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小巷情思,随笔,小巷情思

人气:177 ℃/2024-04-30 06:33:32

作者:舞阳书生||责编:一默

小巷,也称胡同,是城市中的最小街道,是百姓们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民俗民风井市烟火味最浓的地方。一条小巷就是一段历史,是缩写的城市,它的发展变迁,它的人间烟火味,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星移斗转,难湮没甜蜜的儿时记忆;时代变迁,带不走小巷邻间温情的温暖……

那条幽长弯曲的小巷,雨丝绵长,飘飘洒洒,淋湿我光亮的油布伞;青石板上人来人往,隐约映出身影的悠长。哦,那条幽长弯曲的小巷,是我曾经居住的家园;哦,那条梦中的小巷,你是我儿时的幸福天堂;那条远去的小巷哟,你是我一辈子的精神家园,是心中永远不灭的念想!

小巷里有写不尽的世事春秋,讲不完的人间故事,让故人感慨,让今人回味,令后人想象……

南阳,豫西南一座美丽的城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出过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和商圣范蠡。在宛城东关,有一条名字很平常的小巷:云子石头夹道。北方说的胡同,在南方称小巷,在我们这儿叫夹道,其实,这和番茄又叫西红柿一样,说的都是同一种事物。

这条幽长的小巷宽约四五米,从城东主干道南奎路,向东曲曲弯弯三百多米直达古城寨墙边。小巷两边有一家大型企业,一家幼儿园、十一个大院和深宅,居住着近三百户各行各业的人家,有税务局的干部,公司职员,企业职工、人力车夫和手工艺者,大都是世代居住,三世同堂。他们共用一家粮店,三口水井,六间厕所,这种群居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造城运动之前,是我国城镇居民主要的居住形态,是那个时代民俗民风的标志性符号。

小巷里一街两行的十一个大院各有名字,有以家族姓氏为名的余家园,有按单位名称为名的烟厂家属院,有按地理位置和历史遗迹命名的,就象我居住的钢铁院,就是因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遗有几十个废铁疙瘩而得名。那时的民宅大体有三种来源:一是国家将夺权胜利后没收富家的宅邸,分给贫苦人家;二是居民自建的住房;三是分予干部职工居住的少量公房。来源不同,小巷两行的住宅规模和样式就大不同,富家宅院青砖灰瓦,飞檐流璃,古色古香,院中套院,豪华气派;自建房屋砖基坯墙茅草屋顶古朴经济;公房整齐,简陋实用。那时还未实行计划生育,家家人口多,收入不富裕,居住都不宽敞,在房屋旁边又自搭草棚做孩子居室和厨房的人家也不少,因此,从巷口望去,一巷两行房屋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各家生火造炊之时,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小巷显得更加古朴,原生,市井烟火味很浓。

那是国之艰难、百姓不富裕的年代,除了市区党政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以外,百姓们还都没用上自来水,都是吃井水或河水,家庭人口少、稍富裕点的,吃的是人担的白河水,三四里外挑到巷子,每担才一角钱。孩子多的户家不舍得花这钱,都是到井台自挑井水。小巷里共有三眼水井,供近三百户人家饮用,家家门后都备有水缸水桶,去井台打水便是每家男丁日日重复和顶重要的事情。我家距水井不过十来米,天未亮,井台上便人声鼎腾,说话声,铁桶碰井沿的铁器声,水桶“喝”满水的噗通声不绝入耳。

小巷里的三眼水井几乎是等距分布,都有些年头,井口四条大青石铺成“口”型,井沿上被井绳磨出道道半圆绳痕,井壁呈圆柱状,青砖叠筑,上面长满青苔。打水者一付挑担,两只水桶,十来米三股带钩麻绳,便是打水家什,钩上水桶,放入井中水面,左右悠荡两三下,右手一抖,那水桶便一头扎入水中“喝”满,提绳让桶在水中“噗通”两声,确认满桶,两手交替提绳,六七下便提出井口,放稳,钩住另桶,重复动做,一担水便完成,稳稳挑起,荡悠悠回家,竟滴水不露,便是日久练就的功夫,回屋倒入水缸,不耽误媳妇做饭。

