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宝级石狮子,历经岁月洗礼后保留至今
天安门前有金水桥,桥之南北各安置面南背北、身躯庞大的石狮一对。这两对石狮是北京最高大的石狮子,高3.4米,它们扬颈低头、挺胸收腹、肌肉结实,令人觉得凶猛而不恶,且造型优美,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远看近看都栩栩如生。
金水桥旁的石狮子雕刻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头顶十三个疙瘩,按当时规制,是最高等级的石狮。除了金水桥旁的石狮外,北京现存的古代石狮为数不少,年代最早的石狮是唐代的,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宋代石狮也有,就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南门外,那里左右各蹲一只石狮,体魄雄伟,造型古朴浑厚大方,挺胸昂首,狮头侧歪,嘴张似吼。当然,明清两朝所遗留下来的石狮就更多了。
笔者在《北京晚报》曾以“中轴线上寻古狮”、“老北京铁狮子今何在”为主题,向读者介绍过北京现存的一些古狮。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造型较为独特的元代石狮。
白塔寺塌腰石狮
大觉宝殿前的雄狮
断虹桥东第4狮
断虹桥东第7狮
白塔寺有两对塌腰石狮
蒙古大军侵入中原后,忽必烈身边的谋士刘秉忠、道士丘处机等进言道,燕京有连绵西山环抱,且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实在是一处适宜定都的宝地。经过商讨,忽必烈同意以琼华岛为中心建元大都城。元代建造城池、宫殿、行辕、庙观等起用了大量的汉族工匠和手艺人,但元代统治者在雕造狮子造型物上并无严格管束,工匠们创作造型的自由空间较大,狮子的造型变化自然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到了明代中期后,门前狮子的造型逐渐规制定型。发展到清代,朝廷赋予门前狮子以等级,匠人雕刻狮子不能越制,只能在局部和装饰花纹上有所变化,身上和基座装饰图案趋于繁缛。
唐宋石狮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狮子形象鲜明而强烈,体魄雄伟,气势非凡,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元代工匠发挥空间大,于是,在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塌腰狮子”。白塔寺天王殿前就有一对“塌腰狮子”。
白塔寺的正名为妙应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71号,寺内有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的著名覆钵式白塔。因妙应寺内的白塔庄严华丽、历史悠久,所以百姓惯用“白塔寺”这个俗称,反而很少提“妙应寺”。
一进山门是天王殿,面阔三间灰筒瓦大脊歇山式建筑,殿前一对石狮,石狮半卧在基座之上,头向内侧。两石狮对视,腰部伸展下弯,故俗称“塌腰狮子”。这对石狮造型刚中有柔,整体看身体躯干部分比例和谐,肌肉起伏表现突出,雄狮龇牙咧嘴,雌狮张嘴吼叫。狮头鬃毛波浪下垂,脸旁腮边各有五个发卷,而明代以后的石狮头顶一般是成排成列的发卷。从石狮成绺的鬃毛,一张一闭的狮嘴,指爪分开的造型及爬卧姿势等几个方面看,应为元代雕琢。石狮下部是汉白玉雕花须弥座,从石质到花纹图案,自然风化程度都与石狮有一定的差别,应该不是原配的,而是从别的地方找来后放置在一起。
