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的第二次辟谣指南,动物界一些被人们相信的谣言-3
谣言:河马,大象是温顺的食草动物
河马和大象给很多人感觉是外表憨厚的温顺的食草动物(最新发现河马偶尔也会吃肉),不会无缘无故主动对人或动物发起攻击。然而现实中这两种巨兽却是相当凶猛的,它们有时会攻击甚至杀死其他动物,很多受害者都是无辜的,对它们没威胁的食草动物。当然它们也不会放过人类,每年河马和大象对人造成的伤亡数甚至远超于狮子老虎等大型食肉动物。当然一些其他地区大型食草动物对人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温顺,如驼鹿。这些动物的憨厚老实也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和影视作品里,还有梦里。
谣言:蛇闻笛起舞
弄蛇术是最诱人的蛊惑之一;尽管听起来很危险,我们却忍不住去想这个学起来一定酷毙了。弄蛇人吹响笛子,蛇就会跟着音乐扭动,平静的音符赋予他们无限魅力。可其实前面最后一句话全是假的。实际上,蛇辨别声音的方式与人类不同,它们能感觉到震动,但在弄蛇表演中,它们实际上是对弄蛇人所做的移动做出反应,而不是笛子的声音。实情与许多街头表演活动相似,弄蛇术是让表演看上去好像在做什么事,而不会展现实际怎么做的。此外,有些人可能很难同情这些蛇,然而,有的弄蛇人照顾不好他们的宠物,很多人还会为了拔出毒牙而让他们的蛇遭遇一个危险的经历。
谣言:母螳螂交配会吃夫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螳螂会吃夫的故事。从动画片黑猫警长一集中螳螂先生被螳螂姑娘分尸吃掉,到一些新闻,童话故事文学中也经常描述螳螂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交配行为。在这些影响下,螳螂吃夫似乎被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然而现实是,螳螂交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夸张,而瘦小的公螳螂下场也并不总是那么悲惨。
雌性螳螂确实有会在交配过程中“谋杀亲夫”的行为。但这并代表所有品种的螳螂都有这种行为,即使是那些存在吃夫行为的螳螂品种当中,其发生的概率也是相当低的。对于一些螳螂种群来说,吃掉雄性脑袋是交配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残忍的表现。这种行为能够让雄性更快速射精。通常情况下,这种同类相残的惨剧很少发生,几率在5%到31%之间。雌螳螂吃掉亲夫的脑袋是因为它很饿,需要补充能量,才能继续活下去,以便繁殖更多后代。在不发生同类相食惨剧情况下,螳螂的交配仪式实际上充满浪漫色彩,例如跳交配舞和爱抚触须。
在自然条件下,多数螳螂品种的雄螳螂交配时被吃的几率不会高于5%(交配前>交配后>交配时)。首先要澄清一点的是雌螳螂并不会分辨在眼前的是丈夫or猎物,卵子发育的,又没有吃饱的雌螳螂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经过的“能解决掉”的生物给吃掉。所以雄螳螂一旦在接近雌螳螂的时候被意外发现而雌螳螂当时正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被吃掉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如果雌螳螂不饥饿并对雄螳螂上背并不抗拒的话,被吃几率则基本为0。另外很多雄螳螂也会在接近雌螳螂或交配过程中时时提防,如果雌螳螂心谋不轨的话,会快速逃脱。
另外一些小型品种的螳螂,如丝螳,至今从没有观察到有母吃公的交配行为。
谣言:熊猫只吃竹子
在大家的印象里,大熊猫都是非常可爱,憨态可掬,从小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熊猫都吃竹子、竹叶、竹笋,这些新鲜的绿色植物是熊猫的最爱。然而熊猫也是会吃肉了!一野生大熊猫闯入羊圈,掠杀小羊羔,村民发现大熊猫啃食羊羔,引起一片热议,大熊猫也成食肉动物了?其实熊猫开荤不稀奇,因为熊猫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它毕竟也是食肉目的!
野生大熊猫偶尔会去附近的山村里抓羊吃,而它们的野外食谱更是包括了各种鸟蛋以及能捉住的一切动物。毕竟大熊猫的极限奔跑速度也在每小时40千米上下。在野外有拍摄到野生熊猫食用牛羚尸体的情景。你可能要问了,吃点活物也就罢了,为啥要那么重口味吃腐肉呢?其实,对于大部分食肉野生动物,腐肉是最不能抗拒的诱惑,毕竟那也是蛋白质啊,而且得来全不费功夫。在生活艰难的大自然里,浪费这样的能量是不能被容忍的。
另外,熊猫看似蠢萌,也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温顺。即使是人工饲养下的熊猫也有不少袭人的记录。不久前,四川一饲养员就遭到正在野化训练中的熊猫的攻击, 脚筋腕骨被咬断!