天大亮,一巷两行家家炊烟四起,井台安静下来,因为此时井底淤泥泛起,井水混浊,不宜饮用,起的晚,便望井兴叹,急用的,讲究不了许多,硬着头皮提回,静澄多时方清,才可饮用做饭。吃井水,在小巷沿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巷百姓才普遍用上了自来水。

太阳升起,五彩斑斓,照在幽长的小巷,安静一夜的巷子里人渐渐多了起来,沿巷人家打扫门前,大人上班,小人上学,小巷里的人川流不息,大多都认识或脸熟,互相问候是那句国问:“吃饭没?”半个小时以后,小巷里人稀,渐渐地平息下来。

日上三竿,各家的老人们在家洗刷锅碗瓢盆,扫地抹桌,收拾完毕,走出家门,小巷里三三两两聚集,絮絮唠家常,美美晒太阳。小黄狗卧地眯眼打盹,芦花大公鸡绅士般踱步,点地啄食,远处传来悠扬顿挫的叫卖声,小巷里一派温馨祥和。

星期天,大人不上班,小人不上学,是小巷最热闹的时候,男娃们在小巷里推铁环,追逐嬉戏,女娃们跳绳扔沙包,家庭主妇赶早买菜……做小生意的也专拣这时候到巷子里做买卖,卖山楂糕、米花糖的;挎篮叫卖蒸红薯、热芋头的;有挑担的豆腐脑、米酒鸡蛋……人们饥肠鹿鹿,食物的香气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更有小人围满挑担的吹糖人,这是倍受大小人爱见的传统手工艺,艺人用小棍挑出少许糖稀,用两个拇指食指反复揉捏拉摁,而后用小吹管插入糖稀,边吹边捏边剪,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各种古今人物造型,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观者面前:灵活的小老鼠,神气的大公鸡,威武的关公,活泼的孙悟空,笨拙的猪八戒……惹得小人们忘了回家吃饭。巷子路边有炸爆米花的,师傅在熊熊小火炉上慢摇着黑黑的炸锅,火候气压适中,几分钟后成熟,嘱咐众人捂耳朵,脚踩炸锅,铁棍一别,“呯”地一声巨响,四周顿时白蒸气弥漫,一碗玉米籽瞬间变成一盆玉米花,香气扑鼻,小人们一拥而上,捡拾散在地上的爆米花。大人们顾不上这些,加快脚步回家,可小人们在各食物叫卖摊前目不转睛,挪不动脚,直到传来大人们大声吆喝声,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巷子里朝阳的空地处,有几个自发形成的饭场,那时人们很少在家吃独食,除了下雨下雪天,大都是端碗聚集在饭场,蹲的站的都有,边吃边唠,吃得热乎尽兴气氛高。大伙工资都不高,虽说肉只有几毛钱一斤,鸡蛋几分钱一个,但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饭,十天半月才改善一次。好饭食者碗里堆得老高,不为炫耀得瑟,只为共享佳肴,大方相让,吆喝招乎邻里品尝;粗饭食者也大方端出,不会脸热自卑不好意思,那年月家家条件都差不多,谁也不会笑话谁。大伙吃着说着笑着,你尝我碗里的蒸面条,我舀你的豆腐汤,彼此品尝,不亦乐乎!这个说:李哥的蒸面味道绝!那个喊:二姐的饺子倍个香!大人们挟人家个饺子,舍不得尝,放进小人碗里,看他吞下去,不忘叮嘱:慢些吃,别噎着,满脸慈爱。大伙一中午能尝十来家的饭菜,甜酸香辣咸,五味俱全,真是莫大的享受!“一家吃得百家饭”,就是那年月巷子里饭场的特点。其实,那时吃啥已无所谓,无论好赖饭,一律嚼得香,吃得甜,图的就是共同进食和谐亲密友好的氛围,享受的是虽无血缘关系,但亲密无间的大家庭的亲情味儿!大伙吃的痛快,唠的尽兴,天上地下,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单位胡同,小道消息,无所不唠。话说得差不多了,碗已见底,盘已干净,饭饱意足,有人掏出“白河桥”卷烟散上一圈,男人们吐着烟圈继续唠,个个落得肚圆尽兴,直到婆娘们扯嗓呼唤,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那年月家里都无厕所,家家备有夜壶尿桶尿盆,晚上当屋或床下一放,以备起夜之用,早上人稀时拎去公厕倒掉刷净。巷子里公用设施少,一巷两行近三百户、一千多居民,只有三个男厕所,三个女厕所,分布在小巷的不同位置。不管男女厕所,都是蹲位,大点的,有六七个蹲位,小的只有两三个,并排蹲,对脸蹲的都有,所以入厕就难免会出现诸多窘事。

