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幼苗养殖技术视频:石斑鱼高位池育苗技术
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仔鱼培育成鱼种的过程。目前石斑鱼苗孵化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室内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室内水泥池育苗虽然能够完全模仿石斑鱼苗自然生长条件:水温、盐度与光照等水质因子,特别是育苗初期鱼苗生长与摄食需要什么,就可以往水里添加什么;并且这种育苗模式受到外界气候影响较小,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由于水泥池体积小,水体的缓冲能力小,如果高密度育苗水中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不易管理,容易出现水中有机质太多或氨氮超标造成鱼苗中毒死亡,造成育苗失败,低密度育苗虽然水质相对容易管理,但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报期太久。这就是室内水泥池育苗这种投资较大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没有能够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但反季节育苗室内水泥池育苗有明显优势!而室外土池的面积又太大,水体的缓冲能力强,水质相对稳定,由于是在室外受到底质水源水质与天气的影响,人为控制环境成本高;更主要的是由于人工培育轮虫、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的技术不过关,不得不采取购买方式,但由于水体大购买生物饵料多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方式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室外高位池育苗一般面积适中(在1~3亩之间)介于上两种方法之间,是目前石斑育苗的主要模式,市场上卖的苗大多是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
石斑鱼的育苗水质常规指标
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8~31℃,水温在23℃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开口能力差,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3℃以上仔鱼活动不正常。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但也要防止日夜水温的剧变。
2、光照:石斑鱼鱼卵孵化到开眼前需要暗光,特别是开眼时一定是暗光环境,所以要专门制作孵化箱。育苗池塘水表面的适宜光照强度范围5000~15000lx,以6000~8000lx最适宜。光照低于5000lx时,仔鱼发育缓慢;光照太强,育苗池塘中容易造成藻类生长过旺造成PH偏高与溶解氧过高,对鱼苗生长不利,特别是在仔鱼开口后的一个星期内容易发生气泡病,造成仔鱼大规模死亡。
3、盐度:石斑鱼卵孵化用水比重为1.020(俗称20格)以上时孵化率较高,盐度降低则孵化率下降但不能低于1.018(俗称18格)。育苗前期用水比重与孵化用水相同,育苗中后期的比重可逐渐降低到1.014(14格)。
4 、水中悬浮有机物:鱼苗育苗过程中水中悬浮有机物是一个特别关注的水质指标。水中悬浮有机物太少,光照直射到底容易滋生青苔导致鱼苗成活率低与难捕捞,鱼苗容易饿死造成成活率低,水中悬浮有机物太多水质容易败坏造成育苗失败,排泄废物之所以是导致水质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排泄废物里包含池塘系统中70%的氨氮,而氨氮是刺激鱼鳃发病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一定重量的鱼可以产生和其体重相当的排泄废物。
