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汉武帝刘彻派谁出兵匈奴 汉武帝刘彻的武功是征讨匈奴

人气:357 ℃/2024-09-22 02:44:49

汉武帝刘彻的武功便是征讨匈奴。匈奴在秦汉之际发展成为草原游牧帝国,其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均不同于中国,草原横跨亚欧大陆内陆,这个庞大的内陆王国在东西两端分别与东亚世界和西亚世界接壤,也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从文明影响的角度讲,多数东亚民族都是在秦汉文化的影响下确立各自的国家,唯独北方的匈奴不是,匈奴更早地受到西亚国家的影响,考古上也证明匈奴在文化上与黑海沿岸的斯基泰文化是近亲。

在武帝之前,由于高祖刘邦白登山被围的前车之鉴,以及中原历经数百年战乱致国贫民弱,不能与匈奴争锋芒,遂采用和亲政策,将汉室公主远嫁匈奴单于,结为亲家。这一政策被讥为懦弱之举,举国男儿不能征伐,而将女子送与胡掳以求和平苟且,视为奇耻大辱。但没办法,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意气用事,将士不要命,皇帝还要皇位呢,老百姓还要过日子呢。

虽然名声不好,但和亲政策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直到文景时双方关系还是很稳定的。这种兄弟般的外交关系,虽然没有规定谁是兄长,但就当时而言,匈奴还是占据优势的。双方以“不侵塞(长城)”为约定,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以长城为界和睦相处,汉不但要送公主给匈奴大单于,每年还要赠送一定数额的黄金、生丝、锦、帛等制品。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王朝的经济实力大有改观,史书记载当时谷仓、钱库都爆满了,新谷积压陈谷,窜钱的绳子都烂了。有了财政后盾,是时候一雪三代之耻,讨伐匈奴了。

在此之前,为了不至单兵作战,武帝还考虑去西域找匈奴的死敌。匈奴独霸漠北,西域诸国苦其侵扰,想找个盟友不难。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大月氏。月氏国被匈奴赶出富饶的领土,月氏王的头颅还被做成单于的酒器,月氏人带着屈辱迁徙到中亚阿姆河流域,称为大月氏。

大月氏在这片新天地混得也不错,还收了大夏这个国家作为小弟,渐渐的乐不思蜀,所以张骞跟大月氏王的军事同盟谈判没能取得成果。后来大月氏五大部族之一的贵霜实力扩张到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贵霜帝国,和东汉、古罗马、安息并称当时亚欧大陆的四大帝国。

张骞没能带回盟约,却带回了汉武帝后来十分喜爱的汗血宝马。武帝原来喜欢的是乌孙马,后来张骞又带回大宛马,即汗血宝马,武帝为了此马还专门出兵大宛,历时四年,逼迫大宛交出宝马,并扶持了亲汉的大宛王,应该是获得了稳定的种马来源。

在此期间,武帝在军事上也有过不成熟的试验。他在边境上的马邑城设下三十万兵力的埋伏,伪装走私物资,诱惑单于的十万骑兵。但单于发现马邑附近遍布家畜,却没有放牧的人,遂认为其中有诈,武帝的策略遂告失败,匈奴从此放弃和亲。可见这时候的武帝及汉廷军事参谋还是很稚嫩的。

(直到二位大佬出现)

也许是对和大月氏结盟不再抱有希望,武帝正式向匈奴派遣远征军。远征军中最著名的将领就是卫青霍去病,从元光六年(前129)至元狩四年(前119)的十年间,卫青七次、霍去病六次远征,再次收复河南(鄂尔多斯)地区,建立朔方郡,打通河西走廊。

再说说南越国,当时两广的南越和福建的闽越都还不算汉王朝的直接辖地,是属国,由汉室皇帝进行册封。南越第一代君主赵佗本来是秦国的将领,被秦始皇派遣征讨南越,后来秦亡国了,赵佗就干脆拥兵自重,在这鸟不拉屎的荒蛮之地建南越王国。赵佗是个长寿的人,历经秦皇、高祖、吕后、文帝、景帝,他属于老奸巨猾的人物,一直和汉廷保持不错的关系。赵佗在武帝登基不久后去世,年轻的继承人赵胡不堪闽越国的侵扰,向汉武帝求救。

汉武帝发挥了宗主国仲裁者的角色,在确认南越遵守规则之后,发兵讨伐闽越。赵胡将太子婴齐送到汉做人质以表达感激之情。这样,南越太子就在中原生活学习,自然也就被汉化,特别是荒蛮之地的人来到高度文明的中原时产生的震撼和羡慕,加上他本身也有汉人血统(其母亲是汉人,其祖父赵佗原来也是秦人),以致太子日后即位,南越国出现了亲汉派和本土派的对立,就像今天台湾外省人和本省人的对立一样。后来本土派的丞相拥立有越人血统的另一名王子,武帝便坐不住了,不能扶持亲汉势力执政,那就直接灭之。于是乎,仅仅一年的征讨,元鼎六年(前111),南越灭国。