2011年11月9日午夜,四川平武县的山林中,隐藏在一具牛羚尸体附近的红外照相机拍到了这样的一幕——一只大熊猫抱着已经散发出臭味的牛羚腐尸大块朵颐。这图流传度不高,因为对大熊猫的形象不利。
谣言:大象怕老鼠钻鼻子
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 大象十分害怕老鼠。 因为老鼠可以钻入大象的鼻子里,然后一路攻入大象脑袋里。类似兽棋游戏中,就规定了老鼠可以吃大象; 民间传说仅仅是民间传说而已--其实大象并不怕老鼠,迄今为止并未发现能够证明这些观点的证据。
老鼠钻象鼻的故事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古希腊人,他们说,一只老鼠钻进大象的鼻子,结果把它逼疯了。大象专家理查德·莱尔已经对大象进行了30多年研究,他说:“这种说法显然很荒谬可笑,因为大象只要稍微一吹气,就会把小老鼠喷出来。而且老鼠也不可能爬上大象的鼻子。 ”他发表了有关大象行为的多篇论文,是泰国大象保护中心的一名国际顾问。
况且大象的鼻子一般远离地面, 即使老鼠上蹿下跳亦是徒劳无益; 而大象休息时, 都会小心地把自己的鼻子卷曲起来, 摆放在安全的地方, 老鼠也是接触不到地。
对于大象怕老鼠,也许是因为大象的视力不好,它们在突然看到小老鼠时会感到很吃惊。剑桥大学的大象行为及智商研究人员、泰国金三角亚洲象基金会会长乔西·普罗特尼克说:“在野外,如果有什么东西突然跑到面前,大象会被吓一跳。不只是老鼠,猫、狗、蛇和任何动物在大象脚下突然移动,都会惊吓到它们。”由此看来,大象并不是害怕老鼠,只是对它们的快速移动很吃惊。普罗特尼克说“其他动物也存在这种情况”。
老鼠钻入大象鼻子的说法只是一些传说,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能证实。可以确定的是,大象比较讨厌蜜蜂。在肯尼亚,大象如果在树下休息时发现有非洲蜜蜂,就会马上跑开。有人正是利用这一习性,研究是否有可能利用蜜蜂来驱赶侵入农田的大象。
谣言:牛讨厌红色,看见红色会发怒
很多人都会认为牛是因为对红色敏感,看到红的就会兴奋,这是完全错的。其实牛是色盲,没有办法分辨颜色,它的眼里只有黑色和白色。
1923年,加州大学的乔治?M?斯特拉顿(George. M. Stratton)做过一项实验。他找到40头牛,然后用白黑红绿四种颜色的旗子对公牛进行挑逗。斯特拉顿发现,引起公牛注意的,主要不是旗子的颜色,而是旗子的亮度以及挥动程度。
牛真正敏感的是晃动的布,牛天生是个厉害很狂妄的动物,没有动物可以在它面前嚣张,尤其是小东西。尤其是对飘动的东西就会有抵触感,认为这是向它挑衅,所以牛就会向布顶去。西班牙斗是牛血统纯正,生性暴烈的北非公牛,它们由特殊的驯养场负责牛种培育,经过4~5年即可用于比赛。公牛在上场之前,被关在牛栏里,由于性子烈,自然会变的暴怒不安。把它放出来以后,公牛对于晃动的小东西很抵触。从斯特拉顿的实验中我们也知道,公牛对于有亮度的东西也不喜欢。斗牛士一般穿着金黄色的服装,眼光下灿烂夺目,让公牛眩晕的狠。可见,公牛并不是看见红色才发怒。其实,公牛是对晃动的物体有反应,认为那是在向自己挑衅。斗牛士之所以选择红布来斗牛,是因为红色能让现场观众兴奋。即使沾上了血不惹目,不显腥,同时红旗本身又鲜丽壮观,与牛身之纯黑形成对比。
所以想让公牛攻击,你只要集齐这四件神器就妥妥的。第一、生性暴烈的公牛。第二、长时间束缚它,刺激它。第三、在它面前,不知好歹的穿着亮瞎牛眼的衣服。第四、又不知好歹的拿块布(任何颜色)在它面前晃动,记住要富有挑逗性的晃动哦。
谣言:蜘蛛会钻进正在睡觉的人嘴里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各式各样的流言、谣传,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也出现了《流言终结者》这类节目,网络上也有很多人会在那验证各式各样的流言,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
「科学研究表示,人类在睡觉的时候,每年都会误吞下8只蜘蛛!」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网友尚恩(Shane Madej)就觉得这流言绝对是假的,但又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于是他就决定亲自来实验看看,到底睡觉时吃蜘蛛这个谣传是真的还是假的!
