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怎样消灭最有效 蝼蛄为害怎么办六招教你搞定
蝼蛄又称拉拉蛄、天蝼,南方人也叫作“土狗子”,属直翅目蝼蛄科,为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麦类、棉花、豆类、花生、甘薯等多种旱地作物和林果苗木,对蔬菜苗床和移栽后的菜苗危害尤为严重。
一、生活习性
蝼蛄一般昼伏夜出,以夜间21~23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但如果气温适宜,也会在白天活动。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成虫有趋光性和对香甜物质(如煮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马粪及其它厩肥等有强烈的趋化性,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蝼蛄的全年活动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①冬季休眠阶段——约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
②春季苏醒阶段——约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
③出窝转移阶段——从4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
④猖獗为害阶段——5月上旬到6月中旬,此时正值春播作物和北方冬小麦返青,这是一年中第一次为害高峰。
⑤产卵和越夏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蝼蛄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
⑥秋季为害阶段—— 9月上旬至9月下旬,越夏虫又上升到地面活动补充营养,为越冬做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高峰。
二、为害症状
蝼蛄以若虫及成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除直接取食危害外,还因其在地下开掘隧道使幼苗的根系与土壤分离,导致幼苗因失水干枯而死,缺苗断垄,严重时可使作物产量损失率达30%以上。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结合深耕施足基肥,基肥要选用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播种后,勤中耕、勤除草;发生蝼蛄危害时,可追施碳酸氢铵化肥,散发的氨气对蝼蛄有一定的趋避作用;实行合理轮作改良盐碱地,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减少蝼蛄的危害。
(二)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可利用蝼蛄的趋光性,在田间或路旁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以减少农田虫口密度。
2.粪坑诱杀
在蝼蛄危害较重的地块,每隔3~5米,挖30×30×50厘米深坑,于傍晚放入新鲜牛马粪1~1.5千克,上面盖青草,可诱集蝼蛄,第二天清晨移开青草进行人工捕杀。
(三)生物防治
利用生防菌、昆虫病源线虫等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蝼蛄。如250~300克/亩的150亿个孢子/克球孢白僵菌、4-6千克/亩的2亿孢子/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昆虫病原线虫可防治蝼蛄等地下害虫。
(四)化学防治
1.毒饵诱杀将50%辛硫磷乳油1千克用水稀释5倍左右,再与30~50千克炒香的麦麸、豆饼、棉籽饼或煮半熟的谷秕等拌匀,拌时可加适量水,拌潮为宜(以麦麸为例,用手一握成团,手指一戳即散便可),制成毒饵。每亩用3~5千克毒饵,于傍晚成小堆分散撒施入田间,每天清晨捡死虫或半死虫焚烧,也可在播种时将毒饵施入播种沟中诱杀蝼蛄。
2.药剂防治
在播种时或播种后撒施2000-3000克/亩的1.5%甲维·氟氯氰、40000-50000克/亩的0.3%辛硫磷等防治蝼蛄;也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进行土壤冲施,或选用土蚕地虎净在地面潮湿的情况下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