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巍为啥不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就这样改写了他的结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搜索许巍,消息似乎永远停留在上一张专辑,除此之外,干干净净。
他的世界,简单的只有音乐。
当许巍已经成长到中年人们却还叫他“许少年”,他眼前是否浮现了一个没变的自己,着白衣,望向未来那个叫做诗的远方?
五年前,慢工出细活的许巍,终于出了一张新专辑《无尽光芒》。
依然是默默发布,低调官宣,就像艺术家终究是用作品来打Call,也许对于许巍这样的音乐人,他的作品就是单枪匹马,从不与绯闻和流量捆绑。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投入地听听他的歌:
《无尽光芒》同名歌曲是《追光者》的电影原声,但其实里面有更多单曲同样精彩,《只有爱》、《夕阳中的城市》、《我的爱》……
纵观许巍的几张专辑,支支动听,曲曲绕梁,而且满含着对世界的爱和温情,整个专辑就是洒向大地的无尽光芒。
流动的音符,可以飘在城市的私家电车,星巴克或便利店,独立书店、机场的咖啡屋,乡村耕耘人的耳机里……如果没人反对,还可能是高三学生的模拟卷子旁。
许巍的专辑每新出一张,都鲜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却受到业内和歌迷的双重好评,问他如何能做到的?
只因他的专注,他的世界里,只有音乐。
从小,便是如此。
许巍出生在摇滚重镇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科院的科学家,母亲是中学教师。
小时候许巍沐浴在书卷之中,上学伊始就是学霸。
父母寄希望于这个儿子,也看出了许巍的实力,觉得他的道路顺理成章:考清华大学,当科学家。
但许巍爱音乐,痴迷吉他,和父母安排的方向渐行渐远。
许巍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那个略显保守的年代,玩音乐特别是玩摇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浪荡行业,意味着衣食无保证,且动荡漂泊。
但许巍就是爱上了摇滚,他听崔健,听披头士,疯狂地练习吉他,一夜一夜,高三,他决定放弃高考,背起吉他,去北京当时摇滚人扎堆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父亲的殷切希望,许巍选择了违抗,以他当时的成绩,考清华是很有希望的,但是,音乐在他心中,分量远在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之上。
在许巍成名后的访谈中,许巍回忆起小时候父亲反对他学音乐的经历。
父亲为此打过他,也一怒之下把许巍的琴砸了。
而倔强的他跟父亲冷战,后来直接离家出走,因此产生了感情的隔阂,一度关系紧张。
年少不知父母恩,待到长大已枉然。
成名后的许巍接受朱军采访,大屏幕上远在西安老家的父亲微笑着祝福许巍在音乐路上越走越好,做父亲的第一次似乎承认“自己错了”,当时许巍泪眼婆娑,哽咽得说不出一句话。
看得出,尽管许巍成功了,但是对父亲,仍然有着难以******的深情和愧疚。
为了音乐,许巍不止一次放弃过大学。
高中毕业的他曾经选择入伍,开始在部队里从事音乐创作,那时,组织上看他文化课底子好。
推荐他免试调入第四军医大学,他又一次选择了放弃,因为那样意味着他没有更多时间创作音乐,他不想成为科学家,他想做崔健那样的人。
那个年代,崔健很红,他的演唱会上,坐在前排的女生拉起横幅,上面写着:
崔健,我爱你。
想必这也是许巍心底的声音,因为崔健是摇滚乐的领军,是当时中国摇滚乐的灵魂。
许巍,梦想着像他一样,创作出《苦行僧》那样的作品,成为行走着的一面摇滚旗帜。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许巍一直没有红,尽管他的作品很纯粹,但是太小众,没有商业价值。
迫于生活,退伍之后被分配到中学任教,毕竟肚子要填饱,饥肠辘辘的肠胃不相信梦想、音乐和眼泪。
当时黑豹乐队爆红,许巍省吃俭用经常观看他们的演出,看着舞台上他们挥洒激情,把生命的原始和蓬勃诉诸音符和嘶吼的酣畅,一个久违的声音又在许巍心底响起:
我必须做音乐,终有一天,我要像他们一样。
短暂的教师生涯夭折,许巍拿上吉他,又一次去了北京。
军旅生涯中,许巍也遇到过爱情。
那是他的战友,一个同样热爱音乐的文艺女兵。
那时,她经常看许巍的演出,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微笑的神情让许巍在台上望下去,似乎望见了家的温暖。
许巍当时穷困潦倒,那个女生就经常偷偷地塞给他钱。
当周围人都不理解许巍一次次放弃大学机会和稳定工作机会时,只有这个爱他的女兵知道:
许巍,你天生属于音乐,你一定能行。
二人两情相悦,成为了恋人。
女友很快分配了一份军队的铁饭碗,二人约定摆酒席结婚。
婚礼现场,灯光璀璨,高朋满座,新娘穿起婚纱,非常美丽夺目,然而,却找不到了新郎许巍的身影。
原来许巍觉得结婚会捆绑住自己的自由,就没有时间精力创作音乐了,结婚当天,他又背着吉他一个人逃到了北京。
又羞又恼的妻子气的哭泣哀伤:
多年的爱情,竟然拴不住这个音乐浪子的心。
为了音乐,许巍放弃的不只是大学,还有纯粹忠贞的爱情,一个深爱他对他呵护备至的姑娘。
好在许巍不傻,他知道自己深爱着女友,女友也深爱着他,清醒过来的许巍,又回到了未婚妻身边。
缺席了一场盛大婚礼的女方捶打着许巍,痛哭着嗔怪:“滚吧,去找你的音乐!”