于是他就请来蜘蛛专家黛安来帮忙他完成这项实验,而黛安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各种不同种类的蜘蛛放到尚恩的脸上,看看蜘蛛会不会主动爬到尚恩张开的嘴巴里。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把蜘蛛放到尚恩的脸上后蜘蛛根本就没朝嘴里爬,就算是黛安把蜘蛛放到尚恩嘴边或嘴里,蜘蛛们也是很快的就爬离他的嘴。
黛安对此表示,因为人们睡觉时虽然嘴会张开,但嘴巴的唿气会让蜘蛛觉得很危险,感觉他们的掠食者就在里面,所以说他们是绝对不会轻易的爬进人类的嘴里的!
所以说误吃蜘蛛什么的,一切都是假的!
想要再睡觉的时候吃到蜘蛛,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那个机率真的很低很低(估计如果你没变成蜘蛛侠就赶紧买彩票吧)。
所以,蜘蛛根本不会进入睡眠中的人的嘴里,除非你已经没有了呼吸,或者是把蜘蛛当美食。
谣言:猫有九条命,摔不死
俗话说猫有九条命,然而其实猫没有9条命。这句谚语开始流行起来,部分原因是因为猫科动物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气质,喜欢潜行,跳得高,还总是神出鬼没。但是人们用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说明猫和其他动物相比更容易在一些危险情况中存活下来,比如从高空跌落。猫虽然能够在跌落的时候存活,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它们就拥有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如果他们被从一个较低的高度丢下(如两三层高),他们可能没有时间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不能四爪着地——那就可能导致重伤。如果他们从高楼的楼顶上落下来,他们也可能因下落冲击力受伤或者死亡。
猫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坠落,才可以用合适的姿势缓冲着地。所以,猫自己掂量清楚高度,有意识的从高处跳下时,往往不会摔死。
但是如果被人从高处摔下去时,滞空时间太短而没能及时反应调解平衡,就会摔死。所以,被人从2~5楼抛下去的话,猫八成会死。生存机率最高的高度是15~40米。(30米以上高度会伴随骨折,因为城市里都是混凝土硬地面,而不是自然环境的泥土) 这是普遍情况,但也有个体差异,有的猫从12楼高度跳下去结果摔死,也有的猫从60楼跳下存活。而且猫天生好奇也有自信从高处往下跳,所以在楼房养猫随便把窗户敞开的话,往往会发生意外。由此看来,猫不是摔不死,而是从高处坠落时生存机率较高而已。
在户外和其他猫打架受伤,被其他动物(比如狗)攻击或者被摩托车撞倒——所有这些非常普通的死亡方式也可能发生在猫身上,夺走猫的“九条命”。并且在美国有1/3的宠物猫死于癌症,几乎没有比癌症还普遍的死亡原因了。
谣言:蝴蝶飞蛾都有毒,身上的毒粉会自主掉落,让人失明致哑
长期以来,在民间都流传着飞蛾、蝴蝶身上的粉末有毒,甚至在它们飞行过程中会扩散传播粉末,这些粉状物质进入人眼还会致人失明。身上的鳞粉能够破坏人体神经系统 ,使人致盲, 致哑 。然而真的是这么厉害吗?
大多数鳞翅目昆虫(蝶和蛾)并没有毒,目前没有任何相关的文献或报道能够给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些鳞粉能对人产生中毒效果。蝴蝶和飞蛾的鳞粉主要给它们起了调温、防水,求偶,警戒等作用。部分品种的蝴蝶和蛾子自身确实有一定毒性,这些毒性来自于它们幼虫期所摄取的有毒寄主植物。不过这些毒性只在它们体内,针对于那些想吃它们的天敌,这也是它们保护自己免遭捕食的方式。蝴蝶和飞蛾身上的鳞粉并没有毒,也不会自主传播扩散,除非是有人徒手捕捉接触它们。不过这些鳞粉虽然无毒,但会让一些对此过敏的人产生皮肤瘙痒等过敏现象,进入眼睛也会引起不适,但是从没有引起失明的报道记录。那些有一定毒性的蝶蛾仅仅从人和动物身边或头顶飞过的话,不会发生掉粉对人产生危害的事。即使是那些有毒的蝴蝶和飞蛾品种中,绝大多毒性也并不厉害(除非你作死去吃)。不过要注意的是,有些蝶和蛾的幼虫身上长有有毒绒毛和刺用以自卫,这些是对接触他们的人是有影响的,因此不要去随意触碰这些毛虫。
世界上确实存在部分毒性强的蝶蛾,其中最著名的是太阳毒蛾,它是世界上最美最毒的蛾,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它的翅膀犹如太阳照射出来的光芒,五彩缤纷,十分惹人喜爱。太阳毒蛾毒性很强,太阳毒蛾身上的华丽色彩也是为了警告捕食者,让对方知道它们体内的毒性并敬而远之,打消捕食自己的欲望。
有一些无毒品种的蝴蝶会长出与有毒蝴蝶近似的翅膀图案,对天敌形成“威慑”,这是一种典型拟态。一项新研究称,帮助蝴蝶进行拟态的是一种“超级基因”,并非此前认为的由一系列基因共同控制。
