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稻虾鱼共生养殖模式,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技术效益好

人气:214 ℃/2024-11-17 04:49:27

在养殖河蟹的池塘中放养虾和鱼类,利用养殖品种间的互利关系,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渔业资源,增产优质水产品。这种养殖模式属于绿色养殖模式,由于实施混养的河蟹、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青虾、鳜鱼均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质水产养殖品种,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养殖路径,对促进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养殖技术,管理技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构建良好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

(2)选择合适的混养模式,适时、适量投放优质蟹、虾、鱼类苗种。

(3)优选饲料,精心投喂。

(4)维护良好的池塘水质和底质。

(5)认真检查养殖情况,做好病害防治。

(6)适时捕捞收获。

详细技术措施如下:

1、构建良好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

(1)池塘面积:实施精养,采用小型池塘,面积3-10亩;一般管理,采用中型池塘,面积一般在10-50亩;粗放式养殖,采用大型池塘,面积50亩-100亩。

(2)水土条件:水源、水质要符合渔业用水要求。进、排水系统分开,排灌方便。池深1.5-2m,淤泥厚度小于10cm,底质以壤土为好,无渗漏。

(3)环境和设备条件:池塘通风向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有电力供应,设置微孔增氧设施。

(4)池塘清整:池埂要结实,池堤内四周要求有沟,沟的面积不小于池塘面积的1/10,沟深在1.5米左右。池塘坡比1:2或3。每年冬季抽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冻晒10-20天后,注入过滤后的水,来年的2-3月份,每亩池塘用生石灰100-150kg实施清塘消毒。

(5)种植水草:春季清塘后,在池塘中播种或移栽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和苦草等水生植物,在放苗前,施用肥水类产品培育好水质;同时施用一些过磷酸钙或复合肥,有利于维护水质和培植水草。虾、蟹喜欢在水草丛生处栖息和隐蔽,可以减少虾蟹蜕壳、生长过程中的相互残杀。水草种植成条块状,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的40%~60%。养殖过程中护理好水草,防止疯长,对过多的水草要予以割除。

(6)投放田螺:清明节前,每亩池塘投放活田螺200-500kg,让其自然繁殖,既可供虾蟹摄食,又能净化水质;8-9月份,每亩池塘补放200-300 kg。也可以根据池塘内田螺的数量状况,采用每月分次补充投放的方法。

(7)防逃设施:2月份,在池塘四周塘埂设置50cm高聚乙烯网片,下端埋入土中20cm,顶端敷设20cm宽度的塑料薄膜,以木桩或竹子作为支柱,以此作为防逃设施;进水口用60目筛绢扎牢,排水口设置拦网,防止河蟹或克氏原螯虾逃逸。

图 1 养殖现场1

图2 养殖现场2

图3 养殖现场3

2、使用科学放养模式

依据生态学原理,采用多品种混养,主要采用的放养模式为:

(1)河蟹、南美白对虾、鱼类池塘混养模式:在养殖河蟹池塘中混养南美白对虾、鲢鱼等混养服务性鱼类,既不影响河蟹养殖,除投放虾苗和捕捞用工外,不需要增加其他投入,增产南美白对虾,增加养殖经济收入,养殖的水产品品质优良,色泽口感俱佳。池塘混养过程中,一般没有大规模的病害发生,除了管理细致外,病虾、弱虾和残虾作为饵料被河蟹捕食是重要因素,减小了疾病传染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南美白对虾淡化达不到适应淡水生活的情况,造成成活率下降,甚至无法存活,养殖风险较大。

(2)河蟹、克氏原螯虾、鱼类池塘混养模式:比传统河蟹养殖模式增产优质克氏原螯虾,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克氏原螯虾和河蟹能进行混养的原因:克氏原螯和河蟹的生态习性很相近,同属甲壳类,自然分布、所需生长环境高度相似。通常,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品种竞争作用较强,会产生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效应。克氏原螯虾和河蟹主要生长的时间有差异,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区隔。在实际养成中,克氏原螯虾主要生长期为3-7月,在4-6月就陆续出售,剩下可作为种虾进行自繁,留存作下一年的种苗。而河蟹主要生长期为6-10月,出售时间基本在10月以后。所以两者在生长时间上可以兼顾,比单一养殖品种生产更好地利用了水体空间,经济效益提高。目前存在问题:克氏原螯虾病害防治问题,影响了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3)河蟹、青虾、鱼类池塘混养技术:分为春、夏两季两种放养方法,一般以夏季养殖为主。混养春季虾:年初放苗,4月底商品虾陆续起捕上市,6月份结束;秋季虾:7、8月放虾苗至翌年春节商品虾捕捞上市结束。在主养河蟹池塘中混养鳜鱼、花白鲢、青虾等,在保证河蟹产量的前提下,增加收获青虾、鳜鱼、花白鲢,产品品质好,经济效益比传统养殖高,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存在问题:青虾自育虾苗数量不够,专业的虾苗培育场较少,限制了青虾苗的规模化投放和养殖。

3、适时投放优质苗种

适时投放质量好、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前进行试水,用3-5%的食盐水浸洗消毒3-5分钟。