相比于秦始皇南征北战,汉武帝可是东西南北各路开战。上面讲到了北击匈奴、南灭南越。下面讲讲东、西两方面。

向西,是青藏高原,当时汉廷还没能力打上去,也不划算,所以是攻打西南地区。秦朝对西南的有效控制只到肥沃的四川盆地。再往南,就是今天的川南和云南、贵州西南部一带,也是属国。汉武帝在讨伐匈奴的时候,一直孜孜不倦想找盟友,河西走廊过不去,就打算从西南绕过去。因为张骞听说西域的一些物资(如蜀的丝织品)就是通过云南—印度路线传过去的。

于是派军队一路向西南开拔,修了五尺道。虽然这条通道只有窄窄的五尺,但总算连通了云南。“滇”的由来也在此时,由于昆明湖又深又广,造成江水逆流而上的水势,所以得名“滇”。当时在云南统治的滇王,据说是楚国将军的后代,楚将军奉命出征,一直来到滇池平原,后来因为巴和黔中被秦占领,没了归路,就索性在此地称王。汉军一到,滇王很快就投降了。

向东征讨的对象是朝鲜。朝鲜王据传则是高祖所册封燕国人的后代,一开始隶属于汉,到了第三代王时不再追随汉。汉军以朝鲜王杀害辽东都尉为借口出兵,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水陆两军的将军还相互龃龉,最终一个将军拘捕了另一个将军,军队才算有了统一的指挥。经过一年,朝鲜大臣刺杀了朝鲜王,率众投降,领兵的两位将军则都因作战不力被追究责任。

与正规军攻打匈奴不同,汉朝出征南、西、东三面的部队,都是由有罪之人组成的杂牌军,只要打胜战就能赎罪。所以在这三面的战斗力明显弱于北面,战役也没有那么精彩,死伤也更多。

征和二年(前91),爆发了巫蛊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是一场宫斗引发的血案。所谓巫蛊,就是将虫放进容器,使其互食,用剩余者诅咒杀人。江充在太子的寝宫里挖出这玩意儿,此事件致使卫皇后和太子据自杀。自古以来,太子做久了都会被怀疑等不及要上位,作为父亲的皇帝也害怕这一点,这也是阴谋家喜欢利用的矛盾。

事后武帝也知道自己错怪了太子,杀了江充、苏文,虽然沉冤得雪,但年老的武帝还是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不是么,武帝本来很喜欢这个太子的,他毕生心愿就是这辈子好好打仗,彻底消除外患,爹累点儿不要紧,给儿子留下一个和平的外交环境,去一心一意搞建设。现在平白无故被一群小人利用,弄得爱子没了,武帝的一生心愿也毁了,只能说自古无情帝王家。加上求仙不成,又在看到治下百姓艰苦生活的画面后,汉武帝终于决定不再用兵,不再折腾,在死前的两年下轮台罪己诏,承认多年来给百姓带来痛苦。

后元二年(前87)二月,汉武帝崩于五柞宫,死前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子弱母壮重蹈吕后事,杀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托孤霍光,诏其与金日(mi)磾(di)等辅佐幼主。这位金日磾一看就不是中国姓氏,但他不是朝鲜人,而是匈奴屠休王的儿子,匈奴浑邪王杀了他父亲降汉后,他也被抓而成为养马的奴隶,长大后山骑射,很会捕猎,可能在武帝狩猎时被发现才能,深受武帝喜爱,遂赐姓金。他在新帝登基一年之后就去世了。这样一位匈奴人在死后能和卫青、霍去病一起并列葬于武帝茂陵。

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在南北朝之前,大行皇帝(去世的皇帝)能否追尊庙号是有严格标准的,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之君一般能尊为祖,继嗣之君则要看在位时的功绩。西汉十四帝,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四位皇帝得享用庙号。身为汉人,要感谢孝武皇帝以毕生之力成就一个民族的尊严,以此“汉”为名之族人便是皇帝永生之象征!

(奉上武帝本尊御像)

题外话,古代君王有很多个称号:年号,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庙号,西汉首创,大行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尊号,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对皇帝的尊称;谥号,根据人物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有褒贬之意。这其中,除了年号、尊号,其他都是皇帝死后才会授予的。

西汉到隋朝的皇帝,史家称谓一般多用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至元的皇帝谥号逐渐变长,所以多用庙号称呼,如唐太宗、元太祖;明清皇帝因为一生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多用年号称呼,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拿一个做例子,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庙号清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这个谥号其实就相当于前朝的帝号和尊号了。

大臣也有谥号,文官的谥号以“文X”为格式,其中以“文贞”为最尊贵,后来为避宋仁宗御名“赵祯”的名讳,改“文贞”为“文正”。明代以后以“文正”最高,“文贞”次之,其下还有“文忠”“文襄”等,根据文官生平表现给予。谥“文正”是文官一生追求的最高荣誉,有唐一代,谥最高级的“文正”(“文贞”)者只有四个人,北宋十人,元朝五人,明朝四人,清朝八人,皆是一代文臣领袖。

管见所及,不吝雅正!

搜索更多有关“汉武帝刘彻派谁出兵匈奴 汉武帝刘彻的武功是征讨匈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