5 、氨氮:育苗过程中,氨氮也是要注意的水质指标,氨氮是刺激鱼鳃发病的主要因素。一般要求不超过0.6mg/L。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鱼苗就会表现出氨氮中毒症状。氨氮慢性中毒危害为:鱼苗摄食量降低,生长缓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体内组织间的输送。急性中毒危害为:鱼苗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中毒严重的会造成死亡。鱼苗氨氮中毒初期表现为食欲下降,抢食不积极,时而游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鱼苗在池边漫游。这一阶段也随之有数量不等的死鱼死虾现象,多见体大者先死。慢性中毒出现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当出现严重中毒时,体色变浅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其活动特征是:身体侧向在水面打转,或头部抬起,鳃盖及口裂张大,甚至狂游乱窜,时间不长则出现游动乏力,时而缓慢下沉,时而身体失衡侧卧,进而可见浮头鱼苗游动无力,数小时后即发现池底有死鱼。经大量换水后,氨氮含量降到0.3mg/L以下才得到缓解。
6 、酸碱度:pH7.8~8.5。
7 、溶解氧:要求育苗池塘保持溶氧量在3.5mg/L以上。气泡病就是水体中气体过饱和的典型症状。该病没有固定的症状表现,很可能当发现鱼死亡的时候,仅仅是气泡进入了鱼体的心脏和脑部,但是在外部并无体征。另外,常见症状还有诸如气泡出现在皮下、眼睛或者是鳍棘中。实验显示,治疗气泡病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塘水充分曝气,使气体溶解水平降低到饱和或者饱和以下水平。
8、 食性:稚鱼以藻类、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卤虫等浮游生物为食,为了不过分依赖生物饵料和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管理,减少鱼苗自残,在仔鱼孵化后可全程补充使用微粒配合饲料,以提高开口过料率以及驯化其适应性减少自残。
根据育苗的水质指标来选塘:
1 、石斑鱼育苗培育池塘要求环境要安静,因此尽量远离公路防止因喇叭声震动等外界因子刺激鱼苗受惊死亡。水源水质干净,最好是能够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
2 、池塘不宜过大,一般以面积1~3亩、平均水深1.2~1.7m为宜。可在进水口处设一集苗池,利于出苗。
3 、池塘四周应无树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有利于饵料生物及鱼苗的生长,减少树叶等杂物落在池里败坏水质底质,影响育苗生产。
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放养前,对池塘、孵化箱、过滤网、器具等均加以消毒和定期清洗。
1 、放苗前池塘水质管理
清塘:对育苗池人工清除池底污泥和浒苔等,暴晒7~10天,然后进水10~20厘米,用漂******30~5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浸泡一天后,确认池塘中的鱼类、甲壳类全部死亡后,排掉池塘水,再爆晒3~5天即可进水。
进水祛毒:先用20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1.2~1.5米,使用鱼虾卫安300克/亩.米泼洒,目的是氧化降解因水源恶化产生的藻毒、菌毒等毒素。
激活优化:水体经过祛毒灭菌后,水中微生物大都被杀灭或被迫转变为微生物孢子休眠了,水体已变为一池死水。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微生物残骸)、亚硝酸盐、氨氮等物质降解转化途径已经被切断,物质循环传递不畅通,因此有必要先构建物质能量循环通道。所谓“激活”,就是激活池塘水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道,建立稳定的活菌生态系统,最终达到水体微生态(菌藻相)的良性动态平衡,以确保物质能量传递的畅通,减少产生有害物。这个步骤叫激活,目的便于随后培育饵料生物。我们一般用活菌王2亩/瓶 益生健2亩/瓶 红糖3~5斤/亩 水20斤混合浸泡过夜后泼洒。
培育饵料生物:激活水体1~2天后用肥水膏2亩/桶 绿藻源1亩/包培育藻类、轮虫和原生动物等浮游生物。经过3天左右,池塘水中的轮虫等浮游生物繁殖到一定数量,这时即可将仔鱼移入池塘中进行培育。这时透明度一般在30~50cm之间,溶解氧在3.5mg/l以上,pH7.8~8.8。
