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维纳斯的胳膊没了?如果维纳斯有胳膊世界会不同吗
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当代雕塑和景观,不乏很多「残疾」的作品。
波兰艺术家米托拉杰(Igor Mitoraj)的作品就很受欢迎。他对残缺情有独钟,其作品总是让你第一眼以为看到的是古希腊的某个破损严重的雕塑,随之,又马上醒悟原来是有意为之。
◎ 米托拉杰的雕塑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体,但使用了更为夸张的处理手法,使残缺有一种隐喻性。
图片来源:widewalls
通过这种方法,他让观者穿梭于时间之中,思考残缺与完整、历史与当下的意义。
美国艺术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制作的《破碎的方尖碑》也是追求残缺美的一个经典作品。他将具有象征和纪念意义的方尖碑折断,倒置在一个金字塔上面,通过这两个古老、简约的几何形状创造出极具现代感的景观。
◎ 巴尼特·纽曼《破碎的方尖碑》放置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教堂前。
图片来源:Wikipedia
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认为,《破碎的方尖碑》是当代美国最好的雕塑之一,因为它通过残缺的方尖碑和象征死亡的金字塔,反而给人一种平和的、超然的感受。方尖碑虽被倒置,却有一种升起的感觉,令人感受到某种积极性。
更著名的例子可能是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那些雕塑。这位早期现代雕塑家的作品早已流行于全世界,在许多国家的公园里,都不难看到类似的仿制品。
◎ 20世纪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是最早的现代雕塑家之一,其作品往往省略人体部位,以追求更为强烈的形式感和更广阔的意涵。
图片来源:TATE
在很多摩尔的雕塑中,人们的四肢或许是残缺的,却因为省略而相拥在一起,彼此交融。残缺在这里反而变得充实、有力。
这些现代作品都不禁让人想起「卢浮宫三宝」:没有头的胜利女神雕像、没有胳膊的维纳斯和没有牙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有没有牙,是一个谜,但另外两个却是如假包换的「残疾」雕塑。
如果放在古代,她们最多是残次品。
但在当代,她们却永远不缺少观赏者,被誉为美的标准。
可以说,懂得欣赏她们的美,是一种现代人的独特能力。
同样,追求「残缺美」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殊癖好。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残疾雕塑」背后承载着什么更深的意义?
这一切,恐怕还得从一个没有手臂的古希腊雕塑说起。
/ 01 /
消失的手臂1506年2月,在罗马城舒适的环境中,教皇尤利乌斯二世(Pope Julius II,又译儒略二世、朱利安二世)听到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
在一个葡萄园中,挖掘到了一件精美的古希腊雕塑。
尤利乌斯二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人物,酷爱艺术和战争。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第一时间通知他资助的雕塑家,著名的米开朗基罗前去看看。
考古挖掘现场,雕塑的真容从土中慢慢显露出来。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几位雕塑家站在一边观看,并拿着本子临摹起来。
当雕塑完全被挖出来时,时间已经不早,太阳已快下山。借着微光,几双眼睛中含着激动的泪水,不知是谁喃喃低语:
这是普林尼笔下提过的《拉奥孔》。
没错,这件雕塑正是《拉奥孔》,准确的说,是《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The Laocoon and his Sons)。
◎ 大理石雕塑《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约制作于前20-160年,雕塑描绘了拉奥孔和儿子们被海蛇缠绕的场景。
图片来源:ancientrome.ru
它描绘了《荷马史诗》提到的特洛伊战争中的故事。故事中,祭司拉奥孔警告特洛伊人不要相信希腊人送的木马,结果他和儿子们被雅典娜派出的海蛇绞杀。
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在书中写过这件雕塑。可是,在米开朗基罗的时代从未有人见过,《拉奥孔》只存在于书中。
因此,当人们看到《拉奥孔》时,惊讶和兴奋之情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拉奥孔》是一件「残疾」雕塑,主人公拉奥孔的右臂不见了,右肩处留下一个整齐的切痕。
