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鸭病种类及图解:鸭病大全之寄生虫篇

人气:144 ℃/2024-10-03 07:44:48

全部鸭病欢迎关注头条号查看,收藏、转发的同时不要忘记点击红字关注下头条号,多谢支持!

1、鸭球虫病:在鸭群中经常发生,发病率为30%- 90%,死亡率可达20%- 70%,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危害甚大

流行病学:鸭球虫的种类较多,分属于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多寄生于肠道,少数艾美耳属球虫寄生干肾脏。其中,以毁灭泰泽球虫致病力最强,暴发性鸭球虫病多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后者的致病力较弱。

临床症状:急性型鸭球虫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在感染后第四天出现精神委顿,缩颈,不食,喜卧,饮欲增加。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二、第三天发生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腹泻,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散播疾病的传染源。

剖检变化:毁灭泰泽球虫危害严重,肉眼病变为整个小肠呈泛发性出血性肠炎,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尤为严重。肠壁肿胀、出血,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心。菲莱氏温扬球虫致病性不强,肉眼病变不明显,仅可见回肠后部和直肠轻度充血,偶尔在回肠后部黏膜上见有散在的出血点,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

综合防治:

预防 鸭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垫料,换垫新土或新沙土。定期清除粪便,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鸭粪污染。饲槽、饮水等用具经常消毒。

治疗 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对于地面饲养达到1 2日龄的雏鸭,采用下列任何一种药物混于饲料中喂服,均有良效。①磺胺间六甲氧嘧啶按0.1%或复方磺胺间六甲氧嘧啶按0.02%- 0.04%混于饲料中,连用5天,停3天,再用5天。②磺胺******异恶唑按0.1%或复方******异嗯唑按0.02% - 0.04%混于饲料中,连用7天,停3天,再用3天。③马杜拉霉素按0.005%的比例混入饲料中,连续饲喂4-5天。

2、鸭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寄生在鸭白细胞和内脏器官组织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与蚋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气温在20℃以上时,蚋繁殖快、活动力强,本病流行也就越严重,因此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南方多发生干4 - 10月份,北方多发生于7-9月份。由于蚋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所以靠近水源的地方,雨水大的年份,该病的发病率高。雏鸭对本病比较敏感,通常呈急性发作,有时在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可达35%。成年鸭多呈慢性经过,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

临床症状:雏鸭感染住白细胞原虫后,显著乏力,精神倦怠,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流涎,下痢,粪便呈黄绿色,贫血,有的两翅或两腿瘫痪,头颈伏地,活动困难。严重时病鸭口流鲜血死亡。部分病鸭皮肤有散在、大小不一、突出于皮肤的出血疱。成年鸭发病后仅表现精神不振等轻微症状。

剖检变化: 病鸭的特征性病变为口流鲜血或口腔内积存血液凝块,血液稀薄,全身性出血,肌肉和某些器官有灰白色小结节以及骨髓变黄。

综合防治:

预防 要防止鸭与媒介昆虫的接触。在蠓、蚋活动季节,每隔6-7天,在鸭舍内外用************或戊酸氰醚酯等杀虫剂喷洒,以减少昆虫的侵袭。

治疗 ①乙胺嘧啶,预防浓度一般为1-5毫克/千克体重。常与磺胺药合用,1毫克乙胺嘧啶加10毫克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用3-5天。②氨丙啉,效果较好的是强效氨丙啉。20%氨丙啉加1%乙氧酰胺苯甲酯加12%磺胺喹嗯啉,使用浓度为每千克体重120~150毫克,连用3-5天。③泰灭净,0.1%泰灭净饮水连用3天后,改为0.01%的浓度,连用2周可起到好的效果。

3、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

流行病学: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或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蛳即被感染。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但以雏鸭的易感性更强,25 - 40日龄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迟滞,贫血消瘦,粪便稀薄,混有黏液,甚至排出恶臭稀便;有的病鸭则出现行走不稳、歪颈仰头、卧地做划水动作等神经症状;雏鸭感染后可大批次发病死亡。

