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蝾螈是什么种类?一只完全静止了7年的蝾螈
在此前的一项研究中,一只欧洲洞螈在同一个地点被科学家们观察了2569天,在这7年的时光里,它完全静止,没有一丝动弹。科学家们认为,这种两栖动物没有天敌,它们平均每12.5年才繁殖一次,因此也没有太强烈的求偶冲动,因此才能够如此的“佛系”。
有人可能会问,它们不用吃东西,不用捕食吗?欧洲洞螈的捕食策略非常简单,就是“守株待兔”,它们就静静地趴在那里,坐等小甲壳动物靠近,然后才张开嘴去吃。它们是一种绝对的机会主义者,有猎物送上门就吃,没有就继续等,等个几年都无所谓……
可能因为佛系,欧洲洞螈的寿命常常超过一个世纪,甚至有科学家称,它们的寿命能达到几百年之久。但欧洲洞螈的佛系,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长期在黑暗的洞穴中与世隔绝,它们的皮肤变得十分苍白,完全无法适应外部条件,包括阳光照射,更沉重的代价是,它们的眼睛已经完全退化了。
在最近的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相信,它们苍白的皮肤和失明的眼睛,可能掌握着物种进化的秘密,也掌握着遗传适应的秘密,这些遗传适应可以揭示关于人类的长寿、饥饿生存和眼睛疾病的秘密。
来自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动物学家彼得·特伦特尔吉教授(Peter Trontelj)负责GENEVOLCAV项目,该项目正在调查欧洲洞螈。这些罕见的蝾螈类似于幽灵般游动的小蛇,有四条细长的腿和鳄鱼一样的头部。很久以前,欧洲洞螈的祖先生活在地面上,但一旦进入这些洞穴,它们就经历了巨大的身体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从历史上看,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如果我们人类回到过去,重放进化的时间轴,我们同样可能走不同的进化道路,变得跟现在不一样。但欧洲洞螈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特伦特尔吉认为,动物对光线和营养不良的环境的适应“通常是可以预测的”,进化路线每次都一样。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他们发现了九种可能不同的欧洲洞螈物种,而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物种,每一种都在永恒的黑暗中独立进化出相似的特征。虽然所有物种都有相同的苍白皮肤,都失去了眼睛,但这些物种是从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他们是在这些午夜洞穴中找到出路的。“一切都是独立发生的,但或多或少是以平行的方式发生的,”特伦特尔吉教授说。
该项目旨在分析大约是人类基因组16倍大的欧洲洞螈基因组,并确定使欧洲洞螈能够适应其独特环境的基因变化。“这些变化是相同的或非常相似的,但问题是,它们是由相同的基因引起的吗?”特伦特尔吉问道。
欧洲洞螈的卵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和同事们潜入地下几百米深的黑暗洞穴,以收集欧洲洞螈的DNA。这些乳白色的两栖动物可以生存数百年以上,是它们的地面祖先的10倍,并且能够在饥饿中存活数年。研究人员发现,欧洲洞螈的色素损失和眼睛退化是由几个不同的基因引起的,其中一些基因是相互关联的。了解这些以可预测的方式发生的机制,也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一些退行性疾病。
居住在地球黑暗深处的蠕虫、甲壳类动物,有时甚至鱼类也是如此,它们都失去了身体颜色和视觉。ANCAVE项目的负责人亚历杭德罗·马丁内斯(Alejandro Martínez)正致力于创建此类生物的数据库。他的数据库已经有33万多条条目,利用了科学文献中以各种书面语言发表的所有地下洞穴动物群的参考资料。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么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对新环境的遗产适应性。
然而,数据库只是第一步,马丁内斯称,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谱系的普遍性,我们可以摆脱系统发育(物种或群体如何进化)的这些混淆效应,并了解形态变化。通过记录地下黑暗洞穴中生物多样性的广度,科学家可以阐明进化的本质以及动物是如何变化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寰宇科学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