注意:仔鱼放出来时最好没有桡足类,以免造成仔鱼成活率偏低!
2、 孵化箱的准备工作(鱼卵孵化成鱼花的地方)。孵化箱的规格有3×3×1立方米、4×4×1立方米,孵化箱上方有三角支架,支架上覆盖黑膜或彩条布来遮阴。
①清洗:彻底冲洗干净孵化箱底和四周侧壁以及气管气头。
②进水:进水可用沙滤系统进水,无条件的就用300目以上筛绢网过滤进水。进水后可用活菌王(5毫升/立方水)活化净化水体。
③打开充气石充气活化孵化箱水质(一般可均匀放置一平方米一个充气石)。
育苗饲养管理
鱼苗、鱼种有不少习惯名称。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鱼,称鱼花、水花,从仔鱼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称鱼种。
石斑鱼育苗管理可分为5个阶段:孵化与开目期(3天)、过料期(3~8天)、发翅期(8~16天)、收翅期(16~25天)、红头期(20~35天)和背带期(35~40天)。鱼卵发育经过5次变态,根据不同水温孵化25~40天成石斑白身寸苗。
孵化与开目:水温23℃以上即可下卵。先把装有受精卵的包装袋放入孵化箱中,待包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打开包装袋口,向袋内缓慢加水满袋后,缓缓将受精卵倒入孵化箱中。一般情况下,每口3m×3m×1.2m的孵化箱可孵化受精卵0.3~0.5公斤左右。孵化密度越低孵化率越高。一般情况下,在水温29℃左右、比重1.020(20格)的海水中,受精卵经过约22~24小时的孵化就能出膜成仔鱼(一般拿回鱼卵的当晚9点左右),此时应及时将气量调小,使孵化箱的水流呈微沸腾状态,以防因气量过大损伤仔鱼;孵化过程中注意遮光遮雨。仔鱼出膜后如果发现个别仔鱼畸形马上使用活菌王(6克立方米) 多维(0.5克立方米)混合泼洒。仔鱼出膜后约40小时仔鱼开口,肉眼可观察到仔鱼的眼点(开眼)和腹部的黑色斑点。将仔鱼置于玻璃杯中,可见其用吻部有力地碰撞杯壁或杯底。发现个别仔鱼开眼时马上抽已培养好生物饵料的池塘水到孵化箱或用250~300目的筛绢网过滤好的螺旋藻粉(0.5~1.0克/立方米)投喂,让开口的仔鱼适应池塘水环境和及时摄食。
仔鱼放养:仔鱼全部开口后可考虑放养到池塘中,即可打开孵化箱,让鱼苗随水流入育苗池中。育苗池塘水质的要求:池塘水体透明度模糊见底,饵料生物—藻类和小型轮虫较多,满足鱼苗开口觅食需求;尽量选择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放养。
鱼苗开口后各阶段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
孵化后鱼苗体细长,游泳能力弱。水温在29℃孵化后40小时左右开口,72小时后卵黄囊已吸收殆尽,此时如果无法摄食到食物仔鱼就会因饥饿而死亡;刚孵化的仔鱼大多聚集在鱼池中上层,且喜欢沿池壁觅食。随着鱼苗的发育必须改变投喂不同的饵料生物,根据从卵黄囊期仔鱼到幼鱼的发育过程中饵料的转换,可分为4个培育阶段:
第一阶段:卵黄囊仔鱼到仔鱼后期:鱼苗由内源性营养转换为外源性营养,一般在孵化后的2~5天。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共存阶段。此时投喂的外源性食物:小型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小型轮虫、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及池塘中培育的藻类等和干性饵料如螺旋藻粉、虾片与发酵鱼粉等。这阶段螺旋藻粉、虾片等配合饵料一般要用200~25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才能投喂。一般第一天用250目筛绢网过滤,后两天用20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喂。1~2次/天,0.3~0.5ppm/次。
第二阶段:仔鱼后期到发翅期前,一般在第一阶段后养至孵化后7~10日。生物饵料有藻类、轮虫及桡足类幼体。此阶段的生物饵料一般经过12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投喂。
