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不会飞的鸟是什么鸟?听过无足极乐鸟吗一种天生无法法落地
极乐鸟种类繁多,迄今为止人类在东南亚至新几内亚的地域内发现的极乐鸟亚种已逾百种。然而,在欧洲传说中登场的极乐鸟特指栖息在新加坡及爪哇岛的品种,它们体形最大、姿貌最美。博物学家林奈①根据中世纪的传说为其取名大极乐鸟(Paradisaea apoda)。拉丁语apoda意为“无足”。中世纪的人们普遍相信极乐鸟是没有脚的。
因此,无足的极乐鸟既无法在树枝上停息也无法落地,它们唯有昼夜不停地在天空中盘旋。只要生命尚未结束,哪怕是休憩入睡之际,极乐鸟也必须继续这场漫长的飞翔。只有面临死亡之时,它们才初次降落在大地上,因而人类只见过死去的极乐鸟。15世纪末,这一传说已经在欧洲流传甚广。
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与香料一同从东方岛屿被舶运回欧洲的极乐鸟不是活物,而是被原住民摘掉鸟爪后制成的标本。亲眼得见无脚极乐鸟尸体的学者们不禁异想天开,捏造出一则如此牵强附会的故事。但是这种观点难以使人信服。乍看之下严丝合缝的解释,往往经过再三斟酌后,反而由于过于符合逻辑而颇显可疑。其实传说故事未必需要合理解释,它们原本不就是诞生自想象力的无偿嬉戏吗?
比如《闲话世界动物史》的作者赫伯特·温特②曾发表过一个大胆的假说。
以环球航行为目标的麦哲伦船队出发之时有五艘船,最后仅有维多利亚号平安返航。1522年9月8日,维多利亚号载着18名被坏血病折磨得憔悴不堪的船员,终于抵达塞维利亚港。这艘船上不仅载满了东印度群岛的贵重香料,还带回了摩鹿加群岛的一位酋长送给船长埃尔卡诺③的极乐鸟标本。这种名叫极乐鸟的动物在欧洲实属罕见。最不可思议的是,极乐鸟的眼睛周围缀满鲜艳羽毛,它无肉无骨,甚至没有脚。这些鸟儿像空空的口袋一样被压成扁平状。热衷幻想的人猜测这是一种来自天国的鸟。这么猜想也不为过,因为极乐鸟向人们展现的绚烂确乃世间鲜有。
摩鹿加群岛的酋长赠送的极乐鸟,今天被称作小极乐鸟(Paradisaea minor),与大极乐鸟相比,它们体形娇小,色彩的华丽程度也略逊一筹。然而,对于初见极乐鸟的西班牙博物学者而言,这些差异似可忽略不计。根据温特的观点,极乐鸟传说始于西班牙博物学者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④。他是埃尔南·科尔特斯⑤的秘书,曾随其前往美洲,因写下《印第安通史》而广为人知。不过这与我们的极乐鸟没有关系。据说,在调查埃尔卡诺带回的鸟类标本时,洛佩斯·德·戈马拉只顾惊叹极乐鸟无脚无骨,丝毫没有发现它们实为原住民精湛工艺的产物。
坦率地说,我认为上述温特的说法怎么看都相当可疑:即使这些标本再惟妙惟肖,一个专业的博物学者竟然没有识破这是原住民的工艺品,难道他对鸟类的身体构造一无所知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已断言:“一切鸟类都有脚。”16世纪的西班牙博物学者真的会连这种古老的常识都不具备吗?