研究人员对一种亚洲燕尾蝶开展研究,这种燕尾蝶的雌性有4种翅膀图案,其中3种是模拟其他有毒蝴蝶的翅膀花纹,但该燕尾蝶的雄性则没有翅膀拟态图案。
研究人员让翅膀图案不同的上述雌雄燕尾蝶配对繁衍,对其产下的约500只燕尾蝶后代进行基因组对比,筛选出有可能与翅膀拟态图案相关的基因。随后他们综合运用基因组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发现在这些基因中,决定燕尾蝶性别的一种基因才是拟态图案的真正控制者。
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拟态现象的遗传学基础,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分析这种“超级基因”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
谣言:兔子蹬鹰
民间故事兔子蹬鹰:
一只老鹰在低空打了个盘旋,斜着身子,向野兔俯冲下来。老鹰张开爪子去抓野兔的脖子。眼看就要抓住了,野兔敏捷地往旁边一跳,躲开了。它并不逃走,反而逆着老鹰跳过去,跳得比老鹰还高。老鹰盯着野兔不放,扇动着有力的翅膀朝野兔身上打去。忽然,野兔不动了,四脚朝天躺在地上。那只老鹰猛扑到野兔身上,要啄它的眼睛。突然,野兔弹出后腿,重重地踢老鹰的肚子,一连几下,踢得老鹰扑棱着翅膀,一头栽倒在地上。原来野兔用巧计踢死了老鹰。再看那只野兔,它一转身爬了起来,抖了抖毛,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飞快地跑了。这就是兔子蹬鹰。雄鹰展翅,高高飞翔,厉爪锋利,是许多哺乳动物的天敌。兔子就是鹰的最爱食肉的下酒菜。无论是气势上,还是体积上,鹰都胜兔子一筹。但是,兔子在屡次失败,屡次再战中积累和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在保卫生命的最后关键时刻,使出绝招蹬死雄鹰。体现了兔子弱小的不屈气概。气概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这个故事虽然很励志,也让不少人相信兔子确实有那行为和能力。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相关视频和报道来证明兔子在面对老鹰追杀时有主动四脚朝天蹬鹰的那种行为,更没有鹰被兔子蹬死的事例。不过野兔确实会在被鹰追捕的危急关头利用自身强大的跳跃力来躲避攻击的行为,有时其高度甚至能跃过贴地低飞的鹰,也许在飞跃半空的过程中可能会碰撞到老鹰,但是兔子自主蹬鹰甚至蹬死鹰的说法是毫无依据的。
谣言:斑羚飞渡
还记得课文里的故事——《斑羚飞渡》吗?为了逃生,老羚羊甘当垫脚石,为小羚羊赢得一线生机。在了解斑羚的习性之后,你会发现这只是个一厢情愿的虚构。
【灰斑羚群:我们是小群体】
目标锁定:灰斑羚。灰斑羚栖息在亚热带丛林山区,经常在密林间的台地和峭壁边活动,啃食青草、树叶和嫩芽。借助灰褐的体色,它们隐蔽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斑羚擅于攀岩,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难不住它们。在悬崖活动时,它们主要靠之字形的小步跳上下山。
和人们常见的山羊、岩羊或者羚羊这些动物不同,生活在郁密丛林里的斑羚和鬣羚并不聚成大群。斑羚在林地里的分布非常稀疏,在泰国Om-Koi野生物避难所这个有效保护的山区里,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头左右,在当地记录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头成年斑羚和2头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过11头。
灰斑羚,尤其是雄性灰斑羚,经常会单独活动。有时候,主要是在发情期的秋末冬初,它们才会和几头雌羊一起聚集成临时的小繁殖群体。但随着年龄增长,一些雄性灰斑羚可能再也不去参加繁殖性的聚集,而任由自己在林中游荡,孤独终老。在灰斑羚这种个体间缺乏社群联系的动物中,“集体”几乎是个不存在的概念。斑羚平常会在自己确认的大约20公顷林地领域中活动;成年雄性只管练单儿,与其它雄性老死不相往来;发情时,要是遇见同性,往往就是一场恶斗。群体的唯一纽带是雌羚。幼羚在成年前会跟在母兽身边,雄羚在发情期会围着雌羚守护难得的交配机会。
“了解了斑羚的日常习性你就会明白,在现实中,灰斑羚包括其它几种斑羚都不可能存在《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头的群体,老雄羚不会出现在群中,更不可能存在号令众人一言九鼎的头羊。而且对于这些日常根本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动物,你会预见它们在穷途末路时相互关照么?”
