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的有猫妖存在吗?日本唐猫,妖猫
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最近上映了。这部电影根据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以唐代为背景的架空历史故事,主角是日本僧人空海、改行到宫廷给皇帝写起居注的诗人白居易,以及他们苦苦追查的凶手——一只通体黑色的妖猫。
《妖猫传》这个名字本身是违反汉语语序习惯的,中国人喜欢称成了精变了怪的动物为“某妖”或“某精”,古代容易成精的动物多半是狐狸和蛇,最近高频成精的动物意外地变成了猪。古往今来,猫在中国都很少成精。与国内的情形不同,猫自从出现在岛国日本的土地上时起,就被视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自带成精作怪的属性,因而在日本作家的作品中出现的不是成了精的猫,而是一直身为精怪只是机缘巧合打起精神来作妖的猫。
日本兴福寺藏《日本灵异记》局部
猫对于日本而言是外来物种,借用柳宗元《黔之驴》的句式,可以描述为“东瀛无猫,有学佛者船载以入”。猫随日本赴中国学习佛法的留学僧、在唐学问僧、在唐僧等类型的僧人回到日本,对于日本人而言,这种动物一部分的神秘感来自宗教。日本公认的关于猫的最早文字记录出现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故事集《日本灵异记》中。
《日本灵异记》全名为《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形成时间大致在公元810年到公元824年间,现存最古老的文本藏于奈良地区的兴福寺中。《日本灵异记》是一部佛教故事集,其中记录的大部分故事都带有佛教中六道轮回观念。猫出现在丰前国宫子郡掌管膳食的臣子广国的故事中。
广国于文武天皇时庆云二年(公元705年)九月十五日突然死亡,死后三日抵达“度南之国”(黄泉)与亡父相见。亡父因其生前的罪过而遭到报应,被绑在烧红的铜柱上,每日被钉入三十七根铁钉,每日早中晚被铁鞭抽打共计九百下。亡父乞求广国饶恕他的罪过,并拜托广国能够供奉他返回人间的魂魄。亡父自陈,由于他生前作孽,死后无福,饥肠辘辘,死后第一年的七月七日(七夕),广国的父亲托生成蛇来到广国家,被家人用棍子打死、尸体也被丢掉;第二年五月初五(端午),广国父亲托生成小狗,在家门前狂吠,被家人追打赶跑;第三年正月初一,广国父亲托生成猫,得到了家人的膳食供养,终得饱腹。人间布施一升米,黄泉魂饱三十天,广国年幼时还抄写过佛经,上天念其功德,使其得以起死回生。广国回到人间后捐造佛像为父赎罪,自己也修成正果。
文献记录中猫对应的汉字为“狸”,日本人认为猫系狸属,家猫系狸奴,与巫蛊之术有关。“狸”的注音文字多对应为“祢古”,是对猫叫的拟声,读音与现代日本语中猫对应的单词一致。在上述这段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的文字中,正月初一祭祀祖先的日子里,猫作为祖先魂魄返回人间的形态得到了后世的供奉,也就成了人魂魄的化身。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认识随着猫的活跃范围扩大,逐渐脱离了佛教叙事的范畴,渗透到日本古典文学之中。
猫传入日本时,中国的唐文化在日本备受推崇。日本贵族以养猫为生活富贵的标志,推崇“唐物”,猫在日本也被称为“唐猫”,现如今在港台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使用这一称呼的习惯。唐猫并无确定的品种,毛色不一,多数是杂交生出来的短毛土猫,最受皇室推崇的当属于黑色的猫只。
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高桥松亭表现黑猫仪态的作品
日本皇室关于宠物猫现存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宽平御记》中。《宽平御记》是日本平安时代宇多天皇宽平元年(公元889年)的日记,与猫有关的记录大概有五十多条,文字多存于所功氏编撰的《三成御记逸文集成》中。在十二月六日的日记中,出现了一只黑猫:
“朕(宇多天皇)闲时述猫消息曰。骊猫一只。太宰少贰源精秩满来朝所献于先帝(光孝天皇)。爱其毛色之不类。余猫猫皆浅黑色也。此独深黑如墨。为其形容恶似韩卢。长尺有五寸高六寸许。其屈也。小如秬粒。其伸也。长如张弓。眼精(睛)晶荧如针芒之乱眩。耳锋直竖如匙上之不摇。其伏卧时。团圆不见足尾。宛如堀中之玄璧。其行步时。寂寞不闻音声。恰如云上黑龙。性好道行暗合五禽。常低头尾着地。而曲耸背脊高二尺许。毛色悦泽盖由是乎。亦能捕夜鼠捷于他猫。先帝爱玩数日之后赐之于朕。朕抚养五年于今。毎旦给之以乳粥。岂啻取材能翘捷。诚因先帝所赐。虽微物殊有情于怀育耳。仍曰。汝含阴阳之气备支窍之形。心有必宁知我乎。猫乃叹息举首仰睨吾颜。似咽心盈臆口不能言。”
黑猫毛色、外形与众不同,且为先帝所赐,因而获得了特别的恩宠,“猫奴”宇多天皇对这只通体黑亮的大猫宠爱之情跃然纸上,并赋予其灵性和人格,是宇多天皇不开口言语的知己。日本古代流行风气总体趋势是是从上风向下,上行下效的,日本平安时期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枕草子》中也有关于唐猫的记载,“清凉殿里饲养的御猫,叙爵五位,称为‘命妇’,非常可爱,很为主上所宠爱。”(周作人译本)宫廷偏好体白背黑的猫,称之为“优雅的上品”,搭配红色的项圈和白色的名牌,似乎比“戴着柳圈、腰插樱花”花枝招展的狗更适合成为平安时代的雅致宫廷。有了猫之后,狗吠叫、追猫都成了罪过,一条叫“翁丸”的狗原本是宫中妇人宠爱、打扮的对象,失宠后只能在挨打后默默死去、成为闲谈的谈资。
在另一部描述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作品《源氏物语》中仍然能够见到日本宫廷对于猫的认识和偏好。故事的主人公光源氏四十岁时娶朱雀院三公主为妻,头中将之子柏木才华出众,深受源氏赏识,时常有机会到六条院作客,机缘巧合之下窥见三公主面容,从此魂牵梦绕,最终买通侍女与三公主相会,事后三公主怀孕,光源氏得知实情,冷落三公主。这段故事中为柏木与三公主牵线搭桥的红娘就是一只黑猫。
这只唐猫通体黑色,被大猫追逐想要逃走,脖子上系着绳子将帘子高高掀起,柏木因此得以窥见三公主的体态容颜,并就此种下刻骨的相思,“(柏木)欲聊以******,把那小猫呼过来,抱在怀里,但觉猫身上染着公主的浓烈的衣香。听了那娇嫩的叫声,就把它比拟作三公主,觉得异常可爱。真是个色情儿啊!”(丰子恺译本)柏木为解相思之情,又托人要来了三公主的猫,“欲慰相思苦,见猫如见人。缘何向我叫,岂是我知音?”柏木与猫同吃同睡、关系亲昵,并猜测与之有宿世姻缘。与三公主私通后,柏木又在梦中“见他所养驯的那只中国猫(唐猫),娇声地叫着向他走来。”平安时代,猫是生死的象征,故事中的黑猫是三公主的替身,也是三公主怀上柏木之子的预兆。唐猫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故事中一直是这样灵异的存在。
唐猫的形象一直持续到江户时期才完成日本本土化,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猫的流行款式开始发生阶层分化。唐猫通常为长尾猫,这种带有贵族遗风的审“猫”取向仍然广泛地存在于正统画家的作品中,江户前期代表画家冈山应拳的《睡猫图》到江户后期南宗派名家田能村竹田的《柳猫图》,图中的猫都长着自然的长尾巴,但在以市井生活为主要反映对象的浮世绘中,多出现无尾猫、短尾猫的图像。
歌川芳国《枕边深闺梅》
歌川芳国画猫数量惊人,在成于嘉永三年(1850年)的《猫饲好五十三匹》画了七十三只猫,其中六十三只成年猫,十只幼猫,都为短尾或无尾,毛色也鲜有黑色的,七十三只猫中黑猫数量仅占百分之二。同一时期的画家安藤广重在《百猫画谱》中也仅仅只画了四只黑猫,一百只猫中只有三只长尾猫。剪断、剪掉猫的尾巴仅仅是出于风俗迷信,神秘而又富有灵气的猫在江户时期出现了上年岁后尾巴会一分为二变成危害人间的猫妖“猫又”(猫股)之传说,剪断、剪掉尾巴可以防止老猫成精,中国清末江浙一带也有类似传说。黑色、长尾的“唐猫”在日本民间被彻底淘汰了。
电影《妖猫传》剧照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中仍然选择了平安时代流行的“唐猫”款式,黑色、长尾,或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并无深意,但追溯日本文化历史,却多少唤回了一丝唐风古意,复活了彼时那些传情达意“心盈臆口不能言”的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