穷人无尊严,百姓少隐私。条件差,人们的所谓尊严和隐私就难以顾及。男女厕所仅一墙之隔,还不是一墙到顶,上面相通,几乎没有隔音效果,两边排气声相闻,排便声入耳,让人不免想象,尴尬无比。蹲位间互无隔墙,并排或对脸,排泄窘态毕露,洋相百出。人的本性在入厕时难以掩饰,原始本能尽显:排泄艰难的瞪眼攥拳,咬牙切齿助力;有憋得满脸通红喘粗气,嘴里发出“嗯哎啊”呻吟的;有排气肆意、呯呯拍拍、长短不一,怪声刺耳搞笑的,让人忍俊不禁……排相都不雅,谁也莫笑谁。对脸蹲位更让人难堪,脸对脸,眼瞪眼,排泄窘相一揽无余。更有甚者,有人爱往别人下面看,满眼好奇,看得对方脸热面窘,恼怒不已,此等不佳心境情绪,导致蹲坑半天,难以拉出。邻居张老师有学问,好涵养,办法多,人家为避免窘事,入厕时专带一本杂志或小说,一可消遣,二可遮脸,避开对方不良目光,拉个安逸痛快。此经验被巷里人广泛传播应用,导致外人来到巷里厕所时呆立发愣:莫非错进了图书馆的阅览室?

人多坑少,排序讲究先来后到,先来的蹲坑安逸,抽烟不慌不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也拿他无法。后来的,一看人满,无奈出厕等候。便急者,就等在厕内人面前,心急火燎,抓耳挠腮,站立不安,蹲坑人一看,哑然失笑,故作不动,逗你玩!急得那人作揖喊哥唤叔,不忍者让出,未等系上腰带离坑让位,等者也顾不上感谢便跨坑急就。更有性急者入厕一看满员,不再干等闻臭味,扭身三步并作两步,疾步走到巷子尽头,下寨墙,芦苇丛中或沟里无人处痛快方便,无臭味,不求人,拉得舒适悠哉!

一日入厕,见墙壁上不知何人即兴题联一对,上联:进门三步紧;下联:出门一身轻!不禁赞叹:好联!可惜缺个横批,余琢磨三天,欲补此缺,无奈学问疏浅,望联兴叹,勉强对出“通爽舒心”,似觉不美,至今也未能悟出上等佳批,终成憾事!

夏季是穷人的季节,小巷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俗话说:笑冬不笑夏,笑夏是王八。每天晚上,小巷子里路灯下,大人背心裤头,脚蹬木板制成的呱哒板或剪去后跟的塑料鞋,手摇大莆扇,面前一壶茶,几人谈天说地唠家常。女人们穿的单,不乱跑,在家洗洗涮涮。小人们裤头,光脊梁,塑料鞋,满巷乱窜推铁环,叠三角,扔沙包,抛琉璃球,跳绳,捉迷藏……巷子边昏黄路灯下,几副棋摊上紧围起七八十来个人,观棋指点,有说跳马,有说拱卒,有喊翻炮,让棋主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听谁的,举子不定。指招者相互争得脸红面赤,高腔使性,唾沫星乱喷,比下棋的还急还累,更有性急者嫌指招不过瘾,干脆上手动棋,代棋主动子行棋,惹得棋主哇啦叫唤,脾气暴者便会吵闹一番。

酷热难耐,有人从水井里打上一桶精巴凉水,捏三四粒糖精洒进去,摇几摇,众人一哄而上,缸勺碗瓢齐上,未带家伙的,等众人舀完,干脆就着水桶边一气喝个够。那时的精巴凉井水,清净可口,清凉宜人,喝一气,能甜在喉头,爽到骨头缝里!