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老年动物舍弃自己生命换取本种群延续的故事。动物父母为了后代生存甘愿冒风险,甚至舍弃自己性命,这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鸭子妈妈假装受伤,把狐狸从窝附近引开的调“虎”离山是出于育幼本能。拿性命来冒险,“收益”也显而易见——保住孩子们的性命,自身基因就可以更多延续下去。
即便不是出于亲本抚育,动物之间有时也会相互帮助。发现捕食者而报警的鸟儿或猴子,虽然有被锁定为捕食目标的风险,但下次也会收到其它动物报警,可以及时逃出生天。这样相互帮助的基础在于互惠合作,不算纯粹的舍己为人。
除了相互帮助,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种事情也可以发生在非人生物,甚至最简单的生物身上。细胞性黏菌,是类似于变形虫的一种结构简单的原生生物。平时这些生物是一个个独立的细胞,像阿米巴变形虫一样,以吞噬其它微生物各自为生。一旦没东西吃了,这些原本单独生活的细胞个体会数以万计的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先是像蠕虫,后来像蘑菇的奇怪生物。细胞们变成“蘑菇”时,有些成了蘑菇柄,起支撑作用,不能生育;有些则成了蘑菇头——子实体,释放出孢子,繁殖后代。那为什么那些原本独立的细胞会选择成为“光杆司令”,放弃传宗接代的权益呢?原来所有这些独立细胞通常很可能源自同一株克隆,蘑菇杆们选择不育,甘愿把子实体托高,就可以让同胞们的后代有机会生存在更适合的环境中。虽然这是种自我牺牲,但借助同胞们的繁衍,自己所携带的基因也可以流传壮大。
这种基于亲缘选择的利他行为,如果以人的牺牲为比喻,那就会像群体遗传学家J.B.S.霍尔丹在坊间传闻中曾表态的,“我愿意跳到河里去救2个兄弟,或者8个表兄弟”。不过一个个体能贡献的力量毕竟有限,基于亲缘选择的利他行为通常出现在近亲的小家族中。除了近亲间的亲缘选择,牺牲,也可能出于群体选择的需要。因为在群体间存在残酷竞争时,那些拥有奉献者的群体,会比大家都自私自利的群体生存的要好。在蜜蜂蚂蚁一类的真社会性动物中,“工兵”们可能会为了近亲,也可能会为了群体而自我奉献,但这种情况在脊椎动物中可能只出现在裸濱鼠(Bathyergidae)中。
当然,还有一种脊椎动物更讲究自我奉献。其它生物的所谓利他无非只是牺牲自己的繁殖机会,或者牺牲一些时间或食物。现代人这种动物,会为了解决于己无关的社会问题实施绝食;会为了救助陌生病患捐献血液或骨髓,甚至认可活体器官移植。人类的利他是进化和文化双重作用的产物,也是最值得歌颂的。
虽然生物界存在利他行为,但实际上,灰斑羚并不形成老幼混杂的大群,也不存在“集体”观念。《斑羚飞渡》其实是拟人化、一厢情愿的虚构。
谣言:行军蚁遇人杀人,遇佛杀佛,会吃掉所遇到的任何动物
据说行军蚁是最为可怕的昆虫,它们结成数以万计的大群,遇人杀人,遇佛杀佛,连豹子和蟒蛇都会被它们啃为白骨。然而行军蚁真的如此强大逆天可怕吗?