剖检变化:小肠内黏液增多、恶臭,黏膜增厚,有出血点,肠道中有大小不一的虫体。当虫体大量积聚时,造成肠管阻塞,肠扭转,甚至肠破裂。死于绦虫病的鸭尸体消瘦。

综合防治:

预防 雏鸭与成鸭分开饲养。 3月龄内雏鸭最好实行舍饲,特别是不应到不流动、小而浅的死水域去放牧,因为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剑水蚤的孳生。

治疗 每年定期对鸭群进行2次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后。方法如下:①氢溴酸槟榔碱,配成0.1%的水溶液,一次灌服,每千克体重用药1-2毫克。②槟榔100克,石榴皮100克,加水至1 000毫升,煎成800毫升。内服剂量为:20日龄雏鸭l毫升,30 - 40日龄雏鸭1.5 -2毫升,成鸭3~4毫升。拌料服,连喂2次,1口1次。③南瓜子,煮沸脱脂打成细粉,按雏鸭5 - 10克、成鸭10 - 20克拌料喂服。注意鸭群驱虫前,应停食1 2小时,投药时间宜在清晨进行,鸭粪应收集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散播病原。

4、鸭胃线虫病:是由多种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和肌胃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浅水水域中的水草,栖生小鱼、小虾、水蚤、螺蛳和蚌等,均是鸭胃线虫的中间宿主,鸭、鹅及野生的白鹭、海鸥、翠鸟等是鸭胃线虫的终末宿主。水禽的粪便排入水中,温暖季节被中间宿主吞食,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鸭吞食后感染本病。

临床症状:胃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由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素,引起腺胃炎症、溃疡和胃腺破坏,导致消化功能障碍。感染鸭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发育受阻、体重减轻和贫血消瘦,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

剖检变化:腺胃黏膜有小溃疡,黏膜下层有数量不等的鲜红色或暗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内有多条细线状虫体,长4-7毫米,粗1毫米,红色或粉红色。另外有寄生于肌胃的线虫,剖检见肌胃角质膜有黄豆大暗黑色斑点,角质层下有出血斑或溃疡灶。

综合防治:

预防 ①加强饲料和饮水卫生。②勤清除粪便,堆积发酵。③可用0.0067%杀灭菊酯水悬液喷洒鸭舍四周墙角、地面和运动场,消灭中间宿主。④对满1月龄的雏鸭做预防性驱虫1次。

治疗 驱虫可采用: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用25 - 30毫克;或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0毫克。傍晚均匀拌料,全群鸭口服1次。如果驱虫后鸭群仍在原水域放牧饲养,10余天后,如果又可从具有前述病状的鸭体中找到虫体,此时必须再驱虫1次。

5、鸭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属、隐孢子虫科的火鸡隐孢子虫和贝氏隐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临床以呼吸困难或腹泻为特征。

临床症状:各日龄鸭均可感染,尤以8周龄以内的鸭最易感染。病鸭精神沉郁,呼吸困难,有哕音、咳嗽、打喷嚏、流黏液性鼻液,眼排浆液性分泌物。饮、食欲锐减或废绝,体重减轻,甚至死亡。有时可见腹泻、便血。隐性感染时,虫体多局限于泄殖腔及腔上囊。

剖检变化:呼吸道或肠道等虫体寄生部位呈现卡他性及纤维素性炎症,严重时有出血点。虫体发育阶段可存在于心、肝、肺、肾、睾丸及卵巢等内脏器官组织,可见有灰白色小坏死灶。腔上囊萎缩,内积有黏液和气体。

综合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防治本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全部鸭病欢迎关注头条号查看,收藏、转发的同时不要忘记点击红字关注下头条号,多谢支持!

搜索更多有关“鸭病种类及图解:鸭病大全之寄生虫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