第三阶段:发翅后至收翅前,此时鱼苗有延长的一条背鳍棘与左右各一条的腹鳍棘,形如风筝状,俗称发翅仔。摄食由小型浮游动物向大型浮游动物转换,主要饵料有大轮虫、桡足类的幼体,约饲养5~7日后,鱼苗背鳍及左右腹鳍开始延长出长棘,且随时间增加而背鳍、左右腹鳍更加延长,形状类似飞鱼。此时水质控制相当重要,尽量促持水质稳定,水色保持淡绿色为佳,透明度60~80公分。本阶段末期可投喂挠足类成体,卤虫幼体等,约经15日腹鳍长棘收起,25日左右背棘长棘收起,称为“收翅”。
仔鱼开始摄食至变态成稚鱼这个阶段,每天投喂2次人工配合饵料(时间为5:30、15:30),饵料要经筛绢网过滤后投喂;上午8时投喂1次活饵(轮虫或桡足类或丰年虫幼体),活饵要经过清洗消毒后才能投喂,此外还要经常检查水中活饵的数量,要确保水中活饵的数量大于1个/亳升,避免因饥饿而自残。
第四阶段:收翅后至幼鱼期:此时鱼苗已长至2公分以上。由于其他鳍棘的长出,就显得原先的背鳍与左右腹鳍之长棘“消失”,此时意味着鱼苗即将变态为进入底栖生活的稚鱼期,食性由活饵可驯化摄食配合饵料。饵料生物有桡足类、卤虫幼体,稚鱼的配合饵料有搅碎的鱼、虾、贝肉糜混合湿料、人工配合干料等。配合饵料每天投2次人工配合颗粒饵料(时间为8:00、14:00),颗粒饵料要用大泡王(用适量的水活化2~3小时后)来软化,增加适口性和强化体质,1次丰年虫成虫或桡足类(时间为5:30),同样也要清洗消毒后才投喂。
更换饵料应注意的事项:
①每次更换饵料,要有3天左右的过渡时间,以便多数鱼苗能很好地适应新饵料;
②更换饵料要适时,太迟影响鱼的生长,太早则由于大部分个体还不能摄食,影响成活率,还会引起生长不均匀,使个别能摄食较大饵料的个体长得特别快。
③育苗整个发育过程每3天全池泼洒1次美之源4亩/包 多维200克/亩.米全池泼洒,可明显稳定水质提高鱼苗活力和生长速度。
育苗期的水质管理
鱼苗培育期间,每天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pH等。掌握池塘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添换水,一般每隔3天活菌王 益生健(1 1用2亩)与肥水膏 活菌王 黑金神(1 1 1用3~4亩)轮换使用来养护水质。
平时注意藻类活力与天气变化,及时激活藻类防止因天气剧变造成的倒藻。藻类种类、活力及处理方法:用一个矿泉水瓶装池塘水,静置在阳光下15~20分钟后观察(这样也可观察水中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多少。)。
①如果瓶壁产生的气泡多,说明藻类丰富,上部气泡多,说明水中蓝藻占优;气泡少则藻类稀少;无气泡,说明藻类老化。
②如果瓶底有较多绿色沉淀物,而瓶中水无色说明藻类刚死亡,一般此时水色应是暗绿且浑浊。如果瓶底有较多沉淀物且瓶中下层为绿色,上层无色,则说明藻类已老化。以上两种情况先用速安1亩/包 五星护卫1.0~1.5斤/亩,再用活菌王 黑金神 肥水膏(1 1 1用3亩.米)。
③如果瓶中水悬浮物较少且上下水色一致,且瓶壁上有气泡多则说明藻类活力较好,如瓶壁上气泡不多说明藻类开始老化。追肥的最好时机是放置过夜后瓶底有微量绿色沉淀物,这种情况适时使用藻动力 活菌王 肥水膏(1 1 1用3~4亩)锁定水色维持菌藻平衡。
1、为了确保育苗池内有充足的天然饵料;以及保持适宜的透明度,防止池塘内容易长出丝状藻。因此每天早上要留意的水质情况,适时追肥或保水。操作方法如下:
水体透明度大时:使用肥水膏2亩/桶 活菌王2亩/瓶 黑金神4亩/包混合泼洒2小时后泼洒;
下午检查水中生物饵料不多时:按每亩每天用轮虫、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的发酵液2.5~4.0千克泼洒。
培养轮虫、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的发酵液制作:先选择一个200升的塑料桶,冲洗干净干后备用。然后按50公斤干料(如豆粉、麸皮,油糠等),加入水产酵母2~3公斤混合均匀,加入干净水100~130公斤再搅拌均匀,一般在环境温度不低于20℃情况培养3~5天即可使用。温度在28~32℃度时生长最好,温度低时可加温发酵,培养好的发酵液有特殊酸香味。
2 、加水与换水
一般情况是,仔鱼在12日龄以前不换水,之后可以根据水色和鱼苗的生长情况适当换水或加水,一般以加水为主。加水时,进水口套有筛绢网,网目从鱼苗早期的150目,逐步向80目过度,以便随进水带入部分生物饵料。
3 、定期用活菌王2亩/瓶 好丰水3亩/瓶 黑金神5亩/包泼洒(一般间隔3天左右),净化水质并络合重金属、氨氮等毒素,还可以防控青苔滋生:随着投料量的增加及有机污染物的增多,定期使用益生健 黑金神泼洒,分解水中有机物,防止水质恶化及抑制丝状藻的滋生。
4、在育苗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与处理方法:
①“倒藻”的处理:
先增氧去粘缓解应激:按3~4亩使用五星护卫4斤 速安3斤泼洒。2小时后培藻:使用活菌王2亩/瓶 肥水膏3~4亩/桶 藻动力4亩/桶混合浸泡2小时后泼洒培菌藻。
②丝状藻或青苔的处理:
发现有青苔时及时使用黑霸2.5亩/包泼洒,隔天上午再用黑金神4亩/包 黑霸3亩/包泼洒泼洒抑制丝状藻或青苔的生长。
③水体的表面张力过大:使用速解安999 池底解毒丹1 1用1.5亩解毒去粘。
日常管理要点
1、每天早晚要勤加巡塘,仔细观察仔、稚鱼活力与生长情况,及时泼洒髙稳C 适应王1 1用2亩缓解仔鱼应激反应。当仔鱼长到7~10天龄时开始长翅,这时需要提高鱼苗活力,可用速安 髙稳C 1 1用1.5亩泼洒,防止鱼苗活力不好,集群时因外力作用(风力、增氧机等)导致翅膀纠缠一起,造成鱼苗死亡。特别是“收翅”期一定要使用,如果水质恶化时傍晚还要五星护卫4~5亩/包 速安1亩/包去粘增氧解毒,辅助鱼苗顺利收翅。
2、正常情况下,池塘中都应保持有部分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等饵料生物供仔鱼摄食。一天早中下检查3次池塘水中的生物饵料密度,发现生物饵料密度不足时,可适量补充轮虫与桡足类等生物饵料,保持池塘的饵料生物充足。如果没有生物饵料时可适当泼洒配合饵料如螺旋藻粉、虾片等(根据鱼苗的大小使用200~8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投喂),减少鱼苗自残,提高鱼苗成活率。在育苗后期,可适量添加搅碎的鱼、贝肉,也可直接投喂0.15~0.3ppm粉状配合饲料。每天检查饵料密度2~3次,投饵量以鱼苗达到饱食为度。
投喂顺序为:仔鱼下塘至10天内,以投喂轮虫 螺旋藻粉或虾片为主;仔鱼下塘7~15天内,投喂轮虫 桡足类为主;仔鱼下塘14~20天内,以投喂桡足类成体 卤虫幼体为主;仔鱼下塘20~30天内,以投喂大型桡足类与丰年虫幼体为主(丰年虫幼体应经过营养强化,且不超过当天活饵量的30%);稚鱼2.5公分至出苗,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虾苗,并可开始驯食鱼糜或配合颗粒饵料。
3、过滤饵料:开口前2天轮虫可用200目滤网捞取,投喂前再用150目滤网滤除较大型的饵料生物;桡足类幼体可用120~150目滤网捞取;桡足类可用80~100目滤网捞取。注意:外面购买的轮虫桡足类等活饵一般要用添加复合碘1~3ppm的清洁海水清洗过1~2次后再给鱼苗投喂。
4 、抗应急反应:仔鱼下塘前后以及天气突变、天气变化前后、温差大、雨天、雷雨天等天气转变时,按高稳C 适应王1 1用2亩混合泼洒,及时做好鱼苗的抗应激工作。
①抗缺氧提高活力:在鱼苗集群时傍晚使用五星护卫8亩/包 速安1亩/包混合泼洒。
②防控“倒藻”:在预知天气变化之前2~3天进行追肥和培藻:按使用藻动力 活菌王(1 1用4亩)浸泡2~3小时泼洒,增强藻类活力。
③鱼苗游边浮面时使用活菌王 多维1 2用1.5亩泼洒,以提高鱼苗体质增强抵抗力。
④高温天气:
按五星护卫4亩/包 速安1亩/包泼洒,让鱼苗安全度过高温天气。
石斑鱼苗培育三道难关
这是三道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的难关,尤其要引起重视。
第一道难关(开口过料关):在4~7日龄,这期间的成活率很低。有记载,孵化7d,石斑鱼仔鱼存活率<10%,甚至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包括卵质不良、先天性畸形、不能开口摄食等。除上述原因外,饵料中缺乏必需的生物生理活性物质,仔鱼很难完成内源性营养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是仔鱼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育苗中应采取多种措施:
1、 培育并维持水中有足量的轮虫、藻类等生物饵料;
2、 发现个别鱼苗开口后马上投喂螺旋藻粉0.5克立方米(用250目筛绢网过滤后)或抽适量的池塘水到孵化箱里,让先开口的鱼苗及时摄食与其他鱼苗适应觅食味道。
3、 投喂适口、足量的配合开口饵料如螺旋藻粉与虾片等200~300克/亩.米 大泡王1亩/瓶 多维200克/亩 双价酵母200克/亩 水适量混合浸泡2~3小时后泼洒,2次/天,连喂3天,第一天用250目的筛绢网过滤后投喂,后两天用20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喂;目的是诱食强化水体营养,增强仔鱼食欲。