在此我无意挽回洛佩斯·德·戈马拉身为科学家的名誉。我只想表述一件显而易见的事实:中世纪时已经流传着极乐鸟没有脚的传说。现在我手中没有材料能够证明温特的观点是错误的,维多利亚号抵达塞维利亚港是在1522年,如果能够在此前欧洲出版的书籍中发现极乐鸟传说的相关记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遗憾的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毋庸赘言,老普林尼⑥、索利努斯⑦乃至亚里士多德等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均未出现与极乐鸟相关的记述。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从非洲到印度的旧大陆没有极乐鸟栖息。但是,从12世纪末到14世纪期间,马可·波罗、鄂多立克⑧、曼德维尔⑨和海敦⑩等人的东方游记相继出版,或许是从这时候开始,欧洲逐渐形成了极乐鸟的传说。马可·波罗、孟高维诺(11)也好,鄂多立克、马黎诺里(12)也罢,他们都曾经乘船途经爪哇或苏门答腊附近。他们的游记中没有对极乐鸟的详细记述,但在当时,东印度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很难想象这种鸟的名字在十四世纪仍不为欧洲人所知。
有证据表明,至少15世纪末时欧洲人已经知晓极乐鸟的存在。1491年,德意志的药剂...
总之,我先将《健康花园》的段落引用如下:
这种鸟之所以被称作极乐鸟,不是因其栖居在极乐净土,而是因为它们那光彩夺目的美丽,仿佛世界上一切色彩都萃集于此。其大小近似天鹅,鸣声婉转动听,能够唤醒听者内心的憧憬与欢乐。它们一旦被人类捕获,鸣声即转而低徊,如泣如诉,令人不禁想解开绳子,还它们以自由之身。
羽毛鲜艳的鸟类大多鸣叫声不堪入耳。这位作者恐怕既没有亲眼见过极乐鸟,也没有亲耳听过它的声音。实际上,极乐鸟的叫声与乌鸦如出一辙。奇妙的是,16世纪以后的学者热衷的“极乐鸟没有脚”的传说,此处却未留下只言片语。
*
比起试图对神话传说的起源做出合理阐释,我反而对怪异可疑的事物抱有更浓厚的兴趣。就此话题不妨多添几笔。
最荒诞不经的故事大概是关于肯陶洛斯(14)起源的猜想了。据说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尚未掌握骑术,第一次见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15)时,他们把对方想象成人马一体的怪物。但是历史上,希腊人很早就驯服了马匹,应当不会不知道如何骑马,即使不知道也不大可能把骑手错认作怪物。
传说在印度居住着一支名叫夏帕德人(Skiapodes)的独脚族。据说他们睡觉时会举起巨大的脚遮挡阳光。克特西亚斯(16)之后的许多古代作家认为夏帕德人是一种畸形的人类,只有乔万尼·达·马黎诺里试图对夏帕德人的起源给出合理化的解释,他在《波西米亚编年史》中如是记述道:“印度人习惯在裸体走路的时候用细棒撑起一个小小的帐篷罩在头顶。他们称为伞,在诗人的眼中看起来却更像人脚。”
这位圣方济各会传教士的解释单纯得近乎荒谬,根本不足为信。
在此我不得不强调:凡此种种为了追求合理化做出的荒谬解释,我非但不厌恶,反倒怀有几分喜爱。逻辑世界的悖论源自意象世界的矛盾,当我们不遗余力硬要使逻辑自洽时,必然会衍生出滑稽可笑之处。不过于我而言,追求合理却陷入不合理的境地这件事本身就妙趣横生。