绕过天王殿,来到二进殿堂,称为“大觉宝殿”,门前高悬“意珠心镜”匾,殿前是一对元代石狮。寺中说明牌讲:这对石狮是1986年征集来的元代石狮一对。《中国石狮造型艺术》一书讲:“大殿前元代石狮,北京东城区麒麟胡同出土,双狮为卧式,转首对望,毛发散披,脊背弯曲,两耳后抿,右面的玩球,左面的带小狮子,与左雄右雌的常规相反。”
把白塔寺的两对石狮比较可知,二者都是半卧式姿势,同称“塌腰石狮”,造型风格有相同之处。天王殿前石狮与大觉宝殿前石狮相比,不论高、长、宽,前者都略小一些。天王殿前的石狮外观比较完整,损坏程度略少一些,大觉宝殿前石狮损坏程度比天王殿前石狮要严重得多,雌狮的嘴部已被全部砍掉,身上、爪子、小狮、绣球等多处也都有残损。大觉宝殿前石狮有两处地方较为特殊:一是基座上刻满了花纹,花纹中有腾舞的龙,形成龙在石狮之下的场景;二是右为雄狮,左为雌狮,这与天王殿前石狮摆置正相反,与大多数明清时期的石狮摆置也相反。在北京地区,雄狮在右,雌狮在左摆置的,多为元代雕造的石狮。
断虹桥上石狮顽皮
故宫武英殿东侧蜿蜒的金水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称断虹桥。专家推测断虹桥建于元代,是当年元大都的遗物,明永乐年间建皇宫时把它围扩在内。
断虹桥有20根石望柱,每根柱上的雕刻均是上圆下方的莲花纹座,束腰部一圈宝珠,座顶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石狮身上还刻有小狮,或一或二,造型生动,活泼可爱,大小共34只。这些小石狮有胖墩有略瘦;有的前倾有的后仰;有的斜瞄有的直视;有的抬爪呈招呼状,有的屈腿呈抱小狮态,石狮头上的发卷贴头皮或披散脑后;有的脚踩绣球,有的足踏小狮;有的张嘴呈怒吼状,有的抿唇呈不言状;有的双目圆睁呈傲视状,有的眼睑低垂呈沉思状;有的两两对视,似在相互关照,有的两两相对,似在倾吐爱慕;有的张嘴呼唤对方,诉说分别的思念;有的歪头,似在询问同伴别来无恙。
望着这些美不胜收的望柱石狮,又有谁不认为它们是最生动、最美的石狮呢?这些石狮还有一些元代的特征,它们头顶的狮脸较小,发卷数少,狮的四指爪关节小而尖,与明清两代的石狮截然不同。
桥东侧第4狮是这群石狮中最特别的一只,其形象少有,在北京所有古桥望柱石狮中独一份。这只石狮呈坐立姿势,抬头咧嘴,两前腿离地,左前爪捂在腹部,右前爪高高举起,似在头顶上挠痒痒,面部表情有些悲伤,一副“我就与众不同”的姿态。
桥东侧第7狮呈蹲坐姿势,面部和小狮身躯受损,光滑的表面层明显被损坏,加快了受天然腐蚀的程度,变成现在的状况。石狮右前肢上有一只小狮子,调皮得像蜘蛛一样攀爬在大狮身上,生动可爱,这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说明雕刻的工匠在制作时,可以根据石料的情况,随心所欲地创作。也表明元代统治者管控雕刻工匠的创意方面并不十分苛刻。桥西侧第7狮挺胸蹲坐,头小颈长,披肩螺发卷,云纹双耳,眼朝两侧,张嘴含舌,下巴两撇长须髯,胸前雕花绶带挂一銮铃(毁坏)二缨穗。四肢短粗,指粗爪尖,形态自如。
断虹桥的石狮因其雕工精美而没有被后人拆掉,经历了几百年,完整地保留到了今天。
“足踏银锭”塌腰狮
元圣宫雌狮
脚踏银锭独一份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设在真觉寺内,多年来收集北京地区各类石刻品,其中有一些是元代的石狮。
元代时,比较讲究的房主会在房屋宽大的基座四角上放置地角狮,人们认为此类瑞兽有镇宅功能,也可美化装饰、显示权贵。石刻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地角狮呈弯曲趴卧姿势,方嘴龇牙,须纹飘逸,云头鼻子,圆眼直视,双耳后翻,发卷数少,身上无任何装饰物。大狮旁有三只小石狮,撒娇悠闲,生动可爱。据介绍,此地角狮是从北京明代城墙旁旧房屋的遗址出土的。