由于普林尼也没有描述过这个细节,对米开朗基罗等雕塑家来说,这就好像是侦探遇到了疑案。
他们纷纷猜测,消失的右臂究竟是伸展开的,还是向回弯曲的。
米开朗基罗凭直觉和经验,果断认为手臂一定向回弯曲,这样才能凸显悲剧性。
其他人则认为手臂应该是伸展的,这样才有气势,而且能体现一种斗争的精神。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教皇哪个也没有相信,而是在收购雕塑之后的1510年举行了一场比赛,让雕塑家为《拉奥孔》制作手臂。
当时,米开朗基罗忙于绘制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这场大讨论就由拉斐尔作为评审,最后制作伸展手臂的雕塑家获胜。
◎ 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到1512年始终在创作壁画《创世纪》,该壁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领域达到的最高成就。
图片来源:Wikipedia
之后的几个世纪,学者和艺术家们一直都认为《拉奥孔》的手臂是伸直的。
◎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820年所作《拉奥孔》的版画,画面中拉奥孔的手臂按照当时的观点是伸直的。
图片来源:Wikipedia
18世纪的希腊美学专家温克尔曼(Winckelmann)和莱辛(Gotthold Lessing)都讨论过这件雕塑,但都没觉得手臂伸直有什么不妥。
然而,20世纪,反转终于来了。
1906年,一位考古学家在罗马的一个院子里发现了一条雕塑手臂,他怀疑这很可能是《拉奥孔》丢失的手臂,因为其不仅风格、尺寸相似,且靠近《拉奥孔》当年被发掘的地方。
当它被拿到梵蒂冈后,手臂果然和《拉奥孔》雕塑严丝合缝,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米开朗基罗是正确的:手臂是向回弯折的。
手臂是弯折的还是伸直的,这很重要吗?
其实,《拉奥孔》的手臂究竟是什么样也许没那么重要,但它引起的两种回答却非同小可。
甚至,这两种回答促成了现代人的两大审美来源。
/ 02 /
残缺的力量对《拉奥孔》手臂的两个回答,一个来自米开朗基罗,一个来自拉斐尔。
前者认为手臂要弯折,后者认为手臂应伸直。
认为手臂应弯折的,强调更加直观的痛苦,传达更多肉体真实的痛苦,而非描述理念中的痛苦。
认为手臂应伸直的,强调形式的重要,即便在痛苦呻吟中,也应摆出符合英雄身份的姿态,昂扬、勇往直前。
拉斐尔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的古典主义美学观,影响了普桑(Poussin)、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等画家,也影响了温克尔曼对希腊雕塑的判断。温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度是人们对古希腊艺术的共识。
◎ 法国古典主义大师普桑的画往往极其重视构图,不管什么样的场面,都严格符合秩序,体现出「动而不乱」。图为普桑描绘《圣经》中所罗门断案的场面。
图片来源:Gallerix
另一边,《拉奥孔》对米开朗基罗产生深深的影响。
米开朗基罗在《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中,都模仿了《拉奥孔》的表现方式。他让主人公把手弯折过去,或被绑在背后,露出拉奥孔般的肌肉,用极度紧绷的肌肉来表达力量与痛苦。
◎ 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其左臂向后弯折,肌肉明显,同时体现出死亡对生命的攫取与生命的力量。
图片来源:collections.vam.ac.uk
米开朗基罗对力量和肉体痛苦的热爱,引发了样式主义、卡拉瓦乔主义,最后注入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中。
现代艺术就是这两种美学观念的产物,拉斐尔的和米开朗基罗的,理性和激情的。
这看起来虽未免有些简化,却大体如此。
之后,理性的一面,让艺术家将世界概括为几何形,产生康定斯基(Kandinsky)和蒙德里安(Mondrian)那样的冷静的抽象绘画;激情的一面则让表现主义和行动绘画打动观者。
◎ 蒙德里安1930年创作的《红黄蓝组合第二号》。蒙德里安削减了复杂的色彩,只用最基本的颜色,线条上只采用直线,将绘画语言减到最少,并通过精密计算来进行构图。这其实是古典主义、理性主义精神在现代艺术中的回声。
图片来源:Wikipedia
◎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画方式是用油漆、颜料、废品直接泼或滴在画布上,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在喝醉酒的无意识下完成的,他开启了行动绘画流派。
图片来源:The Artling
这让人不禁去想,如果当年挖出的《拉奥孔》不是残疾的,世界会不同吗?