第二道难关(发翅关):在孵化后12~15天左右,是在后期仔鱼阶段,这时鱼已经长出长的背棘和腹棘,内部器官进一步发育、外部形态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的仔鱼有集群的习性,如果鱼苗的活力不好,那鱼苗的“翅膀”容易纠缠一起造成发生死鱼现象,还有过度密集,也容易造成局部亚缺氧导致鱼苗活力不好。采取以下措施有明显的好处:夜间育苗池塘边不开灯,保持水质清爽,防止因发粘造成肥沉底导致青苔滋生,及时清除池底和池边的丝状藻类减少鱼苗与青苔纠缠死亡。此阶段每隔两天使用五星护卫4亩/包 速安1亩/包增氧去粘、增强鱼苗体质提高鱼苗活力,减少因亚缺氧中毒等造成鱼苗活力不好。
第三道难关(收翅关):在孵化后16~25天左右。收翅期容易死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水体恶变,水中氨氮、有机物含量过高,适当使用水毒净2亩/包泼洒解毒;其次是因鱼苗生长发育情况造成鱼苗大小不一,加上石斑鱼苗有自残的习性,此阶段的石斑苗已经出现相互攻击和残杀,石斑鱼苗互相残食现象相当严重,经常可以观察到:个体大小差不多的鱼,一尾大一点鱼苗吞入另一尾小一点的鱼苗的半条,大的鱼苗被卡死,小的鱼苗被咬死,大小两尾鱼一起死去;还有被咬伤的鱼待在池边,时常被追逐;少数摄食了同类的个体生长加速,以后更易残食同类。自残习性对育苗成活率影响很大。在石斑鱼互相残食最严重的阶段投喂卤虫幼虫,可降低使互相残食现象。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是投喂桡足类,而桡足类的大小已经不太适合大鱼苗的口径,需要找些大的食物。投喂卤虫幼虫后,鱼随时可以摄食适口饵料,残食也就相应地减少。当鱼长到5cm以后互相残食现象自然减少。另外在密度大的情况下产生拥挤应激,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如痉挛死亡(口裂张开很大)或造成体质衰弱,使用酵母培养的饵料生物如轮虫、卤虫等在投喂前还需经12小时绿藻强化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进行强化培育后才能投喂,以免因饵料的营养不良造成鱼苗体质差;再者就是病毒发作,石斑苗自卵中就带有神经性病毒。育苗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鱼苗体质弱诱发病毒病。
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成活率,降低相互残食是重点,强化营养提高活力是根本。
如何降低自残提高鱼苗成活率?
①提前投喂与增加投喂次数,提前投喂对石斑鱼苗降低鱼苗自残有显著作用,一般每天早上天一亮鱼苗就要觅食,此时如果水中生物饵料不足,鱼苗就会自残。因此每天都要在天亮之前提前半小时投喂,海南岛一般是早上5点左右投喂第一次。另外喂食次数多使鱼保持饱食状态可以明显降低残食比例,所以每日喂食4次(生物饵料与配合饵料各2次)。
②根据鱼苗生长阶段,适时更换饵料,投喂适口饵料。及时投喂足量的适口饵料是降低自残的重要方法。
③保持合理的培养密度,全长10mm仔鱼,密度应在400~800尾/立方米,全长超过10mm时,密度不超过在200~400尾/立方米为好。
④在水体中设置掩蔽物,如悬挂海藻、麻黄树叶等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减少互相残食。
⑤及时起捕过筛分苗:在一般情况下,石斑鱼苗在全长2cm以上就会发生残食现象,有时,由于被吞食的鱼苗个体过大,吞不进,往往造成两败俱伤,从而大大降低苗种培育成活率。所以经过30天左右的培育,当90%以上的鱼苗已经收完翅膀,长到2.0~2.5厘米要及时起捕并立即分筛,尽可能统一规格,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通过投喂鱼糜驯化,尽量将其喂饱,可以减少自残,以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如果暂时没能出售,为了避免残食现象的发生,一般约2天筛选一次,水温较低时可3~5日筛选一次。先排水至水深0.8米左右,开始起捕。起捕时使用布网,选择鱼群多的一角,网围池塘的1/4面积,保证一网起捕的鱼不能太多。小心将鱼种捕起,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待售或标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