(1)河蟹:2月-3月份,一次放足蟹种,选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无病无伤,严禁投放性早熟蟹。蟹种规格为80-200只/kg。每亩池塘放600-1000只。使用配合饲料,开展精养的池塘,可加大放养密度。大型养殖池塘,为保护水草生长和蟹种早期精养,实行多级放养,先集中再分散养殖。具体做法是:在大型池塘内设置围栏,蟹种放入围栏,强化培育,待其蜕壳生长达到较大规格后,撤掉围栏,使其在更大的围栏中生长,如此类推,根据池塘大小,一般设置1-3级。

(2)青虾:2月-3月份,放养幼虾、抱卵亲虾或当年虾苗,每亩池塘放养量分别为3-5公斤,0.7-1公斤和1-2万尾。

(3)南美白对虾:5月中旬,每亩池塘放养5000尾以上,南美白对虾要淡化到完全适应淡水生活。

(4)克氏原螯虾:以河蟹为主养品种的混养模式,在3月份,每亩池塘投放体长3cm左右的虾苗0.5万-1万尾;以克氏原螯虾为主的河蟹混养模式,在3月前,每亩池塘投放体长3cm左右的虾苗2万-3万尾。

(5)鳜鱼: 5月中旬,每亩池塘套放体长5cm以上的鳜鱼夏花15-30尾,作为服务性鱼类,使其捕食池塘中的野杂鱼。

(6)花白鲢:3月份,每亩池塘放养体重规格为250-500g的花、白鲢30-50尾,二者比例约为6∶1,作为服务性鱼类,以控制水质。

4、优选饲料,精心投喂

(1)饲料来源。一是在池塘中培育的水草、螺蚌等生物资源,为虾、蟹提供天然生物饵料。二是,人工投喂各类饲料。其中,植物性饲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马铃薯、南瓜、甘薯、各种水草;动物性饲料有:野杂鱼虾、螺类、河蚌;市场销售的的虾、蟹配合颗粒饲料,现在提倡使用配合饲料替代野杂鱼,能减少水质污染和病害发生。

(2)饲料组合方式。投喂天然动植物资源和颗粒饲料结合,做到青、粗、精结合,比例为35%、25%、40%。确保新鲜适口。

图4 使用的饲料

(3)投喂方法。主要是投喂河蟹,做到科学投喂,坚持"四定"投喂原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鱼、虾、蟹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保证其吃匀、吃足、吃好。日投喂量一般为在池鱼、虾、蟹体重的5%-8%,在鱼病高发季节和蜕壳期间,谨防投饵过量,以免引起水质污染。每日饲料投喂量,按占池塘河蟹体重的比例计算,则用量为:3-4月份,1%0-5%,5-7月份,5%-8%;8-10月份,8%左右。每喂2次,早上投喂量占总量的30%,傍晚占70%。具体投喂量,要结合天气、水质、养殖品种生长情况、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地点选择池塘边浅水区"一"字形投放,每间隔20m设置一处投喂区。

5、水质调控

(1)养殖过程中,将多种措施结合起来,保持水质稳定、清爽,理化指标正常,保证水体中优良的藻相、菌相及相互平衡。水质要求:溶氧:5mg/L以上,透明度:30~50cm,PH:7-9,氨氮≤0.1mg/L。

(2)养殖前期以注水为主,每次注水10cm。首次注水水深达到0.6-0.8m,7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8-1m,至7月初水深稳定在1.5m左右。6-9月份,到了高温季节,是虾、蟹、鱼生长旺季,以换水为主,每月换水3~5次,每次换20-30cm,先排后灌;养殖后期每月换水1~2次。

(3)增氧机的开启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

(4)定期泼洒底质改良剂(过氧化钙、沸石等)和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等)调节池塘水质和底质,增加水体钙含量和提高水体pH值,促进虾蟹脱壳。交叉使用生石灰、磷酸二氢钙,高温季节每15~20天施用1次,每次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kg/亩或磷酸二氢钙2kg/亩。选择晴好天气,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中后期每月施用1~2次,每次用量为5~6g/m³水体。

6、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在异常天气,加大巡查力度。每天检查养殖设施是否完好,观察池塘水质的变化及虾、蟹、鱼摄食和生长情况,做好生产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池塘、苗种、水体、食物、工具的消毒工作。5-8月份,在发病高峰季节,添加药饵投喂。全池泼洒药物时,用药量要准确,泼洒要均匀。

8、适时捕捞收获。

(1)河蟹:10-11月份,用地笼等定置网具捕捞河蟹。收获的河蟹可以直接上市,也可以移入暂养池设置的网箱中继续养殖,等待销售。

图5 河蟹

(2)克氏原螯虾:在4月份后,发现池塘内有较多成虾后,就可用地笼每天捕捞出售,捕大留小,均衡上市。

图6 克氏原螯虾

(3)南美白对虾:9月份,陆续采用地笼,捕大留小,直至10月份,水温不适宜其存活为止。

图7 南美白对虾

(4)青虾:从7月中旬开始用虾笼或人工抄网捕虾,做到捕大留小,均衡上市。

(5)鱼类:至养殖季节结束,集中捕捞上市。

搜索更多有关“稻虾鱼共生养殖模式,淡水池塘虾,蟹鱼生态混养技术效益好”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