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米长蜈蚣风筝:78岁老人痴迷做风筝20年50米长
一条“巨龙”时而腾跃高空,时而盘旋低飞……3月27日,78岁的董良金来到郊外放飞他的龙头蜈蚣风筝,这只风筝长近50米,是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制作而成。
这只“巨龙”不简单,鸡毛掸子身上粘
家住乌市青年路方苑小区的董良金喜欢做风筝和放风筝有20年了。制作和放飞巨型龙头蜈蚣风筝是他的绝活,在首府筝友中很有名气。多年来,他已经制作了9条龙头蜈蚣风筝,最长的70多米,最短的30多米。
3月27日,董良金来到郊外放飞他的龙头蜈蚣风筝,他稳稳掌控着风筝的方向,几位路人看到“巨龙”在空中自如游动,缓缓飞向天空,最后变成了一只“小蚯蚓”,大家都欢呼了起来。
这只风筝由老人亲手制作,除了龙头蜈蚣身上的布料是买的风筝布外,其余材料大多是捡回来的废料,龙头是用竹扫帚枝弯曲,节点用线绳扎住,外层裹着旧横幅布,龙角用的是泡沫板,最神奇的是龙眼睛,在风的吹动下像风车一样翻动,还发呜呜的呼啸声,远看就像龙在眨眼睛。龙身有74截,分别用风筝布和竹篾扎成的小风筝圆片组成,148只蜈蚣脚的竹篾条是用竹制旧沙发的一部分一根一根削出来的,为此他的手指受了好几处伤。为了做龙翼上的羽毛,他拆了两个鸡毛掸子。
这条龙头蜈蚣制作用了一周时间,但调整和修改达到能飞起来的水平,却用了一个月。董良金说,风筝做出来和能飞是两回事,他在试飞中不断修正各个部分线的松紧、竹条的厚薄、左右的对称等,折腾了一个月才达到了现在的效果。“好的龙头风筝是飞上天空后,人不拉动就不乱摆,位置始终端正,稳稳当当。”他说。
20年前看新闻,自此迷上做风筝
20年前,董良金退休后爱上做风筝,刚开始学做一些三角、菱形等简单风筝。爱上做龙头风筝是因为无意看了一则新闻,新闻中山东的一个做风筝高手,做了一条80多米的龙头风筝,在空中放飞,引起了轰动。“第一次见那么复杂好看的风筝,当时就有试着做一做的冲动。”他说,由于他没上过学,看不懂书,所以他做风筝几乎全靠自己琢磨。
他第一次做的是一个20多米长的龙头风筝,由于龙身节数多,结构比较复杂,做好后他调了数十次,但是要么飞不起来,要么是飞不高,他才发觉,把风筝做好并没想得那么简单。
后来做的多了他渐渐总结出经验,不合格的关键是风筝该对称的地方没控制好误差,“结构复杂的风筝,一个小的误差就可能影响飞行质量。”他说,虽然失败很多次,但他始终有憋着一股劲,“我不相信自己做不成。”
那段时间,他拆解了好几把竹扫帚,买了10几个鸡毛掸子,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做龙头风筝上,手上满是新旧伤痕。每修改好一次,就要去试飞一次。由于龙头风筝太大,试飞需要到比较开阔的地方,安宁渠、大浦沟等地方董良金都去过很多次,而他最喜欢去的是白鸟湖,每次要转两趟公交车,再走5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家人多次劝他别折腾了,要锻炼身体平时多走走路也一样。可董良金却说,他只爱放风筝,一点都不觉得苦。
董良金的第一只30多米长的龙头风筝稳稳地飞上天空,用了一年多时间。有了经验,他做的风筝越来越长,最长的达到70多米。2016年五一期间,在阿拉山口市举办的首届风筝节上,老人放飞的70多米龙头风筝一出场就震惊了全场。
老人说,做风筝放风筝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是他晚年生活的支柱和动力,以后他还将尝试制作和放飞百米以上的龙头风筝,不仅挑战自己,也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
(文/图/视频 新疆晨报记者 秦金俐)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