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春秋吴国为什么最后灭亡?春秋时期的陈国衰亡原因

人气:245 ℃/2024-03-23 01:57:15

陈国较早衰亡。所谓较早,是与春秋之际其他13个有影响和同类型的诸侯国相比而言。按春秋诸侯世系纪年表所示,这14个诸侯国,即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到春秋末年,仅曹国被宋国所灭,早于陈国被楚所灭9年。随后,吴国被越所灭,晚于陈国被灭5年;繁国被笼阶火,晚于陈国被灭31年。其余10国均延续进入战国时期,其中最早被韩国所灭的郑国,晚于陈国被灭103年;而最后被秦所灭的卫国,竟晚于陈国被灭269年。就其较早灭国之因,不外乎以下五点:

一、荒于时政

陈胡公为“不淫”之君,名垂青史,为世所颂。然其夫人大姬却喜歌舞、好巫术,致使之后数代君臣上下竞相效仿,出现了荒淫无度的恶风。自幽公、经宣公至灵公时,淫风已炽。其臣下如孔(公孙)宁、仪行父等人,国事不理,宫室宗族又热衷于争权夺位,先后造成五次内乱,三次灭国,其中首次亡国,虽得以复国,但元气已伤,国势走向衰败。后又经“二庆”之乱、司徒招之乱,造成陈国第二次被楚所灭,直至第三次最终被楚所灭。

陈国淫逸之风,不乏记载。除《左传》所所述之外,《诗经•陈风》中也有多篇是讥讽陈国君臣荒淫无度、政风败坏之作,其中“株林”就是是直接讽刺与谴责陈灵公伙同二佞臣驱车前往株林淫乐之篇。

陈灵公与宠臣孔宁、仪行父以夏姬所赠内衣在朝堂上戏谑。(《东周列国志》)

内乱,列国均甚烈,陈国亦多有发生。如《诗经•陈风》“防有鹊巢”篇,就是反映人们对陈宣公听信谗言、骨肉相残的忧惧。再如《左传》载,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陈哀公的太子偃师被其叔父司徒招和公子过杀害,致使陈哀公自缢而死。楚灵王为平陈乱发兵讨伐,司徒招及公子过所立的陈国新君公子留闻讯奔郑,司徒招以其弟公子过作替罪羊杀之,司徒招为得楚灵王宽容,向灵王谄媚,不惜惜出卖自己的国家,恳楚灭陈为县。陈国也正是因有这种败类发生争权夺位的残杀,以致内乱不止,国势不振。

二、墨守礼制的负面影响

陈国由强大转弱小乃至灭亡,这与陈国泥守礼制、缺乏革新意识不无关系。西周之初,周公制定了严格的礼仪条令,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他认为只要国家、社会、都依礼而作,社会就会井然有序,矛盾得以调和,因此“礼”被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最好工具和最佳手段。周礼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经国家,安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积极作用。自周武王建立西周政权,直至西周后期周厉王200年间,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基本是社会繁荣,民心安定。

对于周礼,各诸侯国的尊崇程度有别。春秋之际,周王朝日益衰微,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外扩张兼并,不义之战连绵不断,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统一的周王朝已不复存在。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安邦治国平天下,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策与道路。鲁国守成于“亲亲”、“尊尊”尚礼之风,坚持周公建立的非公族不得进入政权的礼乐制度,奉之为正统。后来的事实证明,重礼乐,忽举贤,轻武备,必然导致国弱不见生机。因而鲁国处于浓郁的礼乐文化氛围中,产生了孔子这位礼乐大师、儒学始祖;齐国则选择了“举贤上功”的治国策略,太公望在齐国以简化礼仪著称于世,以“举贤上功”使国家强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国也是产生法家学说的摇篮。

此外,秦、楚为“戎蛮”之族,受周礼的影响自然较弱;吴国远在僻壤,周礼之风不及中原;秦、楚、吴均不计出身,任用来自别国的贤良,委以重职。异姓的杞、宋两国,则分别侧重沿袭夏、殷礼俗;陈国则沿袭虞舜礼俗,又特别注重周礼,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礼仪之邦”。

陈国推崇礼义,有其独特性。由虞舜开启的德政,经夏、商、西周至春秋,陈国一直延续与传承下来,其推行礼制的时代跨度甚为久远。《吕氏春秋•上德》提到舜行德政,不轻易使用武力之道,一直传到了胡公。周礼与舜的德制两者交相呼应,出一辙;加之陈国为周武王最早亲封的公侯级大国,武王不仅看重胡公满为“神明”舜帝之后,而且更看重“胡公不淫”,故将长女大姬婚配给他,使得陈国从第一代君主就成为周王室姻亲,关系亲密。武王特将肃慎氏为贺伐纣胜利所献的贡品——楛矢石镞箭赠给陈国,以提示胡公及其后代不忘对周礼制的尊崇及对周王朝的效忠。

