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灌肠的正确操作流程 灌肠出大事,护士的基本功
近日外院好友和我分享了一个案例,说她们那某位轮转护士给一个病人灌肠时“闯祸”了。我的第一个念头是:灌肠灌出血来了?好友摇摇头。第二个念头:那是搞错灌肠液了?好友又摇摇头。第三个念头:灌肠液温度太高了?好友继续摇头。最后一个可怕的念头:那不会是灌肠灌穿孔了吧?好友总算点了点头。我不禁吓得哆嗦了一下:灌肠、穿孔、腹痛……这三个关键词就在我的脑海里轮番轰炸,挥之不去……
这么严重的护理不良事件,怎么就会发生了呢?好友介绍,操作的护士是个新同志,对于灌肠操作不是很熟悉,但也没有请教她的上级护士。此过程中可能擦肛管时动作不够轻柔,病人在出现不适时又扭动了身子,最后就悲剧地出事故了……
直肠损伤是灌肠所致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损伤局限于黏膜层,可以无症状;重者则可穿透肠壁,导致肠穿孔,继而引发弥漫性腹膜炎,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怎样才能防止这样惨痛的不良事件发生呢?下面给护士朋友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知识!
1.熟悉直肠的解剖结构
直肠的解剖面在矢状面和冠状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在矢状面直肠沿骶尾骨的前面下降,形成一个弓向后的弯曲,称直肠骶曲。一般插入肛门7CM后,肛管方向往左至乙状结肠,然后沿着肠道逐步送入肛管。
2.严格掌握灌肠的禁忌症
除急腹症、消化道出血等灌肠禁忌症外,还有盆腔、腹腔接受过放疗,有慢性放射性小肠、结肠炎存在者,也应视为灌肠禁忌症。还有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近期内应禁忌灌肠。肠吻合术后,经早期局部或静脉化疗者,灌肠亦应慎用。
3.灌肠前先询问病史,是否有无痔疮或肿瘤
这可能是容易被护士疏忽的一点。建议灌肠前先进行肛门指检,了解局部情况。临床护士一般可能不做这项操作,可请医生协助完成肛检。通过肛门指检,了解局部情况,如肠管走向,局部是否有水肿,触痛,甚至有些吻合口的位置、方向、大小等情况,以指导操作时肛管塞入的方向和深度。肛门触诊动作要轻柔,尤其是低位肠吻合术后早期,肛门指诊也要谨慎。
4.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灌肠前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过分焦虑或紧张担心的情绪,使患者的提肛肌放松,避免外括约肌痉挛导致的插管困难。告诉患者灌肠时避免扭动身体,不然会导致肛管方向改变,增加损伤的风险。
5.选择合适的肛管,充分润滑肛管的头端
肛管质量与肠壁损伤有较大关系。质地较硬的肛管虽然不容易随肠腔走向而改变方向,但更容易损伤肠壁。目前临床中肛管质地为硅胶成分 ,头端光滑,操作前应用石蜡油充分润滑头端,便于顺利插管。
6.掌握灌肠肛管塞入肛门的距离
肛管插入过浅或过深均会影响治疗效果。教科书里指出不保留灌肠的肛管插入深度为7~10cm,常规传统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为10~15cm,其头端避开排便敏感刺激区,避免直接刺激直肠感受器,使患者灌肠后尽量保留较长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避免灌肠液反流外溢。
7.掌握灌肠的温度
科室常备用温度计来准确地测量出灌肠液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常规大量不保留灌肠液温度为39°C~41°C, 通过温热刺激肠壁,使血管扩张而促进药物吸收。小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溶液的温度为38°C。高热或中暑患者可用4°C生理盐水灌肠,迅速降低体温。慢性结肠炎患者可用33°C灌肠液灌肠,起到保护肠黏膜、抑制细菌毒素、促进新鲜肉芽组织增生、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8.保证灌肠袋距肛门高度为40~60cm,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病情变化观察
鼓励患者在操作中表达主诉,便于让护士动态了解患者的情况。如灌肠过程中腹痛腹胀厉害时应减慢或停止灌肠,如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较多、心慌气急等应缓慢灌肠。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共同参与医疗。
针对此案例,管理者除了全科讨论该不良事件,做出质量改进以外,全院均应加强对新护士的护理操作培训和考核,合理安排工作职责,资深资浅护士搭配值班,规避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看似一个简单的护理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让病人因此“活受罪”,所以说,熟练掌握每项护理操作是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医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