去了北京闯荡的许巍,音乐得到了圈内人的重视,高晓松第一次听到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创作的曲子,就说:“这是一个很牛掰的人。”
但是,在当时流行乐霸屏的时候,许巍的摇滚风格离主流商业市场太远,所以尽管实力得到认可,专辑却销量惨淡。
当时许巍郁郁不得志,生活的压力,梦想的阉割,独自一人漂泊的疲惫,使许巍身心俱损,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女友第一时间给单位领导打了电话:“我丈夫得病了,我得辞职照顾他。”
病中的许巍蓬头垢面,目光呆滞,沉默不语,整天昏睡。
人们以为许巍得了神经病,纷纷说要送许巍去精神病院,妻子坚决地说:
“去了那里没有音乐,他不是神经病,我来照顾她。”
妻子给许巍的朋友打遍了电话,臧天朔带着鼓、吉他来了,妻子临时抱佛脚,学起了敲鼓和弹吉他,就这样日夜守护在许巍身边,每天弹奏,希望用他最爱的音乐唤醒他。
病中的许巍不认识任何人,对什么都置之不理,唯独妻子弹起乐音时,眼里会有光亮。
这个男人,也许淡漠了一切,只有音乐,能够最后救赎他。
清醒过来的许巍抱起了吉他,重新燃起了对音乐的热情,他试了试和弦,发现自己还能够弹奏。
他觉得妻子的嘘寒问暖影响了自己专心创作音乐,轻轻地对妻子说:“你回西安吧。”
妻子哭了。
臧天朔得知后抡起手掌给了许巍一巴掌,这一巴掌把许巍打懵了,也打醒了。
原来妻子在照顾许巍期间,臧天朔深受感动,用摄像机把妻子一点一滴的辛苦都录了下来。
许巍看着这些影像 ,湿了眼眶,内疚的泪水,顺着眼角流淌出来。
为了音乐一次次放弃爱情的许巍醒了,他再也不让妻子回西安了,他要和她在一起,日日夜夜。
病情恢复后的许巍继续投入了音乐创作中,并且痴迷起佛教,创作出的音乐风格也由原来的叛逆转向了平和,不再质疑社会,解构正统。
而是曲风和歌词都更加温暖包容,开始歌颂爱、和平、友谊、救赎和一切温情。
伴随着许巍的重生,他的事业也渐入佳境。
这一时期,许巍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2002年,一首《蓝莲花》把许巍劫后余生的大彻大悟写透了,歌曲中有对自由的向往,有对生活的彻悟和热爱,有对自己家人的感激。
在佛教圣花蓝莲的加持下,成了民谣歌曲中极为成功的作品,一经发行就大火,很快唱遍大街小巷,获奖无数,销量颇丰。
许巍,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成为了一线重量级音乐人。
后来的事业,一发不可收。
最近一次大火是在2016年,许巍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了屏,热度滚烫,市场摆摊的老大爷在街角,摆放了一个录音机为伴,整天单曲循环。
问他,说:“太好听了。”
很多人听这首歌会流泪。
这首歌的流行程度史无前例,成为了一种现象:
当音乐学院课堂上,油腻大叔侃侃而谈,说高晓松和许巍其实都过了卖情怀的年纪时。
在座的文艺青少年想直接上去怼一句“许巍的情怀永远不老”,许巍的众多铁粉,是不容别人玷污心中神一样的偶像的。
因为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没听懂许巍。
除了暴露了他个人音乐品味之差外,多少有种批评诸佛谁念歪了经的滑稽感。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把低调的许巍又带红了一次,朋友圈的文案里布满“天上一朵云,是许巍;地上一盏灯,是高晓松”之类。
