当时统治者上层的矛盾认识不够,对于前途的估计还很幼稚。

但是时间不长,李璘被打败,李白也被捕入狱,后来又被流放去夜郎。他这时写了一首《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长诗,很是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其中写道: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这里说的“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好像和前面讲的“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这些话有些矛盾;但“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应是事实。“辞官不受赏”的思想,也是一以贯之的。此诗最后又说: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风池去,勿弃贾生才。柴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被赦免放回,李白自然很高兴。但他此时不仅庆幸自身得救,而且还在关怀国家兴亡。“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说明他的忧虑还是很深的。

李白被赦免放回的那天,还写了《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一诗,其中说“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这话似较为清醒。其中又说到“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似乎更加清醒。李白对于再被重用不抱希望了。对做官没了兴趣,于是弃剑求仙学道,也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诗中不再讲功成身退的话,这也是李白诗歌内容的新变化。

对李白晚年的遭遇和他的作品,前人作过很多的评论,而与李白同时代的杜甫,对他的遭遇是最同情的,其《梦李白二首》之二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无缘无故受到牵连打击,但是他的名声却能够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敬仰,这话不仅出自友情,而且是非常公允的。

宋代评论李白的诗话,对李白晚年的评论,是既有赞扬也有贬损,胡仔《茗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蔡宽夫诗话》所论,就是这样:太白之从永王磷,世颇疑之,《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独其诗自序云:“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旗。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请夜郎天。”然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壤时,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可见其志矣。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难。议者或责以璘之猖獗,而欲仰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萧颖士察于未萌,斯可矣;若其志,亦可哀矣。

这里对于李白晚年加入永王幕府成为永王的谋士而导致最后被牵连判罪一事的分析,是比较切合实情的。

李白一生所作的诗文很多,而丢失绝迹的也很多。在他生前,李白曾嘱咐王屋山人魏万(又名颢)收集他所有的诗文,整理为文集。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又被赦免回国都的时候,遇到了江夏倩公,李白又把他一生所作的诗文,连草稿统统地交给了江夏倩公。最后,李白临死之前,又嘱托李阳冰为他编辑整理文集。李阳冰《草堂集序》写道:“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殛,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太白草堂集二十卷》,称《李阳冰录》,就是根据李阳冰编之本。李白的诗文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为后人所赞颂,也是靠《李阳冰录》而流传,才得保存下来。

搜索更多有关“李白说大道如青天全文 一周读,李白笑傲权贵”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