博物馆内藏有元代特征的“足踏银锭”坐立狮和塌腰狮。在狮子足下放一缺边圆饼的“银锭”物,是元代石狮特点之一,寓意金银贵重,身份高贵,到了明清两朝,狮子足下便无“银锭”物,而变成了绣球和小狮子。“足踏银锭”坐立狮的狮头前伸,瘪脑门,枣核眼,方嘴前凸龇牙,头后卷毛托尾排列整齐,胸前绶带雕小花环挂一銮铃和四缨穗,两肋有长长的肋骨纹,尾巴粗大,尾端大穗花,前腿有麒麟铠甲纹,四指爪小而圆尖,形如蒲扇。石基座上有精美花纹,平面部分已磨损无纹。
“足踏银锭”塌腰狮是在雍和宫附近元代房屋遗址出土的,石狮灰白石质,半卧塌腰姿势,粗脖子方脑袋,半张嘴龇牙,下巴一排须髯,圆眼三撮朝天眉,圆筒耳向后,雕花绶带上环挂三銮铃和四缨穗。狮子身体下卧,臀部较小,后腿肌肉也不够发达,尾巴从右后腿穿插而过,甩出一大尾穗。右前腿足下一“银锭”,银锭饼下盘绶带纹。狮身和前腿有断裂痕迹,但长方基座上并无图案,属于典型的元代地角石狮。
海淀区阳台山有座著名的古刹,名为大觉寺。该寺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初名清水院,明朝正统年间耗银数十万两扩建,改名大觉寺至今。
大觉寺山门内古柏树下石桥前有一对石狮,所处位置较为明显,却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对石狮的雕造年代不详,但有元代石雕特征。两石狮均为蹲坐姿势,各自歪头向内侧,雄狮从眼下到鼻、嘴都被人为损坏,现只有损坏的“伤口”似张大嘴。雌狮方嘴前凸,嘴、鼻、眼部分被人为损毁,比雄狮的“伤”轻一些,下巴两撇须髯,头后发卷数量偏少,双耳向后翻,胸前绶带雕小花纹,环挂一銮铃两缨穗,四指爪成圆爪不锋利,粗尾巴前甩盘绕在后腿间。雌狮左前爪下的小狮不是仰面朝天嬉闹,而是趴卧在地上向内侧歪抬着头张望,嘴里好似唤母,双眼似哭状,神态悲哀,整个石狮雕刻古朴,装饰花纹简洁。
石狮与石基座不是一种石料,石质明显不同,石狮的身躯石质偏青灰色,石质粗一些;而基座的石质石色偏白,颗粒相对较细。石狮的基座上用凹槽方法把石狮的身躯镶嵌在一起,并不是一起雕凿的。从自然风化的程度看,基座上的雕刻锦铺绶带棱角比石狮身躯上的绶带花纹棱角要好得多,这说明石基座比石狮雕刻雕造的时间要晚一些年,但基座的雕凿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整座大觉寺历史遗留下来的古物不少,这对古石狮也算其中之一。
驸马府前石狮左雌右雄
除了白塔寺的石狮外,岩上村也有一对左雌右雄的石狮。岩上村位于房山区南尚乐镇东部,村庄地处房山石窝盛产汉白玉石的地区。岩上村有一对元代石狮,石狮由青白石雕刻而来,形态为塌腰趴卧,两狮头各自向内转头,相互对视。石狮后鬃发飘逸,两颊各有发卷,圆珠眼直视,飘卷云纹眉,塌鼻子,雌狮嘴大张,而雄狮是紧闭嘴唇,外露两颗獠牙;胸前浅雕花绶带圈,背部花结飘带,绶带上挂一銮铃四缨穗;尾巴朝内侧前甩穿过后腿,四指爪尖趾。石狮雄雌的摆放与明清两代的石狮相反,左侧为雌狮,雌狮头部较完整,两前腿底座断裂,很多凸起的部位被损坏,右前爪残断成半截,下边的小石狮也被毁得只剩一点痕迹;右侧为雄狮,石狮头部风化损毁严重,只能看清大概轮廓,前爪下雕花绣球,部分雕花纹已风化脱落,绣球挂飘柔绸带后拖与狮尾巴铰链一起,底座雕刻薄而精细。
这对石狮原是村中驸马府门前之物,因驸马府后继无人,房屋年久坍塌,院落荒废,院落被当作房基地分给村民盖住房,石狮一度搬到村委会门前了。