许巍在MV里还是那个略显不修边幅的形象,一件简单棉质T恤,一把吉他就足够走尽山水。
戒了烟的许巍有些胖了。但从容的眼神,还在。
许巍的生活和我们一样。
去菜市场,去超市,没有名牌,这样接地气的生活是为了写出的歌离听众更近,他不上网,是为了远离喧嚣和浮躁,让自己慢下来,沉静下来做出更纯粹的音乐,
健身是为了演唱会上给人好的视觉体验,读书是为了写出更有内涵的歌词,拼命练习吉他是为了弹奏更多像《故乡》前奏那样惊艳的SOLO ,他的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一切是为了音乐。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老许,你够沉得住气的。有音乐在,你整个人就明亮了,就有了光彩,有了一切的底气。
许巍创作时不用iPAD,不用电脑,只是有了灵感就拿纸笔记录,随手涂鸦的范儿,有一种古代隐士感。
可是看MV里,许巍在山洞间扭身回望高处的山光时,却明显带有单纯萌,让人不得不怀疑老许是严重的只认识音乐的纯粹主义者。
还有站在山顶的历史开阖,辽远的风景,在树林间奔跑,当然,还有对世间的大爱。
曾经说过不接代言,不参加选秀,就一直践行着,多少年清淡,老许没有穿过时髦的大牌。
从没有倚在一辆劳斯莱斯旁做广告,他的生命,都给了音乐本身,没有空间让给那个叫做名和利的东西。
在鲁豫的节目中,许巍说出了自己时年五十多岁,膝下无子。
这是他的主动选择,有了孩子就有了牵挂,有了日常琐碎,就有了羁绊,就会挤占留给音乐的时间。
曾经为了音乐两次放弃大学,曾经为了音乐两次放弃爱情的许巍,又为了音乐放弃了孩子,许巍,就是这样过来了,也许会有遗憾,但是,他从不后悔。
从西安到北京,古都对古都,是许巍最爱的两个地方。
老许今日安家在北京香山。
他自己说他出行从不开私家车,也没有私家车,就是挤公交。
现代社会个典型北京二大爷形象,因为他的低调,与身份不相称,活成了一个怀旧版的后现代,一个故意低配的奢侈品。
你能想象,老许刚从家里创作出大热作品后,出来,人群里挤公交,把自己塞进沙丁鱼罐头,并且再拥挤,也是平和如一碗淡淡的白开水?
一切只有老许,对于他,只要有音乐就行,不在乎生活的逼仄和琐屑。
纯粹的音乐,一切都要向他俯首称臣。
老许讲过自己一段经历,喜欢他歌的人,既有零零后,也有年近八旬的老人,既有商业大厦冰冷楼体线条中的精英,也有失业后街边摊煎饼果子的。
受众面之广令人吃惊,一次乘坐巴士,突然上来一帮背着书包的孩子,看见他全认识,在众目睽睽下围着他又蹦又跳,还拍着手,嘴里嚷着“唱歌吧,唱歌吧!”。
老许眼睛里透出光芒,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在他的歌迷眼里,他的标签就是音乐,除此之外,干干净净。
只是单纯。因为眼里只有音乐,就单纯。
在尘世中念经的人,所有人都仰头望着他呢。
但这人自己可能不知道,是念了太多经,就把自己给忘了。
是做过太多音乐,除了音乐,其他都忘了。
这一世,坐过的荒山崖子呀,吹过的咸咸的海风呀,路过的大石桥呀,就让这一切当音符,写进他的歌吧。
用一枚邮戳吧,把老许这丫寄到远方。
如果远方离天很近离梦也很近,别忘了,在这封邮件里塞进一把吉他,因为他要歌颂诗和远方,用什么歌颂呢,就用音乐,而且,对于他,唯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