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什么可以做到不吃肉?和尚不是不吃肉而是不吃荤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每每听到济公的这句话,我们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他的形象。手执一把破扇,腰间挂着酒葫芦,嘴里哼唱着不成调的歌曲,摇摇摆摆的走在石子路上。令许多人都感到奇怪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济公作为和尚能够吃肉喝酒呢?
我们都知道佛教之人不吃肉,倘若破戒,视为大忌。正如济公嘴中的那后半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也在反复强调着修行之人对自己严格的约束。但在佛门典籍中,却记载着佛教的创始人在最初其实是吃肉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我们所了解到的和尚从不吃肉呢?
佛家对荤的理解
我们在看影视剧或相关资料时,都曾看过那些得道高僧为民众除疑解惑,在普通百姓的心中,这些高僧都是佛祖的传话者,能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为了表达对僧人的感谢,那些来寺庙的人通常手上会带有香火或一些水果蔬菜来供佛给寺庙。但我们能够细心的发现,在这些食材当中,从来没有肉或蛋类。
于是在后世人的印象中,和尚似乎从不能同荤腥挂钩,倘若无意在庙中吃了荤腥物品,都被视为对他们的不尊重。但和尚就真的从来没有吃过肉吗?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佛经相关书籍中曾记载过,曾经有人给佛祖供养过猪肉类的食物,但佛祖并没有拒绝这个信徒,而是接受了他的供养。
同时,佛祖对于其弟子能否吃肉,也没有明显的约束行为。在《五分律》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邀请了佛祖及其弟子来他家中做客,为了款待他们,将军特地命人去集市买了很多新鲜的牛羊肉来款待客人。等到饭菜上桌,佛祖的弟子们都面面相觑,不敢动筷,但佛祖却并没有驳绝主人的好意。
在一群人用完菜后,佛祖的弟子对其表示很不解,并询问佛祖,在平常他们不被允许吃肉杀生,为什么今天要破戒?佛祖说,对于佛家子弟,只要是“三净肉”,都是可以吃的。而三净肉指的是:没有看见别人为自己杀的肉;没有听见别人为自己杀肉;不怀疑这是别人为自己杀的肉。
总而言之,佛祖强调的是,凡是来自信徒的供奉,佛祖作为接受者是没有权利提出反驳意见的,同时也不能向信徒要求自己只吃素。如果有拒绝的行为,这样是不道德的。而对于济公吃喝酒肉这件事也有相关的解释。
古书记载,道济禅师是一名具有神通的圣人,和一般的修行人是不同的。他之所以要喝酒吃肉,是为了掩饰他的身份。按照佛教的惯例,菩萨在普渡众生时是不能随意使用法术的,且与凡夫俗子在样貌和行为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了和那些使用术法的妖魔区分开。他们来到人间主要讲究的是通过言行去教育度化世人向善。
而济公为了帮助世人,却使用了神通法术,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只好装疯卖傻,并做出吃肉喝酒的行为。但根据印光大师所说,济公吃下去的肉,最终会变为活物,从他嘴中吐出。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依旧强调的是,佛家人注重的是心理的动机,而不只是表面上装出来的行为。
除此以外,古人对于荤的定义和后来并不同。由于佛教从天竺传入,因此,在某些传统上,还保留着他们的习惯,比如他们是不吃荤的,但这里的荤通“熏”,指的是那些气味熏人的植物。如五荤分别是蒜,洋葱,韭菜,胡葱,兴蕖这几样食材。荤字是草字头,也即在他们的定义中,荤指的是植物。
在佛教看来,吃荤会耗散人气,有损于自身修行,并难以同神佛对话,因此忌荤。但后人所讲的荤则指的是佛教中的腥。在佛教中,肉类和蛋类都是属于腥。而不同种类的佛教对于荤腥的忌讳也是不同的。比如大乘佛教不食荤腥,而小乘佛教和密宗佛教则主张可以食用荤腥。
和尚不吃肉的由来
那为什么流传到后来,和尚又不能吃肉了呢?这则要追溯到我国的一个混乱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时,我国佛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当朝的君王也即梁武帝萧衍十分信奉佛教,甚至在他在位期间,曾出家过四次,足以见证当时他对于佛教的疯狂。
但他这几次出家都是有自己的私心所在的,并不是表面上所表现出的那样虔诚。据记载,公元527年,他去往同泰寺出家三日后折回,之后又出家几次,大臣们甚至从国库中前后拨了几亿的银钱,才将皇帝赎回处理政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可笑的现象,只是因为萧衍的试探。
萧衍的继位是在众人的支持下,推翻了上一任皇帝,通过政变坐上了王位。但他明白,想要坐稳这个位子,还需要大臣和民众的支持。他每日兢兢业业,不知疲倦的处理政事。同时广纳意见,听取来自各方的建议。不仅在工作上,他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也十分节俭,书中记载,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极少数吃肉。
但即使这样,也没有消除他内心的不安。为了试探这些前朝旧臣的忠心,他假意出家,主动放弃皇位和权利,想要看看大臣们会做出何等反应。为了赎皇帝出来,大臣们从国库中几乎调光了金银才把他从寺庙中接出来,到这里,皇帝终于信任这些臣子的一片忠心。