首先先了解一下行军蚁吧...昆虫学上的行军蚁(Army Ant)一词,是指多种集群觅食,没有固定巢穴的蚂蚁,它们分属蚁科(Formicidae)的三个家族:行军蚁亚科(Dorylinae)、双节行军蚁亚科(Aenictinae)和游蚁亚科(Ecitoninae)。
美国昆虫学家戈特瓦尔(William Gotwald)认为这三类行军蚁虽然习性相似,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各有各自的祖先。行军蚁起源在非洲,双节行军蚁在亚洲,游蚁在美洲。
然而2003年,另一名美国昆虫学家布拉迪(Sean G. Brady)研究了行军蚁的基因、形态和近期发现的蚂蚁化石,认为这三类行军蚁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之间不是殊途同归,而是同路人的关系。行军蚁共同的老祖先可以追溯到白垩纪,那时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还是相连的,在1亿年前,随着两块陆地的分离,身在美洲的游蚁家族,就和其他两类同胞分开了。
所有行军蚁都生活在热带。行军蚁和双节行军蚁在亚洲、非洲都有,游蚁则在美洲。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是热带雨林,食物匮乏的沙漠里是没有行军蚁的。
一种典型的行军蚁:布氏游蚁
南美洲的布氏游蚁(学名 Eciton burchelli ),可能是我们了解最多的一种行军蚁。正如其名,行军蚁是一支总是在“行进”的“大军”,布氏游蚁没有固定的家,只在一个地方定居两三个星期,然后再花两三个星期迁往下一个地方。布氏游蚁的临时“军营”通常扎在树干上,蚂蚁们抱成团,把幼虫和蚁后保护在内。
【图片1:布氏游蚁。较大的个体是兵蚁,图中其恐怖的大牙清晰可见。】
天亮之后,布氏游蚁的大军就开始巡视森林了,它们排成几十米长的纵队离开巢穴,然后在纵队前端成树冠状散开,形成宽达15米的巨大扇形,像镰刀般收割丛林地面上的一切小动物。昆虫、蜘蛛、蝎子和蜈蚣都不能幸免,有时蜥蜴、蛇和雏鸟也会成为牺牲品。这些猎物不是当场吃掉,而是运回到“大后方”的“军营”里去。在干燥的天气里,这支大军行走和屠戮的声音人耳都听得见。
许多种的蚂蚁都会派出单独的“侦察兵”来寻食,找到食物后再搬大部队来帮忙。但行军蚁无论侦察觅食,捕捉食物,还是带食回巢,总是结成浩浩荡荡的庞大军队。它们从来不会单独行动。
一般来说,食肉动物的猎物都比自己小,但一群食肉动物集合起来,就可以制服比自己强大的猎物,狼和逆戟鲸(别名虎鲸,杀人鲸,英文名Killer Whale,学名 Orcinus orca )都是如此,但狼群绝不会像布氏游蚁那样,形成如此恐怖的规模,每群布氏游蚁的“蚁口”在15-70万只之间,总重可达1千克。
蚁后是蚁群的生殖器。一般蚂蚁的蚁后总在持续不停的产卵,可谓细水长流,但布氏游蚁的蚁后产起卵来像是钱塘江大潮。大军一旦在一个地方“驻扎”下来,她的卵巢就开始飞快地发育,膨胀得大腹便便,一周之后,她一口气产下10-30万粒卵,等这些卵孵化成幼虫,军队就拔营前往下一个地方。蚁后也停止产卵,恢复“产后辣妈”体型,去追随大部队,她有强健的腿,能走长路。
所有三个亚科的行军蚁,都具备布氏游蚁的三个特征:没有定居,集群觅食,蚁后拥有短时间大批产卵的能力和适于迁徙的体格;无一例外。其他一些种类的蚂蚁,可能会在某些方面类似行军蚁,但三个特征兼备的只有行军蚁。如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的全异巨首蚁(学名 Pheidologeton diversus ),也会成群结队地剿杀昆虫,但全异巨首蚁经常在一个地方定居很久。
那行军蚁到底有多可怕?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行军蚁,可能是生活在西非的威氏行军蚁(学名 Dorylus wilverthi ),它的蚁群规模可达200万-2000万只,蚁后一个月能产卵400万粒,这支大军的总重量达到20千克,觅食大军的纵队出发时,绵延近百米——没有像传说里那样长达10千米,不过也够可怕的了。
【图片2:威氏行军蚁标本,最大的是兵蚁,其余是工蚁】
美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赛威芝(Thomas S. Savage,1804-1880)在1847年,发表过一篇恐怖而精彩的论文,描述威氏行军蚁是如何袭击民居的。它们长驱直入,与屋子里的“原住民”——老鼠、甲虫、蟑螂等——发动大战,也不放过人储藏的鲜肉和油脂,有时甚至关起来的家禽、猴子,圈里的猪,都会被活活咬死。
哇噢!既然威氏行军蚁如此牛叉,吃个人应该没问题吧?但2007年的一次研究显示,威氏行军蚁90%的食物都是昆虫。原因很简单,虽然体型小可以靠数量来弥补,但步子小是没有办法的。单只蚂蚁每小时可以前进约100米,但整个蚁群要慢得多。威氏行军蚁大队的前进速度是每小时20米,相比之下,连树懒的时速都有1.9千米……你还害怕它们吗?
虽然对昆虫甚至蜥蜴来说,行军蚁无异于死神下发的死刑令,但被行军蚁干掉的大型动物,多半是被人类关了禁闭,无路可逃的倒霉蛋。步子够大,或者速度够快的动物,都可以跟行军蚁泰然相处。在布氏游蚁大军前进时,蚁鸟科(Formicariidae)的多种小鸟,都会停栖在树干上,等着捕食被蚂蚁大部队惊飞的昆虫,有的蚁鸟甚至会以行军蚁为食。
正如威尔逊在其著作《昆虫的社会》(The Insect Societies)中所说:“森林里任何一只能干的鼠类,更不用说人或大象,完全可以站在一旁,从容不迫地观察思考贴近地面发生的暴烈的行为——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惊奇,这是世界上能够想象的,与哺乳动物不同的生物进化的最高境界!”