再举一例,古希腊传说中的怪物喀迈拉长着狮子的头、雌山羊的身体和龙的尾巴。有人认为喀迈拉是利西亚地区(小亚细亚的西南部)一座火山的名字。据说,这座火山的山脚栖息着巨龙,山坡上时有山羊群吃草,在火山口能看见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人们通过火山的意象对难以理解的怪物进行合理化解释。喀迈拉原本就是诸多异质性意象的拼凑,因此,倘若不将其喻为他物就无法实现意象的调和。
*
16世纪中期,极乐鸟的传说逐渐成形,几乎任何一本动物志都有所论述。吉罗拉莫·卡鲁达诺(17)的《论精确性》(1550年)、康拉德·格斯纳(18)的《动物史》(1551—1558年)、皮埃尔·贝隆(19)的《不可思议的故事》(1564年)、昂布鲁瓦兹·帕雷(20)的《论怪物及异象》(1573年),这些著作中均出现了大同小异的极乐鸟传说。一人写罢,转眼间就引来他人的模仿抄袭,学者们的习性从古至今都一成不变。在此援引帕雷的文章以供参考:
吉罗拉莫·卡鲁达诺在《论精确性》中提到,摩鹿加群岛的土地或海面上发现了一种被称作‘玛努克迪阿塔’的鸟。这个名字在印度语中意味着‘神之鸟’。人们只发现过这种鸟的尸体,却从不曾目睹它的活体。这种鸟栖居在高空之中,鸟喙、体形皆与燕子相似,却生就一身色彩缤纷的羽毛。鸟头是纯粹的金色,胸部的颜色近乎家鸭,尾巴与翅膀的颜色则与雌孔雀相似。由于它没有长脚,在疲乏困倦的时候,它会用羽毛缠卷住树枝,悬挂在上面。它们的飞行速度惊人,而且除了空气与露水外什么也不吃。雄鸟的背上有一个洞,雌鸟在里面孵卵。我曾经在巴黎亲眼见过一只,是献给已亡故的查理九世(21)的贡品。我也费尽功夫才觅得一只,珍藏在我的标本室内。
帕雷的文章虽然缺乏严谨的实证性,但是“悬挂在树枝上”的说法似乎揭示了一种奇妙且充满偶然性的一致。栖息于新几内亚的雄性蓝极乐鸟,在繁殖期内会倒挂在树枝上抖动美丽的羽毛。当然,它们不是依靠羽毛缠绕住树枝,而是用爪子。
顺便引用贝隆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中的一段:
这种鸟数量稀少,因而非常昂贵。近东诸国的领主甚爱采其羽毛装饰头盔。这种鸟叫作“卢夫特沃格尔”,在德意志人的语言中意为“空气鸟”。因为它们只生活在空中,又以空气为食。摩鹿加群岛的诸王曾经赠给查理五世(22)五只死去的空气鸟。如前所述,想要捕获活着的空气鸟是绝无可能的。
因为无脚而必须不断飞行直至死亡,以及只以空气为食——这是16世纪后的博物学者总结的极乐鸟两大特征。
我接下来想表明的观点听起来或许有几分故弄玄虚:最早调查维多利亚号带回的极乐鸟的西班牙人洛佩斯·德·戈马拉以及那些16世纪的欧洲博物学者们——不正是他们促进了中世纪极乐鸟传说的流传吗?我总觉得,他们是在发现真相后佯装无知,并且煞有介事地声称极乐鸟是没有脚的。据温特所说,这些舶来的无脚无骨之鸟让洛佩斯·德·戈马拉惊讶得目瞪口呆。或许,他是在暗自窃笑。因为,被摩鹿加群岛的原住民拧断爪子的小极乐鸟与传说中的神秘鸟类在形态上惊人地相似。
如果再大胆一点猜测的话,极乐鸟没有脚的虚构故事与中世纪传说也许毫无关系,仅仅是洛佩斯·德·戈马拉编造的故事而已。