其实,重要的并不完全在于《拉奥孔》,而在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当时并不真的了解古希腊。
从某种角度讲,在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眼中,古希腊就是「残疾」(残缺)的。
文艺复兴总被说成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复兴。这其实并不准确。
15世纪的意大利画家们,对古罗马的东西司空见惯,他们就穿行在罗马城中。但对古希腊,他们其实相当无知。
◎ 佩鲁吉诺(Perugino)绘制的讲述耶稣把「天堂的钥匙」交给圣彼得的场景。画面背后是罗马的西斯廷教堂(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的年代并没有这些教堂,该作品带有「穿越」意味)。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采用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的真实场景,他们对古罗马很熟悉,古罗马的大部分建筑和雕刻都随处可见。
图片来源:Wikipedia
著名的《米诺斯的阿佛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直到1820年才被发掘出来;没有头的《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1863年才被发现;《掷铁饼者》和《持矛者》几乎都是18世纪以后的人才见过......
而这些作品就算早发现几个世纪,拉斐尔们也不会看到。因为它们大多在希腊,当时要么属于拜占庭帝国,要么属于奥斯曼帝国。
像《拉奥孔》这样的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艺术家们见到的其实很少。并且,即便《拉奥孔》也并非是货真价值的「古希腊」时期,最多只能算作希腊化时期。
但是,正是「残缺的古希腊」,让意大利艺术家们发挥了想象力,就像《拉奥孔》的断臂引发的想象一样。
那些艺术家用自己的审美倾向附会古希腊艺术,结果使新的审美和思想借古希腊的躯壳生根发芽。
这正是残缺的力量。
/ 03 /
永恒的、无限的与自由的美残缺意味着无限多的可能性,这令残缺成为一种美。
另一方面,残缺也是一种再创作。
试想,「断臂维纳斯」一定经历了不少变故才造成她的「残疾」。
◎ 如今收藏于卢浮宫的《米诺斯的阿佛洛狄忒》,她的著名不只因为没有双臂,更在于其完美的比例,即从任何角度看都符合黄金分割。
图片来源:pinterest
她被海浪冲刷,被礁石击碎,或被士兵毁坏,而这些随着时间流逝,也在塑造着它,使它成为今天的模样。
她的美,不只是比例、质地、造型的美,也是时光的美,可能性的美。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防止轰炸而被搬运出卢浮宫的「维纳斯」。
图片来源:histoire-image
因此,「断臂维纳斯」被发现后,人们多次想要修复它,却最终作罢。
◎ 19世纪末的各种「维纳斯」修复方案。
图片来源:alamy.com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断臂维纳斯」有不少「姐妹」。
希腊出土的雕塑中,有许多和「断臂维纳斯」类似形制的雕塑,一般都是手拿苹果(出自「金苹果」的故事)。
◎ 图为《阿尔勒的维纳斯》,相传是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所作。在希腊,类似的维纳斯作品数量很多。
图片来源:Wikipedia
唯有这一件,由于缺少手臂,让人们聚精会神,关注其躯干的优美。这反而使雕塑更为简洁、有力。
这种局部的、残缺的形体美,启发了不少后世的雕塑家、画家。
◎ 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所作的女性躯干。
图片来源:Financial Times
而且,「残疾」的维纳斯所引发的想象不止于造型艺术,数以百计的电影、音乐、文学也都借用她的形象或戏仿她。
◎ 电影《戏梦巴黎》中,女主人公对「断臂维纳斯」的模仿,堪称经典。同样对维纳斯的戏仿出现在大量影视作品中,包括迪士尼的动画片《大力神》,以及《辛普森一家》等等。
图片来源:pinterest
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就曾在歌里唱道:
「米诺斯的维纳斯有独特魅力,她让希腊人喘了口气。现在那个可怜的女孩因为做巧克力奶昔而失去了手臂。」
而与「维纳斯」类似,「胜利女神」的雕塑恰恰因为没有头、没有双臂,从而意外地让人的目光聚焦于其丰富的裙摆和裙下饱满的身体。
通过傲立船头的身体,每个观者都得以想象她拥有怎样的容颜,拥有怎样的手臂。这反而使她的美借由无数人的头脑成为永恒、无限之美。
◎ 卢浮宫中的「胜利女神」雕塑,她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图片来源:pinterest
要说残缺的雕塑们,除了拉奥孔、维纳斯和胜利女神以外,最常见的残缺恐怕要数男人体雕塑「关键部位」的残缺。