笔者听当地百姓讲述了驸马府的故事。元代大都城有位官员叫张弘范,河北定兴人,在元初是一员大将,官职平章,曾随元军南征到长江以南作战。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都元帅一职率军南征福建、广东,闰十一月在广东海丰五坡岭俘南宋宰相文天祥,并参与过劝降和杀害文天祥。南宋灭亡后,张弘范回到北方。张弘范有个儿子叫张规,与皇帝的女儿结婚成为驸马。张规和公主住在皇宫里,时间一长,张规总感觉不自由,心情烦闷成积。一天张规出宫不回,四处游逛,来到房山岩上村,看到这里山水清秀,就住了下来。张规的出走,使全家人不安,派人四处寻找,就是见不到人影。过了好长时间,有人报称,发现张规住在房山岩上村。宫里马上派人去劝张规回家,苦口婆心地劝了几天,可张规执意不回,非要住在岩上村。来人不得已只能回大都城交差,皇帝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张规,反而下令拨款在岩上村建造几层院落的驸马府。当年驸马府院落建筑得十分豪华,在房山这一带都是数得上的,张规全家也从大都城搬到房山岩上村居住。青白石雕刻的石狮就是那个时期添造的,因为此府是娘家出资建造的,也称“娘娘府”。
老百姓的故事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是真是假难以分辨,但“元代平章张弘范”确有此人。
岩上村雌狮
元圣宫有只“缠足”雄狮
北京顺义区境内有个地方叫牛栏山,历史悠久的元圣宫就在牛栏山旁。元圣宫曾经是北京北部地区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宇,据《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讲:“元末明初的古建筑群——元圣宫,旧称真武庙。”元圣宫有四层殿房一院落,供奉真武大帝。明万历元年(1573年)唐县郭仲金捐资大修,遂留有明代“元圣宫”石刻碑记,清代及民国时期亦有修葺。
上世纪五十年代,元圣宫被改造成学校,现是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的图书馆。门前有一对石狮,为汉白玉石连座整体雕刻而成,石狮雕刻造型较随意,不拘谨,胸前绶带较细且无花纹。这对石狮很有特点:身躯与头部的比例二比三,大头侧歪,蹲坐姿势,后脑发卷排列延长;脸上部是云头鼻、望天眼、耳靠后、卷卷眉、无脑门,看着都“挤在一起了”;嘴特别大,几乎占了脸的二分之一,而且是雄狮张大嘴,雌狮却龇着两排整齐的牙,一张一龇塑造出石狮的特点。雄狮四肢看上去较为细小,爪上还戴上了圆箍,戴圆箍的狮脚可能“发育”受到影响,前腿不像狮腿,倒像是猪腿。这种造型有点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缠足”,按旧时封建审美观,女人小脚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可为什么让石狮也“缠足”,而且只有雄师是“缠足”?实在是不得其解。
雄狮嘴中还含着一条锦带,上刻浮雕团绒花,锦带长长地拖到地上。明代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狮,雄狮爪下绣球周围及锦铺基座上有绶带,一般都以素绸缎造型上下缠绕,表示权力的象征,这只雄狮口含雕花锦带而不是绶带,不知有何寓意。雌狮的大嘴把眼和眉挤成一条线,前腿前圆后方,很有特点,爪下小狮四爪朝天,下部是连珠束腰仰覆莲须弥座。从石狮的特点和自然风化的程度看,石狮细纹棱角的地方磨损一般。
北京的石狮留存不少,不同朝代的石狮均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元代石狮也是如此。在游览之时,仔细观察这些石狮的特点,能了解那个年代的雕刻工艺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原标题:元代石狮子 长相趣多多)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梁欣立(文中照片均为梁欣立摄影)
流程编辑: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