读者也许会疑惑道:这不是回到温特的假说了吗?没错,温特确实断定极乐鸟传说的滥觞于洛佩斯·德·戈马拉,但他始终认为这位西班牙学者在惊诧过后坚信无脚之鸟的存在。我的想法却恰恰相反。这位学者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他故意让自己杜撰的故事在世间流传,仿佛一个无名艺术家留下了震惊时代的杰作。不出其所料,极乐鸟传说被后世欧洲所有的博物学者因袭沿用。不,未必只限于欧洲,如果把目光移向日本——
*
如果将目光移向日本,我们不难发现极乐鸟传说的蛛丝马迹。江户时代的随笔中就曾提到过随着荷兰船只渡海而来的极乐鸟标本,而且远不止两三篇,这些随笔使极乐鸟的传说完整地传入日本,着实令人惊叹。司马江汉(23)的《春波楼笔记》(1811年)将极乐鸟称作“风鸟”,摘引如下:
所谓风鸟,未见活物,皆已剥皮,无足。其绘附于兰人花连的印(24)之书。此鸟居印度群岛,稀世罕见。恒翔于天而不落地,其大如鸩,身柿色,间或有纹。其中二三种,尾若孔雀,左右羽翼若云卷珠帘。兰人谓之帕拉戴斯·霍格茹。帕拉戴斯乃天堂也,霍格茹乃鸟也,故称极乐鸟。
引文中所谓的“剥皮”应该是指极乐鸟被剥开外皮,塞入填充物后制成了标本。“花连的印之书”是指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滞留印度、爪哇与摩鹿加群岛等地搜集地理历史资料的荷兰传教士弗朗索瓦·瓦伦汀的巨著《新旧东印度志》(1724—1726年,刊行于阿姆斯特丹)。江汉仿照这本书的铜版画插图创作了木板阴刻的《灵鹫山图》。另外,瓦伦汀在极乐鸟的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此我想多添两笔。
我们不得不再次援引赫伯特·温特。依照《闲话世界动物史》记述,17世纪中叶有一个叫作盖奥鲁库·艾伯哈尔特·伦弗的男人加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他定居在摩鹿加群岛的安汶岛,从事动植物研究。他在晚年不幸因黑内障失明后,由他口述、经其子记录整理,完成了五卷关于安汶岛的博物学巨作。但是,这部著作中关于鸟类部分的手稿却不翼而飞。接近这位盲目的老学者并且伺机偷走手稿的人,就是同样来自荷兰的弗朗索瓦·瓦伦汀。
瓦伦汀不仅盗走伦弗的手稿,还像许多剽窃者所做的那样,肆意篡改了内容。以发现摩鹿加蟹而闻名的伦弗也许是第一个对极乐鸟做出科学严谨描述的欧洲人。可是,瓦伦汀对手稿肆意地取舍歪曲,再度将记述的方向引回古老的传说。一切又回到了虚构之中。1726年,瓦伦汀的著作《安汶岛鸟类研究》在荷兰出版。这本书大言不惭地向世人重复着神之鸟的故事,抑或说,谎言。
司马江汉所参考的荷兰书籍就出自这样一个投机家之手。因此,在江汉的记述中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极乐鸟传说,没有丝毫不同之处。可惜我们已无从知晓江汉本人是何感想,因为他对此没有做出任何评判之语。
*
极乐鸟的传说自18世纪传入日本后产生了一个新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的想象力丰富了古老的欧洲传说。阅读至此,读者也许会嘀咕:这怎么可能呢?那么,请您欣赏江户小咄(25)本《谭囊》收录的题为《风鸟》的故事。
“前些天护国寺开龛之际,我看见了风鸟。多么奇怪的鸟儿啊,没有脚,却长着整齐漂亮的羽毛。它平时都吃什么?”
“什么也不吃。这家伙以风为食。”
“那可怎么排便?”