其次,他想要借佛教来愚昧当时的民众。佛教作为一个从印度传来的非本土宗教,起初,在中国并没有较多受众。但由于其因缘际会和“善恶有报”的理念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表现出对佛教的一片热衷,就相当于在百姓面前表演出一个一心向佛的皇帝,愿意接受佛祖的制裁。连皇帝都愿意信奉佛教,百姓们自然跟风,于是便放大了宗教的约束作用。
当时的百姓普遍认为造反叛乱这种行为会让自己在来世得不到好的因果,也就在潜意识里遏制了暴动的因子,于是乎,皇帝就被抬到了制高点的位置。但随着佛教的信徒越来越多,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皇帝对佛教的统治力度也越来越严。由于佛教中所倡导的平等理念,实际上是对于皇权的藐视,并且为了能够压制住佛教,萧衍实行了佛教改革。
由于他自身本就对佛教有所研究,他认为佛家的戒除杀生,指的就是所有的生灵肉类都不能使用,为此,他当即下旨全国的僧人都禁止食肉,同时也倡导百姓兴起吃素的理念。为了保证理念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惩罚制度,要求当地官员严格执行。
在古代的皇权思想和武装的强力镇压下,老百姓也只好遵从命令,并且连祭祖所使用的肉类都替换成了面粉所做的食材。在这一制度下,梁武帝的国库也充盈了起来,因为信奉佛教,许多百姓在此之前都出家当了和尚,以至于田地荒芜,无人耕作。
战乱刚刚平息,国家经济尚未复苏,想要征收兵役都无人报名。因为按照规定作为和尚是不需要缴纳税赋并且可以免除兵役,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收入及其低糜。而在皇帝的这一套组合拳下,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同时,和尚不能吃肉的规矩也就自此流传了下来。
现在和尚的饮食
对于现代和尚而言,他们的工作地点局限于寺院当中。每天都得按照固定的时刻表去做,该做的事情。晨起闻钟声而醒,晚间听鼓声而眠,每日醒来第一件事就需诵经礼佛,同其他僧人集聚在大殿中诵经,完成固定的时间后,才被允许吃早饭,接下来的一天就是,修缮和打理寺庙内的建筑。
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寺庙实在是过分无聊,而对于和尚来说,
那确实他们的本职,修身养性也在他们的修习范围内。不少游客在去寺庙时也会吃过庙中的斋饭,也确实没有肉蛋类的荤腥,那么就会有人问道,和尚是不是素食主义者,如果是,那又为什么会有胖和尚呢?
首先,对于和尚来说,他们的饮食上是不太注重营养学上面的问题,也不过分讲究成分与配料,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人体的饥饿。他们在饮食上追求简单朴素为主,因此主要就是素食。而且所谓的过午不食,只是不把午饭后的饮食算作饭,而是视为“药”,也叫做“药食”。
但在食物分量上,他们也是,按照不同情况来对待。比如对于那些活动量大的习武僧人来说,又或者在重要节庆日或活动时,要比平常消耗更多的体力,这种时候他们就不会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而是会做适当的调整,比如一日四顿。
在食材的选择上,也是顺应时令和每日所能买到的菜品来随机调整,并不会特意追求某道菜。少林寺僧人释永信,就在采访中说过“我从小到大在伙食标准上都是一样的,比如早餐就是馒头,稀饭,咸菜,十几年来,几乎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有近几年才多了一份牛奶”。他认为在寺庙中讲究的就是“缘”,这其中就包括饭缘。
寺庙中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百姓的供养,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要有饭缘,无论什么菜都是能够吃得消,否则就会百般挑剔,也就无法专心的修行。因此,即使是吃饭,也是一种修行和磨练。
而至于为什么在寺庙中仍旧有些和尚的体型较为圆润,也是由于他们的日常习惯。由于和尚不能吃肉,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以碳水化合物所构成的馒头,米饭为主食,而想要补充蛋白质,则依靠豆腐,牛奶等。但这些成分中,淀粉含量过高,从而会转化为较多的葡萄糖与脂肪,引起体型的变化。
同时,他们的日常活动也没有我们这么多选择,比如,通过登山、游泳、瑜伽等各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体量。最后,现代的和尚实质上与上班族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不再是我们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种传统形象。他们被允许生儿育女或,在节庆日喝一些碳酸饮料,甚至也会点外卖,与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至于诵经礼佛和待客接人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已。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和尚来说,必须选择吃素或吃肉,这并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铁规。无论是从佛教的起始还是现在,对于饮食的概念都是顺其自然。在学习佛教一些理念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它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它真正要表达的核心。就像惠能大师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