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猫猫洞古人类遗址:1.2万年前的古人类会用染料

人气:277 ℃/2024-03-12 09:33:41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相关专家来到招果洞遗址一个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里,竟然隐藏着一段黔中地区古人类的秘密。由于发现了4万年前延续至数千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最近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遗址相继发现用火遗迹51处、墓葬两座,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

遗址内大量的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从何而来?对古人类来说有何作用?反映了当时古人类怎样的生活状态?4月20日,记者随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相关专家以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招果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来到招果洞遗址,实地调查招果洞遗址石料来源。

调查组在招果洞遗址进行探讨

专家提出重要观点

洞穴整体塌陷时间约在1.2万年前

4月20日上午11点,天气晴,推开一道大铁门,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相关专家与张兴龙在招果洞遗址汇合,并在遗址现场进行考察与探讨。张兴龙介绍,考古工作人员还在招果洞遗址发现了两处落水洞,洞底相互连通,整体走向与洞道一致。然而由于流水长年累月地渗透,底部洞穴的堆积物已经掏空,导致上部地层整体塌陷,有关专家根据地层判断,洞穴整体塌陷的时间大约在全新世时期。记者查阅得知,全新世是地质时代最新阶段,大约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也就是说,招果洞的整体塌陷,可能就在1.2万年前。“从目前的挖掘现场观察,可以推断出整个洞穴的坍塌速率大概是恒定的。”现场,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解释说,在遗址内的地层堆积中,石灰岩角砾分布应该是等速的大范围分布,但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石灰岩角砾分布范围则要小一些,这说明可能存在人为改造的情况。“有意思的是,根据洞口情况和考古探方内的情况看,可以推断出当时古人类还喜欢往洞外扔石头。”王德远说。那么,这些石头从何而来?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原料又从何处获取?紧接着,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专家团队与张兴龙带着锤子、镰刀等工具开启了一次“寻石调查之路”。

王德远爬上峭壁寻找石料来源

丛山峻岭里找石头

发现燧石条带很惊喜

在距离招果洞遗址2公里以外,走过弯弯曲折的乡村路,来到一片丛林脚下。“没错,就从这里上!”在一名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调查队找到了寻觅石器原料的最佳路线。说是“最佳路线”,其实是一条无行走痕迹、又湿又滑的爬山路。一行8人一步一滑,跌跌撞撞爬了许久,才到达高于地面50米的丛林中。一边爬一边找,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德远和贵州省工程防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纪星星、工程师罗祎浩、工程师阮杰等,一路敲敲打打,只要看到有可能是石器原料的石头,就敲开表层,先是肉眼观察,然后拿出一个白色瓶子装的稀盐酸(HCI),用滴管取出,滴几滴在石头上。

用滴管取出稀盐酸滴在石头上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能迅速分析出这块石头的材质。”“你看,稀盐酸(HCI)滴在石头上没有 任何反应,证明这块石头属于硅质岩,硬度较硬,适合作为石器原料。”“再看这一块,稀盐酸(HCI)滴在石头上迅速有气泡反应,证明这块石头属于灰岩,硬度较差,不适合作为石器原料。”想要挖掘更多古人类石器原料的秘密,大家继续上山寻觅。就在这时,一个面积有50~60平米的大洞呈现在眼前。

该洞被当地人称之为“牛洞”,洞口堆积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洞壁上的岩石层分布颜色不一。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有一层黑色的岩石层条带,非常明显。

洞壁上的黑色岩石层条带非常明显“这就是在最早期时沉积了一层硅藻泥,沉岩以后形成的燧石条带。”张兴龙说,这种黑色的燧石非常坚硬,就是古人类用来制作石器的原料。

看到这么明显的燧石条带,大家兴奋不已。

调查组在洞内挖掘石料来源工程师罗祎浩拿着锤子一阵敲打,想要敲下一块研究透彻,无奈根本敲不下来。考古发现,往往都始于一个意外。幸运的是,下山后,专家们在山脚下意外找到一块有6公分长、4公分宽的黑色石块。张兴龙拿在手里仔细一看,这就是一块非常“漂亮”的黑色燧石,石块的边角又黑又亮。“这值得拿回研究所继续研究。”他兴奋地说。

调查组找到一块非常“漂亮”的黑色燧石

古人废物再利用

骨骼和鹿角变工具

招果洞遗址“一夜成名”,还因为它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在距今3万多年地层中发现300多件加工精美的磨制骨角器,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磨制骨器之一。在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1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粘有大量赭石粉末,这是中国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此外,数百件石器、骨角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品,还原40000年前,古人类狩猎文化,及如何在洞穴中刮削、分解、加工食物,繁衍生息的场景。那么古人类是如何用这种坚硬无比的黑色燧石制作石器的呢?据推测,或在新石器时期前,古人类在招果洞居住的生存模式,可能仍处于“就地取材式”采集阶段,石器制作技术主要有锤击法和砸击法两种。

工程师罗祎浩想要敲下一块燧石,无奈敲不下来王德远和纪星星在丛林中采集到石料后,进行砸击与锤击对比。结果表明,砸击法石核是最具辨识度的,经过砸击法利用的石核较容易产生两极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砸痕。他们据此推断,古人类利用燧石制作的石器,也更锋利。根据遗址出土的25种动物骨骼,考古学者还原了一份古人类“人气菜单”。其中,鹿肉占“绝对C位”。其次,古人类爱吃牛、猪、虎、狼、熊、兔子肉。猫、獾、豪猪、竹鼠、田鼠也在“最喜欢的菜品”列表中。“所以,他们制作这样的石器多半用于切割肉类等,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刀一样。”张兴龙说。由此也可以推断,洞内的磨制骨角器来源自动物的骨骼和鹿的角:古人类把动物狩猎来,吃完肉以后,没有丢弃掉它们的骨头,而是废物利用,将动物骨骼和鹿的角做成精致的骨角器。由此可见,古人类的狩猎技术在不断提高,食物来源也越来越丰富。

张兴龙和罗祎浩正在对一块石头进行研究

古人类还喜欢纹身?

还可能用红色染料染色?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从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的1件通体磨光石器,刃部竟然粘有大量赭石粉末。专家们认为,这些粉末可能和人类的象征性行为有关,从侧面说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复杂化。张兴龙表示,这一发现之所以意义重大,除了通体磨光石器年代最早外,粘在刃部的赭石粉末,还为探讨最早的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他甚至进一步推测,通体磨光石器刃部粘有大量赭石粉末,说明古人类可能存在用红色染料进行染色的可能性。结合民族志材料记载的狩猎采集人群一般存在纹身的情况,说不定当时的古人真有纹身行为。“通过此次石料来源调查,可以推断当时的古人类不仅常常狩猎,还在距离遗址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地方获取制作石器的原料。”专家们说。他们表示,同时还有一种可能:石头风化后脱落在山脚,又或者经过河流冲刷到河岸边,古人类便能“就地取用”。招果洞遗址的挖掘工作已经结束,但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究竟这些出土的大量石器制品、磨制骨角器等,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还可为复原史前人类文明提供怎样的重要依据?还有当时发掘的两座墓葬和遗骨是怎样的具体情况?这些都将等待着我们继续层层揭秘。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琴 赵毫

搜索更多有关“猫猫洞古人类遗址:1.2万年前的古人类会用染料”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