“哪儿拉得出来呀,只会放屁罢了。”
如果读过类似的笑话集,就不难想象抖这个包袱的笑话在天明时期有多么流行。总之,风鸟只吞食空气(风),自然没有东西可供排泄,哪怕有也只是屁罢了。这种想象既充满了日本风格,同时也极其合乎逻辑。不过,至少对于欧洲人而言,脑海中很难浮现出钻进口中的风直接从肛门放出的画面吧?不,即使能够想象得出来,也很难断言它是否能逗人发笑。
相同的故事不止被编到笑话里,还出现于江户时代少有的反体制思想家的著作中。这简直给我留下了日本人喜好谈屁的印象。安藤昌益(26)的《自然真营道》第二十四卷名为“法世物语”,其中有一幕众鸟七嘴八舌开评议会的场景,风鸟没料到自己会变成众矢之的:
“阁下切勿坐在上风口。您平日饮风而生,不用食亦不排粪,因而终日放屁。倘若您安居上风口,不知会给席上诸鸟造成多大困扰。”
如果康拉德·格斯纳和昂布鲁瓦兹·帕雷听说了这个故事,将会做何表情呢?二百年之间,摩鹿加群岛出生的“神之鸟”环游了世界一周,终于从欧洲来到东洋,却只给人留下狼狈不堪的印象。不管怎样,如今的它已变成人人掩鼻避之不及(27)的鸟。
*
最后尚有一处有待指明:以风为食的动物并非只有极乐鸟。在此,我绝不是因为身为日本人,就执意为在日本受到不当侮辱的极乐鸟挽回点名誉。
当国王询问哈姆雷特近况如何,后者回答说:“好极了,我像条变色龙一样只吃空气。”当时的人们认为变色龙也只以空气为食物。重视观察的亚里士多德对此避而不谈,不过奥维德(28)的《变形记》(第十五卷)中略有提及,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第八卷五十一章)似乎也持相信的态度。除了西班牙南部,在欧洲其他地区根本没有变色龙栖息。对于古代作家而言,变色龙无异于想象中的动物。中世纪的动物志亦鲜有提及,就我所知,只有布鲁内托·拉蒂尼(29)的《小宝库》有简短记述,但也没什么引用价值。
与极乐鸟的情况相同,哪里都没有关于变色龙放屁的记载。且不说变色龙,如果哈姆雷特放了个屁,岂不是格外滑稽吗?
*
16世纪中期,在印度、东南亚等地流浪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30)写下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其中第十首歌讲述了瓦斯科·达·伽马(31)在大海中的爱之岛上受忒提斯引导进入深山,并且在那里见到了一个能够映出世界的球体,他从中眺望到遥远的东方岛屿:
看哪,日出之际的东方大海上
散布着数不尽的岛屿。
看哪,蒂多雷岛与特尔纳特岛
山顶烈焰冲向天穹。
你看呐,灼舌的丁香树
葡萄牙人以血赎买。
在那里,黄金鸟从不落地,
直至死亡才一展身姿。
蒂多雷岛与特尔纳特岛是摩鹿加群岛中的小岛,特尔纳特岛上有一座火山。自古以来摩鹿加与香料关系密切,因而有香料群岛的别名,尤其以丁香与肉豆蔻最为著名。最初从欧洲来的是葡萄牙人,后来是荷兰人。荷兰的博物学者伦弗与瓦伦汀也是在此地追寻极乐鸟的踪迹。卡蒙斯将其称为黄金鸟,对我来说,这个名字听起来还是有几分耳生。
①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瑞典生物学家,创立了动植物双名命名法,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著有《自然系统》《植物种志》等。——本书中所有页下注均为译者注,如无特别情况,下文不再特别说明。
②赫伯特·温特(Herbert Wendt,1914—1979),德国作家,其创作涉及动物学、人类学和考古学领域,代表作有《我寻找亚当》《动物的性生活》等。
③胡安·塞巴斯蒂安·埃尔卡诺(Juan Sebastián Elcano,1475—1526),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航海家,在麦哲伦遇难后继任船长,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④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德·戈马拉(Francisco López de Gómara,1511—1566),西班牙历史学家、博物学家,生动描述了科尔特斯在新大陆的征程。实际上他本人没有去过美洲,其作品真实性饱受质疑。
⑤埃尔南·科尔特斯(Hernando Cortes,1485—1547),西班牙军事家、征服者,率领数百士兵入侵墨西哥。他利用印第安人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又在印第安人中传播天花。他于1521年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在中美洲与墨西哥等地区建立西班牙殖民地。
⑥塞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约23—79),古罗马学者、政治家,历任各行省官职,后死于维苏埃火山爆发。其著作37卷《自然史》涉及大量自然科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⑦盖乌斯·尤利乌斯·索里努斯(Gaius Julius Solinus),三世纪拉丁语语法学家、博物学者,著有《世界奇观》。
⑧鄂多立克(Odoric of Pordenone,1286—1331),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传教士、旅行家,曾到过巴格达、锡兰、苏门答腊、爪哇以及中国。后来他口述旅行经历,辑录为《鄂多立克东游录》出版。
⑨约翰·曼德维尔(John Mandeville),十四世纪英国作家,著有风靡欧洲的《曼德维尔游记》。该书是作者参考马可·波罗等人的游记后虚构出的作品,内容荒诞不经,讲述了作者从英国出发,途径中亚、印度、中国,到达祭司王约翰的国土的故事。