结论:谣言破解 行军蚁并不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大杀器,虽然数量众多,但它们并不像传闻中所说的,能覆盖几公里,而且移动速度太慢,对于腿脚健全的人类和其它行动较快的动物来说,并没有杀伤力。此外,一般情况下,行军蚁对除小型哺乳动物外的其他哺乳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附加补充:最新发现的关于旅鼠自杀的谣言资料
旅鼠集体自杀
这个谣言流传之广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竟然被写入了语文课本,《旅鼠之谜》据说是在初中课本上,可以想象,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这篇文章,那影响力,简直就和月球上看长城一样深入人心。
传言中,旅鼠们“为了保证物种延续、控制种群大小,有组织地集群跳海”,这被解读为各种关于生死的超脱与感悟。
以下节选自著名的《旅鼠之谜》,可以窥测人类对旅鼠的感悟……
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沉思。在这个星球上,一切生物都在为了生存而竞争,而那些可怜的旅鼠怎么会想方设法去自杀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
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
由此可见,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当它们要进行大迁移时,总是忘不了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这看上去真是天意。”
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看的我都感动了,旅鼠在天之灵一定会说,尼玛,老子是战败了,被赶走去寻找新家园,你干嘛咒我死啊
事情的真相是:
而没人能证实旅鼠是否真的组织过这样的集体行动,它们也许更愿意相互厮杀而不是自杀。最重要的是,跳海是没有用的,旅鼠会游泳……
"They are good at swimming," says Stenseth. "They can easily go across small bodies of water, across small lakes," he says.BBC - Earth - The truth about Norwegian lemmings
旅鼠由于无法控制种群数量,致使种群无限扩大,这个时候,竞争失败的旅鼠群体被迫迁徙到其他的地方。
由于北极圈支离破碎,很多时候迁徙需要跨过水域,于是就出现了旅鼠集体跳海的做法。
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迁徙,当然有部分体力不支的,就死了。
所以,在很多地方,会把旅鼠叫做“天鼠”,因为这些鼠会突然间出现在他们的地盘,包括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等地都有这种称法,真相就是,这些老鼠是游过去了。
Lemming migration plan(旅鼠迁徙计划)
这篇2003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献已经证实旅鼠自杀是错的
Gilg O, Hanski I, Sittler B. Cyclic dynamics in a simple vertebrate predator-prey community[J]. Science, 2003, 302(5646): 866-868.
至于大家看到的视频记录,是很残忍的一个记录,有扒皮的,就是迪士尼强制把旅鼠赶到海里。“……片中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的海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
最后,你们要是还说旅鼠自杀,我要angry了
双叉犀金龟雄虫(独角仙),雌虫无角
锹甲(图为我国最常见的锹甲品种:中扁锹甲,雄虫)雌虫没有大夹子
蜣螂(屎壳郎)
谣言:甲虫=屎壳郎
很多人看到甲虫,尤其是黑色的或深色的甲虫就认为是屎壳郎,而且坚信不疑!然而目前全世界已知甲虫种类超过三十几万种,屎壳郎在其中有2000多种..因此屎壳郎只占甲虫大家族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要看到颜色深的,黑色的甲虫就认为是屎壳郎,屎壳郎的特征是头部扁平像铲子,身体呈滚筒状,只在地面活动,也只有屎壳郎会滚粪球,屎壳郎也不会爬树,因此在树上发现的甲虫不可能是屎壳郎。图上的独角仙和锹甲是较容易和屎壳郎混淆的也是我国相对常见的甲虫,这两种甲虫平时生活在树上也不吃粪便,和屎壳郎一点关系都没有。
谣言:企鹅很绅士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企鹅鲜有接触,我们认为企鹅非常受人尊敬,它们在地球上最恶劣的环境下同样令人尊敬地活着,甚至它们走路的样子都是那样可爱、人模人样。肥肥短短、憨呆可爱…被称为“绅士鸟”。
实际上,企鹅却是动物王国里极其讨厌的一种动物,经常做些下三滥的坏事。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感觉只是想想这点就是对企鹅的极大亵渎。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确实大大地看错了这些家伙!