到了掌灯时分,有不少人嫌家里闷热难以入睡,便在巷子里两旁的空地上洒些井水,稍干后打扫干净,一字排开,铺上苇篾席子,并排躺下数星星,拍瞎话,神仙鬼魅,公子小姐,古今趣闻,邻里杂事,拍得云天雾地。众人轮流说故事,看谁的故事惊奇悚人,谁的瞎话曲折中听,谁的趣闻最逗可乐。一钩弯月高悬,主干道上凉风习习,葡萄架下夜话绵绵,拍美了,说够了,说话声越来越低,打鼾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神话故事烟雾缭绕的仙境中甜美地入睡,做起公子小姐仙女的美梦去了……

巷子里最热闹的是婚丧嫁娶,哪家闺女出门,哪家后生娶亲,都是小巷里的大事,大人们都会记着日子,早琢磨贺礼,喜日前携礼物去家里祝贺。女人们会主动帮忙缝新被子,这要儿女全双的女人才能胜任,其他人剪喜字,糊顶棚布置新房。这时,更少不了巷子里邻里的能人相助,酒精厂的张叔帮忙弄来八毛钱一斤的坛装白干酒,肉联厂的李哥拎来市场上紧俏的不要肉票的猪头、下水。主料齐备,再买些青菜算是齐毕。到了喜日,女人们择菜洗碟,男人们早早到主家帮忙照乎来客,烫酒端菜。那年月还没到酒店一说,都是主家备料,邀单位厨师掌勺,在自家屋里院外和邻居家堂屋摆上几桌就算成席。那时,兴破四旧,立四新,老礼全废,提倡新事新办。婚礼不送钱,也没钱可送,能送个暖水瓶,搪瓷盆的算是厚礼,有人赶时兴去新华书店请张领袖像,请尊白瓷像,红纸条贴起送去,主家也高兴笑纳,送家照入席坐桌吃喜酒,并不觉得寒酸低搭。喜日时一巷两行和主家院里遍贴喜字,巷口放挂鞭炮报喜信,新郎推辆飞鸽新自行车,后座是红衣新娘。小巷子里各家各户闻声都挤来瞧热闹,重点看新娘漂不漂亮,热议出阁女多少嫁妆。喜主家人散些香烟和瓜子硬块糖,新郎着蓝中山装,上兜插新钢笔,偏分头,面露喜色;新娘红头巾,花外罩,新裤带楞,布鞋崭新,双手对搓,面含娇羞。新人双双戴红花,众人面前羞哒哒。新房向阳墙上贴上红纸,书上几项喜事仪程,由小巷里体面人士主持婚礼,向领袖像三鞠躬,高颂语录,再向父母高堂、邻里来宾鞠躬答谢,算是礼成。小人们忙着拣未燃响的鞭炮和瓜子糖果,同辈们闹闹新房,乱乱新娘,讨口烟抽,点上吹灭,吹灭点上,乱得不亦乐乎!正是:小巷子一家婚事,喜祥气小巷盈盈。

凡是在小巷里生活过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小巷重的一个“和”字,讲一个“情”字,行的一个“德”字,看的一个“诚”字。在小巷里生活的各家各户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姓氏,不同习性,却能很快地融入巷子生活,亲密无间,和善至亲,就象是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客观上,是当时处在计划经济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资源有限,人们需要互通有无,互帮互衬,抱团取暖,才能共度时艰。但从根上讲,那是一个人心向善,温暖纯真的火红的年代,社会风清气正,百姓气顺心平,官民关系,干群关系,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和谐融洽,这可能就是小巷子邻里能够和睦相处和巷子文化形成的重要的背景支撑。

那年月人们守规矩,有底线,讲良心,重诚信。邻里互相信任,家庭成员多,达不到人手一把钥匙,每家的钥匙大都会放在门框沿或压在窗台的砖头下面,这是公开的秘密,谁都知晓,但从没失盗。有人事急外出,忘了锁门,老半天办完事回来,家里一切安好。那时,一家有台缝纫机,能做大院百家衣,引得大姑娘,小媳妇,夹着布料往主家跑,上衣,裤子,床单,枕套,活计一件接一件,主家搭机器,搭功夫,搭茶水,并无半句怨言,来者不会做的款,主家还会手把手教,甚至亲手给你做好。巷口有个田工程师,自己设计、制作成一台砸煤球机,邻里排队求借,老田来者不拒,弄得自己家的煤球倒无机可砸。七十年代末,我家托人买台罗马尼亚的12吋黑白电视机,邻居们闻之稀罕,奔走相告,蜂拥而至,每日晚饭后,大伙夹小板凳来家看,人多挤不下,父亲干脆搬到屋外巷边,并多烧开水,以解观者口干。大伙象瞧电影似地热闹,《敌营十八年》,《动物世界》,《新闻联播》看哪个节目都叫好,都稀罕。夜半随播音员一声:“今晚节目到此结束,明晚再见!”众人才意犹未尽散去。

