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服务:广州市救助管理站这群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廖培金 文小燕
图/通讯员供图
在广州市救助管理站(简称“市救助站”),有这样一群“大白”,他们每天穿着防护服穿梭忙碌,巡查、看病、核酸样本采集、DNA比对、护理治疗、打针发药,倾力守护着流浪乞讨受助人员的健康安全。
穿上防护服采集核酸、巡查问诊
每天一早,市救助站的护士们就会穿上防护服、医用鞋套,戴好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护目镜或者隔离面屏,为大门口外求助人员、留站受助人员采集核酸,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
广州天气炎热潮湿,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区域为各类受助人员采集核酸,一趟下来,防护服里的工作服都会全部湿透,汗水也总是顺着头发不停往下滴。
巡查问诊也是医生护士的常规工作,每天至少两次,对站内受助人员问诊听诊、测血压、测体温等。受助人员情况不同,问诊过程也不尽相同,有时候为了获得有效医疗信息,对一位救助人员的问诊就接近一个小时。有的受助人员年老患病体弱,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需要特别注意为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有的受助人员因提出不符合防疫、救助管理规定的要求被拒绝,会无理取闹,向医生护士吐口水、破口大骂甚至威胁医务人员;有的受助人员对检查有抵触情绪,拒绝配合,需要医生护士耐心进行疏导。
面对种种情况,市救助站的“大白”们态度从未改变,始终保持耐心。巡查之后写医疗巡查记录、登记救助系统、开处方,再将药送到患者手里,叮嘱服药的注意事项,这一趟完整的工作流程才算结束。脱下防护服时,往往全身被汗水湿透,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坚守抗疫一线守护受助人员健康
疫情防控期间,潜在风险无处不在,但医护人员却永远冲在最前面。有些受助人员没有手机,只能将他的自述作为判断依据,医护人员需要每天和他们近距离接触问诊、采集核酸;有的受助人员出现发热症状时,医生护士们更是冲锋在最前面,报疾控中心、报站防控办、报值班领导,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直到受助人员送往发热门诊,之后是对环境全面消杀,密接人员紧急做核酸送检等,直到确定为核酸阴性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解除,这支“大白”先锋队才能松口气,回归到常态化工作中。
工作量大、耽误饭点、遇上疑难病例……这些都是市救助站“大白”们的日常。4月21日下午,救助男区隔离区一位受助人员出现发热症状,医生张燕清从诊病、治疗,到送医院处理,忙了两个多小时,错过晚餐时间,只能吃碗已经冷掉的面凑合一下。
4月22日,医生文小燕值班,通过认真巡查、耐心询问,发现一位受助人员疑似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精神病和抑郁症,有自杀念头,马上果断处理,及时送往相关的病院救治。
4月23日,正值医生王章源值班期间,站外街面流动救助服务队送来一位患重病的求助人员,需要马上送医院;接着公安机关又护送一位间歇性女精神病人来求助,经诊断后又及时送往相关的病院救治;稍微休息后又马上对站内30多名受助人员一一巡查问诊,忙得团团转。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救助站医疗队伍共19人,3名男性医务人员,16名女性医务人员,其中有即将退休的护士,有患病手术后不久就返岗的医生等。穿上防护服,或许很难区分这些“大白”们是谁,但这一群“大白”他们却成为守护受助人员生命健康的“定海神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
校对 | 谢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