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些被破坏的雕塑,只是在搬运过程中不小心破坏了。
但显然,这无法解释为何成百上千的雕塑都是如此。
◎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酒神》,只有阴茎部位残缺。
图片来源:pinterest
事实是,这些大都是人为破坏的,而下令破坏这些雕塑的往往是教皇。
就像中国的「灭佛运动」,欧洲历史上也不乏消灭「偶像」的运动。
基督教产生之初,连雕刻上帝、圣母或耶稣都不被允许,更遑论希腊罗马那些异教神。毕竟,《圣经》上明确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但是,信仰总需要有个偶像祭拜。因此,这一戒律也慢慢松动起来。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上帝、圣母、耶稣、天使充满了建筑,连古希腊的神也常常被再现。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成为艺术家们的宝藏。他们可以大胆地绘制和雕刻裸体,描绘爱情、肉欲、暴力,只要把主人公叫做维纳斯、阿波罗、宙斯、阿瑞斯就可以。
当这种风气流行起来,难免有一些保守的教皇,觉得世风日下,于是派人毁坏雕塑「不雅」的部分,或为绘画中裸体人物画上裤子。
1564年,就在米开朗基罗死前一个月,教会审查了他的名作《最后的审判》壁画,认为其包含淫秽内容。
◎ 米开朗基罗壁画《最后的审判》最初300多个人物都几乎是裸体的,这在完成的时候就不能被当时的教皇(委任其创作的教皇当时已经去世)接受,认为过于裸露,有伤风化。
图片来源:Wikipedia
画家沃尔泰拉(Daniele da Volterra)被安排为这幅巨大壁画里的裸体人物添上短裤或无花果叶。他也由此得了个可耻的「内裤画家」称号。
审查米开朗基罗的是特伦特委员会(Concilio di Trento)。该委员会还阻挠马丁·路德的改革,以及下令毁坏雕塑的「关键部位」。
在那时,自由的创作和自由的思想都被教会认为是需要纠正的错误行为。
「遮羞布运动」从16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不断进行着。许多雕塑的「关键部位」被雕刻的无花果叶遮住,或者干脆被敲掉。
这是一个非常荒诞而有趣的场面。
一边艺术家们不断创作新的裸体作品,另一边它们不断被遮挡。
这一过程中,教会只能破坏罗马地区的雕塑,最多波及天主教传统较强的西班牙和法国,再远的地方就鞭长莫及。
终究,这是一场失败的阻挠。甚至从另一方面看,教会的举动更让人认识到对艺术品审查的荒谬,以及对性保守的滑稽。
20世纪,人们开始修复那些被教会破坏的艺术品。
《最后的审判》上那些短裤被小心翼翼地去除,雕塑的无花果叶也被拿掉,只是那些已被敲掉生殖器的雕塑将永远残缺。
◎ 被无花果叶遮住下体的男性雕塑过去在欧洲比比皆是,目前大多数的无花果叶已经被拆除。
图片来源:art-through-the-ages.tumblr.com
这些残缺的雕塑提醒人们,自由来之不易。
「残疾」雕塑们,在现代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观念就包含自由、性、理性、权利等等。
《拉奥孔》勾起一代代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希腊的想象。
古希腊艺术先是被当作朝气蓬勃的和克制的典范,后又被莱辛区分为诗与画,被尼采区分为日神与酒神二元。
对古希腊的不同认识,造成不同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每一次变化都离不开重新审视古希腊,而这种审视恰恰建立在那些残缺的艺术作品之上。
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那里,人们建立了残缺的美学;
在那些生殖器被敲掉的男人体雕塑前,人们凝思自由与性,继而思考法律、制度和女性主义等等。
在巴米扬大佛前,人们思考历史、文化、战争的意义;
在复活节岛没有眼睛的石像面前,人们想象太平洋原住民的生活和信仰......
残缺意味着一种不在场,也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和某种永恒。
在残缺之上,人得以重塑自己的世界。
参考资料
潘诺夫斯基.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 上海三联书店. 2011-05.
彼得·伯克.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 上海三联书店. 2017-12.
布克哈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商务印书馆. 1997.
莱辛. 拉奥孔. 商务印书馆. 2013-05.
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07-20.
阿诺尔德·豪泽尔. 艺术社会史. 商务印书馆.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