小巷里门户虽多,但每一家都不是独立独行,都能从内心到外在行动自觉地融入巷子这个大家庭里,同喜悲,共进退。谁家儿子姑娘从乡下参军进工厂,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子女从外地调回父母亲身边,谁家孩子进步当了干部,巷子里顿时漾溢着过节的气氛,大人们也会适时地以此教育子女向其看齐。六十年代,巷子里鄢姓老大考入北大,轰动全院!要知道,当年全市15万人中也没一两个的,巷子人以此为荣,可后来听说,临毕业,因恋爱纠纷,鄢老大竟将女同学砸死,自己赴了刑场!可怜其父母至咽气不知真相。此事震惊全巷人,人们终于意识到:有才无德太可怕!于是,德才兼备成了大人们教育的新内容,子女们也争气,改革开放后,小巷子真得出了不少人才:有厂长书记,有总裁经理,有专家学者,有金融大亨,还有不少名牌大学生,为小巷子里的人争足了面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席卷全国,房地产开发似脱缰野马,圈地造房炙手可热,高楼林立,商品房遍地,百姓为居有定所倾尽所有,房地产商进项滚滚,数钱数得手疼。小巷地处闹市,位置优越,升值潜力极大,是地产商们眼红觊觎的肥肉,他们无所不用之极,软硬兼施,采取各种手段拆迁开发,住户们在经历了无数次抗争无果之后,被迫挥泪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拿着微薄的拆迁款,赔上一辈子的积蓄,才买得高价商品房,小巷里的邻里从此一别,各奔东西……

离开小巷前夜,各家各户恋恋不舍,热土难离,心情复杂,五味杂陈,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串门告别来不及,大家聚集在巷子里,互相拍肩握手拥抱,泪眼相望,泣不成声;叮嘱交待,难舍难分,一直聚到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大伙才互相留下新的居住地址,相约常串门,多来往,莫相忘……

人去巷空,在各种拆迁机械的轰鸣声中,云子石头夹道灰飞烟灭,回归大地,小巷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痕迹荡然无存,只剩下残垣断壁顽强地高昂着不屈的头频,万般委屈地默默垂泪。曾经的小巷是那样弯曲幽长,热闹兴旺,如今的小巷沦为如山废墟,荒草丛生,无言地诉说着人间世态炎凉……

时光荏苒,城乡巨变,街道越来越宽,小区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美,众多小巷消失,被小区高楼所替代,人们陆续搬进了楼房:多层,高层,一梯两户,一梯多户,的确是洁净,宽敞,明亮,漂亮;复式楼,小别墅,更是气派高大上,彰显富贵,身价陡增。小区生活、居住、锻练功能更加完善,着实让人们兴奋膨胀了好大一阵子。可日子久了,总觉住得有些别扭和不对劲:住的房子大了,生活圈子小了;条件好了,人缘少了。钢筋水泥壁垒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情丝。同一单元,对门的邻居住着,可一年半载竟然谁也不认识谁。人随和的,见面还能打个招乎,点个头,更多的则是熟视无睹,形同陌路,真得是小区邻居面面熟,走路声相闻,可老死不相往来,让人心凉不适,难以习惯,会不由地想起那家常温暖、热乎实在的小巷,万分怀念那没有血缘却充满亲情味的大家庭氛围,更留恋那物质匮乏却人心温暖的美好时光!小巷,这一几代人心中的儿时念想和永远的精神家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巷子文化,更给我们留下了温暖的人生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可能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令人万分遗憾的是,有时失去的,要比得到的珍贵得多!

再见了,幽长弯曲的小巷!

再见了,曾经可爱的高邻!

再见了,儿时温暖的故乡!

搜索更多有关“小巷情思,随笔,小巷情思”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