陈国与周王室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为他国所羡慕。使历代陈侯对周王朝忠心不二,听从调遣,当然同时也受到周武王之后几代王的厚爱,陈国也因此在西周至春秋初期,社会安定,地位显著,并成为春秋早中期有影响的十二诸侯国之一。然而时代在变化,国家的政体和治国之策不能因循守旧,僵化不前,否则会被时代无情淘汰,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陈国未能从周礼的束缚中摆脱,其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守旧势力,墨守成规,轻武备,欠革新,陈腐的国风最终让陈国窒息。

三、缺乏锐意改革的治国人才

选贤任能是国家兴亡、事业成败之关键。《吕氏春秋》云:“凡为天下,治国家,务其人也。”人才是治国安邦之关键,陈国周边特别是“春秋五霸”,有着众多明君、贤相、良将,然而却不见陈国有这方面杰出人物的出现。

翻开陈国的历史,春秋之际的陈侯中,看不到如齐桓公式的具有雄才大略、气度恢宏、选贤任能的明主,或如越王勾践式的发愤图强、坚韧不拔的英君;在陈国历代众多的卿大夫中,看不到如管仲、晏婴、子产、季札式的革新除弊、运筹帷幄、风范垂世的贤臣名相或智者谋士;看不到如孙武、吴起式的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奇才良将;更看不到如齐国由管仲所组成的“五杰”机制了。相反,按照周礼的宗亲原则,掌握国家大权的卿大夫一直限定在公族范围之内,异姓几乎被排斥在外,更不用说任用他国的志士仁人了。

四、地理环境的局限

陈国东北有齐国,西北有晋国,南有楚国,东南有吴国、越国,西有秦国,位处列强包围之中;地形又为一大平川,无险可守,既无退却及迂回余地,更无向四下扩展的空间,强国入侵只有处于被困死守,被动挨打,处境险恶之境地。从陈国地理环境的局限讲也是造成国家较早被灭的客观因素之一。

反之,齐、楚、晋、秦等列强居于周边,大有向外扩展的余地及空间,具有大面积的国土,既可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的供应,又有回旋余地。如楚国在吴国攻临国都郢城时,楚昭王北逃于鄀(今湖北宜城)作临时之都,后得秦救援返还;在秦国白起攻陷郢都时,楚顷襄王北逃,先在城阳(今河南信阳)作临时停留,后北迁都于陈,因惧秦,楚又由陈经巨阳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建都,故使楚国的历史长达800余年。

在春秋前后14个诸侯国中,蔡国与陈国的国情相似,同属一地理环境。然而在思想观念上,蔡要比陈灵活,有迂回思想,为了躲避楚国的侵犯,蔡先后三次迁都,甚至借用他人之地以保全自已。虽然蔡国终未逃过被楚灭亡的结果,然使蔡较陈多延续了31年。

五、处在强国争霸的夹击之中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周王室日益衰落,失去权威,诸侯国竞相争霸,中原陷于混战状态,频繁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周王室独尊局面,一些诸侯强国积极从事争霸的不义之战。这是陈国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大背景。

陈国因齐桓公首先称霸而屈服于齐;楚国继齐之后强盛起来,与齐争夺中原盟主,给陈国带来极大威胁,陈国被迫归服于楚;接着晋文公称霸,陈国处于晋、楚激列争夺的焦点,朝晋暮楚,惶惶不可终日;后吴国北上图霸侵陈,陈成为吴、楚争战的焦点,陈国又不得不忽而服楚,忽而服吴,左右为难。待到吴被越灭之后,陈国遭楚攻伐时已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形势图

陈国除受制于周边强国霸主外,有时还受邻近强盛一时的小国欺凌。如曾受到郑国多次侵袭,损失惨重;由于陈轻视宋的缘故,也受到宋国的侵犯。陈哀公十三年(公元前556年),宋国派庄朝伐陈,陈国大夫司徒印被俘。春秋之际的现实就是争霸兼并,弱肉强食,无任何公理可言。

公元前478年,春秋之末的陈国,在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中,最终走到了终点。

搜索更多有关“春秋吴国为什么最后灭亡?春秋时期的陈国衰亡原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