⑩科里库斯的海敦(Hayton of Corycus),中世纪亚美尼亚僧(接下页)(接上页)侣、历史学家,著有《东方之花》。该书概述了亚洲的地理情况,叙述了撒拉逊人的历史以及蒙古人入侵。
(11)约翰·孟高维诺(John of Montecorvino,1247—1328),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传教士,第一个来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士,受罗马教廷任命为元朝大主教。
(12)乔万尼·达·马黎诺里(Giovanni de' Marignolli,约1290—?),意大利圣方济各会传教士,孟高维诺的继任者,著有《波西米亚编年史》三卷。
(13)《健康花园》(The Hortus Sanitatis),世界上第一部自然史的百科全书,记载了自然界的植物及其药用价值,也涉及动物、矿物,书中载有对神话生物的描述。
(14)肯陶洛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传说拉庇泰国王伊克西翁追求天后赫拉,宙斯将一朵云彩变成赫拉的样子,伊克西翁与云彩交媾产生的后代即是肯陶洛斯。
(15)斯基泰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黑海北岸的游牧民族,尤其擅长制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
(16)克特西亚斯(Ctesias),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亚达薛西二世的御医,著作有《波斯史》《印度史》,现仅存佛提乌的提要与他人引用片段。
(17)吉罗拉莫·卡鲁达诺(Girolamo Cardano,1501—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典概率论奠基者之一。他一生写下两百多部科学著作,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学、占星学、医学、哲学、音乐等。
(18)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1516—1565),瑞士医生、博物学者、目录学家,著有《动物史》《世界书目》等。
(19)皮埃尔·贝隆(Pierre Belon,1517—1564),法国博物学者、旅行家。他的研究主题广泛,包括鱼类学、鸟类学、植物学和建筑学等,被誉为比较解剖学的先驱。
(20)昂布鲁瓦兹·帕雷(Ambroise Paé,1510? —1590),法国外科医生,现代外科医学与法医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21)查理九世(Charles IX,1550—1574),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即位后由其母卡特琳·德·美第奇摄政。他在位期间,宗教纷争频发,最终引发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22)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1558),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他通过继承拥有了包括西班牙王国、尼德兰、奥地利、意大利南部以及名义上的德意志邦联在内的广大领土,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23)司马江汉(1747—1818),江户时代的兰学学者、画家、随笔家,本名安藤峻,热衷于西洋理学,著有《春波楼笔记》《西游日记》《天地理谭》等。
(24)花连的印(ハレンテイン),即为瓦伦汀(ファレンテイン)的音译名。
(25)小咄,指简短独立的笑话,常用于落语进入正题之前的铺垫。日本近世前期以关西地区为中心流行“轻口咄”(かるくちばなし),后期以江户为中心盛行“落话”(おとしばなし)。
(26)安藤昌益(1703—1762),日本江户时代医生、思想家、哲学家,提倡反封建的社会观,背离了神儒佛三道,主张人人从事劳动,建造以农业为中心的无阶级社会。
(27)原文为日本谚语“鼻つまみ”,指讨人嫌的人,字面意思为捂住鼻子,此处是作者的一语双关。
(28)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B.C.43—17),罗马帝国初期诗人,拉丁文学的经典作家,晚年被流放黑海附近,死于流放地。著有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叙事诗《变形记》。
(29)布鲁内托·拉蒂尼(Brunetto Latini,1220—1294),意大利哲学家,但丁的老师。在《神曲·地狱篇》第15歌中,但丁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30)路易斯·德·卡蒙斯(Luís de Cam?es,约1524—1580),被公认为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著有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31)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约1469—1524),葡萄牙航海家,1497年开辟从欧洲出发途径好望角的印度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