比如阿德利企鹅,一提到这南极扛霸子,大家脑海中便会立刻浮出这可爱的模样。但是外表看似纯情的南极阿德利企鹅,隐藏在萌样下的性癖好绝对超出你我想像、吓得你下巴脱落…同性恋、性滥交、性虐、奸尸什么的在企鹅生态圈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要被牠们的可爱外表骗了。1911 、1912年,Dr George Murray Levick观察阿德利企鹅的性行为时,发现牠们的性行为不太适合公开。你也许会以为那是以拘谨的爱德华七世时代的标准所以无法被接受,但就算以今日的标准来评论,有些仍然过于极端。
Levick将这些“惊人的堕落”归咎于“流氓雄性”。他很震惊,他在希腊写下他的观察,所以只有受过教育的绅士才能够理解。他的做法似乎有奏效,这份内容直到2012年以前都被封藏起来。
在1998年有更多企鹅堕落的行为曝光,人类观察到阿德利企鹅会用石头让雌企鹅进行卖淫,他们的报告中也有提到,一些******企鹅会为了石头,故意让雄企鹅以为只要进行求爱仪式就可以做爱,然后抱着雄企鹅的石头跑走。
这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企鹅的印象。
早在1960年代性解放之前,企鹅在没有配对的雌雄企鹅间的淫乱性行为早就已经领先在前,纪录中也有同性企鹅之间的性行为。
以现今的标准来看,上述这些都还没有什么问题,但,在Levick的南极探险中,他也观察到阿德利企鹅有强奸、轮奸、性虐待以及虐待小企鹅,还有奸尸行为,有些尸体甚至都已经死好几年了。
比如说,南极的阿德利大型雄企鹅就有恋尸癖和强暴行为。最初详细记录这一点的是1923-1931年到南极远征研究企鹅的一位英国科学家。
后来他写了一篇关于企鹅的论文,但其中关于企鹅性行为的部分未得以出版,因为这部分内容被认为太过变态,有伤风化。“这些企鹅犯下的似乎都是滔天大罪”,他在禁止发行的这四页小册子上这样写到。当时,这四页小册子只在少数几个生物学家之间传阅。
不仅仅是雄企鹅才有这样的行为。据载,雌性帝企鹅会绑架其它雏企鹅来弥补自己不能繁殖的缺陷,如果遭到反抗,则会直接使用暴力手段。
它们绑架的对象不一定是企鹅。有时,雌性帝企鹅会绑架与它们完全不相干的鸟类雏鸟,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来养。
一、奸尸
Levick在1910至1913年远征南极期间,目睹一只血气方刚的公企鹅跟一母企鹅的尸体性交,甚至有其他公企鹅连死了好几年的母企鹅都不放过,这震撼的场景让他惊惧不已。
二、性虐幼企鹅
除了上尸,被Levick形容为“流氓企鹅”的公阿德利企鹅也不放过未来的主人翁,硬上小企鹅,更有小企鹅在途中被活活咬死…
三、硬上对味的企鹅
只要看上眼的通通不放过!霸气的公企鹅们甚至会成群结党,在母企鹅居住地外围徘徊,伺机性骚扰。
四、男男爱
除了性虐小企鹅、霸王硬上弓,公企鹅甚至会男男互上!Levick表示曾见数只公企鹅在交配期,耐不住性致高昂,见眼前有同类便冲上去硬上,但两只都是公的。
Levick回国后立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了一份关于阿德利企鹅的英文报告-Natural History of the Adelie Penguin。但英国绅士如他,为确保报告的内容尺度得体,关于一系列惊人的性癖好皆未被收录其中,而是另写于只供研究专家传阅的论文中。
而Levick欲隐藏的阿德利企鹅秘密在半世纪后,由英国鸟类博物馆长Russell揭露,表示Levick的研究有公开之必要性。
Russell表示没有伴侣的公企鹅容易出现上述脱序行为,至于“企鹅恋尸”,他认为:“阿德利企鹅每年只有几周时间可以成功交配,而年轻企鹅并没太多经验,所以才会出现这些惊人行为;Levick不能接受的恋尸举动其实是因死企鹅眼睛半开,与顺从的母企鹅躺卧在地非常相像,牠们才因此误判上尸。”
看完这些惊人的阿德利企鹅小秘密,你心中那单蠢憨傻的胖胖企鹅,形象有因此崩毁吗?
推荐
宠物
- 1霜降节气如约而至:节气,今日霜降这样做一冬天不生病396
- 2太可爱了萨摩耶宝宝:可爱无邪的萨摩耶把萌娃当自己的妹妹了381
- 3箭步蹲练到单侧大腿前侧怎么办?原地箭步蹲练臀时身体要直立呢235
- 4兔兔喝水拉稀怎么回事?兔兔拉稀是怎么回事怎么治疗431
- 5一字型卫生间撞色:M-Design,私宅大赏卫生间也有流行色416
- 6泰迪各个动作性格的区别:泰迪不同的花色,代表着不同的性格329
- 7柯基狗狗的特点是什么?柯基的特点你真的知道吗418
- 8狗狗拉稀比较严重怎么处理?我们应该如何找到原因并且做好治疗和预防423
- 9马丽罕见和小十一岁老公同框 扯白,从马丽结婚聊一聊女谐星们的苦乐人生283
- 10老年犬怎么养最好?老年犬养护经验必看篇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